鲫 :鲤科鲫属下的一种鱼类

更新时间:2023-06-19 10:21

鲫(学名:Carassius auratus),别名鱼、银鲫等,是鲤科鲫属的一种常见淡水鱼。其体形偏小,体长12.3~25厘米。体呈流线型,体高且侧扁,吻钝,唇较厚,无须。背鳍始点处体最高,腹缘窄而无皮棱,腹部圆,尾柄短而宽,尾鳍浅分叉。常见的体背部灰黑色、微绿,体侧银灰色或带黄绿色,腹部白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腹和臀鳍灰色。

鲫原产于亚洲东部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后被引入南亚地区,及欧洲、美洲、大洋洲部分国家。其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库、运河、池塘和沟渠,它们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在不良环境,如低氧、碱性较大的水体中也可以生存和繁殖。

2007年,鲫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2010,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鲫可食用,是淡水养殖的重要鱼种,也可以作为池塘和水族馆的观赏鱼生物防治以及实验性物种。它们的生态系统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形态特征

鲫体形偏小,体长12.3~25厘米。体型呈流线型,也称梭型,体高且侧扁,体色因环境而有所差异,大鱼体色较暗,常见的体背部灰黑色、微绿,体侧银灰色或带黄绿色,腹部白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腹和臀鳍灰色。1周龄以下小鱼背侧常为绿灰色,两侧及下方银白色。鳞中等大,除头部外都为圆鳞,侧线完全且平直。喉胸部鳞较小;肩后鳞近正方形,前端较横直,另三边较圆;鳞心约位于中央,向前有少数辐状纹。侧线侧中位,侧线鳞数26~29左右。

其头部短且较小,头长小于体高。眼中等大且间距较宽,眼侧中位,后缘距吻端较近。前、后鼻孔相邻,位于眼稍前方。吻钝,吻长度超过眼直径,唇较厚,无须,口端位,呈弧形,下颌稍向上斜。鳃孔大,侧位,下端达前鲤盖骨角下方。鳃盖膜相连且连鳃峡。鳃耙长、排列紧密,呈披针形,最长约等于眼径的一半,有许多小突起,内行宽短。鳃丝细长,为鳃耙长的1.5倍左右。下咽齿一枚近圆锥形,其余侧扁,齿冠具一道沟纹。下咽骨长度为宽度的3.8倍左右。其侧线完全、平直。鳔分2室,后室末端尖,约为前室长的1.5~1.7倍。背鳍始点处体最高,腹缘窄而无皮棱,背鳍起点距吻端近于距尾鳍基或相等,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硬刺,后缘具锯齿。腹部圆,尾柄短而宽。背鳍具3~4根鳍棘,16~19根鳍条;胸鳍具1根鳍棘,16~17根鳍条;腹鳍具1根鳍棘,8(少数7)根鳍条;臀鳍2~3根鳍棘,5(罕为6)根鳍条。肛门位于臀始点略前方。尾鳍浅分叉,上下叶末端尖,尾柄高大于眼后头长。另外生殖期雌鲫因怀卵腹部较宽圆。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鲫原产于亚洲东部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16世纪,其被引入日本,并从日本进口到欧洲;1611年,其被引入葡萄牙;1691年,被引入英国;1755年被引入法国。而后其引种范围进一步扩大,渐渐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分布十分广泛的鱼类,在南亚地区(阿富汗等国)、东南亚地区(越南等国)、欧洲(奥地利、比利时、白俄罗斯等国)、美洲(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大洋洲(澳大利亚等国)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鲫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库、运河、池塘和沟渠,有停滞或缓慢流动水的水域,喜居于水草丛生的水体。它们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在不良环境,如低氧、碱性较大的水体中也可以生存和繁殖。

鲫为水体中下层鱼类,通常生活在水下10米深处(范围1~20米)。鲫更适应生活在寒冷水域。它们能够在0~10℃的温度下生活,但可以忍受高达30~40℃的温度。当水温冷到0℃结冰时,只要它血液未冻结就不至于死亡。其对水环境可耐受的最高pH值达10.5,但更常见于pH值5.5~7.0之间的水环境中。当水环境盐度超过千分之十五时,其无法长期在此中生存。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鲫是杂食性鱼类,喜在水的底层活动。食物广泛,最喜动物性食物,植物种子次之。以小型水生动物、小型甲壳亚门、昆虫和碎屑,如桡足类(Copepods)、摇蚊( Chironomidae)幼虫、小型腹足纲及剑水蚤(Cyclops)、水蚯蚓、毛虾(Acetes)、锯齿新米虾(Penaeus monodon)等为食;植物方面有种子,高等水生植物碎片及一些藻类等。当体长1.5厘米以下的鲫苗时,主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当体长在1.5~2.0厘米时,主食枝角类和底栖动物,以后逐渐转向杂食性,成鱼以食植物性饲料为主,特别喜食腐烂的植物碎片和各种商品饲料。

集群行为

鲫喜欢群集而行,在水中穿梭游动,通常遇水流即行,无水流即静止,择食而居,冬季多潜入水底深处越冬。鲫是一种社会性物种。其对同种动物没有攻击性,也不形成社会等级制度。

