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哥花 :豆科刺桐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22:30

鹦哥花(学名:刺桐属 arborescens Roxb.)是豆科,刺桐属小乔木或乔木。树干和枝条具皮刺。羽状复叶,叶柄平滑,顶生小叶近肾形,侧生小叶斜宽心形,两面无毛。总状花序生于先端叶腋,花鲜红色,大,具花梗,苞片单生,卵形,花萼陀螺形,花冠红色,旗瓣近卵形,舟状,斜倒卵形,花丝比旗瓣稍短,子房具长柄,荚果弯曲,种肾形子带白色或褐色,长约2厘米。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缅甸和中国的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海南省尖峰岭)。生于山沟中或草坡上,海拔450-2100米;有栽培。花大而美丽,可在庭园栽培或作绿篱、行道树,是一种很美的观赏植物;木材轻软,可造纸

形态特征

小乔木或乔木。树干和枝条具皮刺。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小;叶柄比小叶长,平滑,不具皮刺或有少数皮刺;顶生小叶近肾形,侧生小叶斜宽心形,长宽8-20(-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截形或近心形,全缘,上面绿色,平滑,下面略带白色,两面