节律行为

鲫是喜欢活动和游泳的,通常在黄昏和黎明时活跃。

生长繁殖

亲鱼成熟

鲫繁殖力很强,其1冬龄即性成熟,繁殖季节为3~7月。它们是“一夫多妻制”,雄鲫和雌鲫在一个季节里都有多个配偶。生殖期与水温有密切关系。要求日平均水温为12~30°C,18~25°C为生殖最盛期。

交配产卵

当雌鲫即将产卵时,它们会向水中释放一种信息素示意雄鲫。当雌鲫产卵时,雄鲫会接近雌鲫。两种性别都会通过追逐和碰撞来追求对方。然后雄鲫在淤泥附近的水中释放卵子,使它们受精卵。鲫产卵期5~7月,当水温达到15~20°C时,它将会产卵。1冬龄鱼怀卵量最大可达2.8万粒,2冬龄鱼怀卵量最大可达5.9万粒。卵黏附在水草水生植物或其他水下物体或人工鱼巢上,鲫卵径约1毫米,呈圆形,受精卵吸水后卵径1.5~1.6毫米,黄色,微绿,沉性,有黏性。常多次分批产卵。

幼鱼发育

孵化时间与鲤近似。水温在20℃时经4~5天就可孵化出苗。鱼卵分批成熟。初孵仔鱼全长5~5.7毫米。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当年可达100~150克,2龄鱼为250~400克,在天然水域的鲫,体重可达500克以上。鲫生长情况,鲫肥瘦有显明季节变化。因各处气候条件不同而异,同年生的鲫因出生日期迟早亦变化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通常可以活到20年左右。

人工养殖

养殖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养殖银鲫,育成异育银鲫,又从日本引入白鲫,通过实践发现,养殖鲫也能获得较高群体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鲫的各种优良品种在中国普遍推广养殖后,在中国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潜力越来越大。2005年以来,中国鲫的年总产量一直维持在200万吨以上,2020年达274.9万吨,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

养殖技术

鲫养殖从依靠天然水域、水体中的野生鱼放养,到池塘混养,发展到主体饲养,再到多元化养殖。鲫养殖受养殖场地、鱼种、放养密度、鱼种搭配以及饵料投喂等因素影响较大。

鱼苗池面积以适当大小为宜,太小或太大,均会影响鱼苗生长。鱼苗池的水深,一般保持在1米左右较好。池形及池底:以长方形的形状为佳,池底平坦便于日常饲养管。

鲫品种种类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可以与草鱼、鲫鱼、鲢、鋪、纺、鲤等鱼种混养,清除池中的残饵,对改善池塘水质条件有较大作用。中国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产,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最肥美。选择生长速度相对较快、抗病能力相对较强、养殖周期较短、饲料利用率相对较高、产量效益较高、适合当地养殖的名优鲫品种。

养殖过程中注意季节变化,预防可能发生的病害,及时检查鱼体,做好相应的养殖记录。做好水质监测,远离污染区域,做好消毒工作,科学放养、科学投喂。

病害防治

红鳃病

症状:鳃丝鳃耙红肿、鲜红,疑似细菌性烂鳃病;鳞片、鳍条无明显症状;内脏:肝脏红肿,肠道无食,肠壁红肿,肠粘膜前部分脱落,并伴有脓状红色黏液;鳔线严重充血。该病会导致鲫大面积死亡。

防治措施:药物治疗。

气单胞菌疾病

症状:出现体表鳞片脱落、肛门红肿,严重时还会伴有内脏器官出血甚至死亡的情况。

防治措施:药物治疗。

杂交选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异育银卿、方正银鲫、彭泽鲤等银鲫优良品种在中国养殖规模和养殖潜力越来越大。2005年以来,异育银“中科3号”、异育银“中科5号”、长丰县、湘云、杂交黄金等品种的成功选育,对于养殖品种更新和鱼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工驯化

金鱼作为鲫的驯化鱼类原产于中国,作为观赏鱼和观赏鱼饲养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鲫分布广泛,种群数量稳定,无数据表明其有下降趋势。

保护级别

2007年12月12日,鲫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2010年8月4日,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物种危害

鲫作为金鱼祖先,以金鱼的亚洲形式被引入世界各地,一些国家报告了引进后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金鱼这种耐寒的杂食性鱼类经常被有意或无意地释放,它会导致当地环境发生变化,例如增加水体浑浊度、促进藻类繁殖,以及捕食本地鱼类。

主要价值

鲫可食用,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食用部分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1.1克,含水分,碳水化合物,灰分,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无机化合物元素。营养价值很高。

鲫个体不大,成熟早,繁殖力强,病害少,是淡水养殖的重要鱼种,在天然水域中也是重要的渔业资源。食用鲫的规格为250~300g,一般都以鲜食为主。

鲫也可以作为池塘和水族馆的观赏鱼生物防治以及实验性物种。其还被用于研究许多毒性测试,包括氨气耐受性。这对它们的生态系统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增加它们环境中其他生物的食物供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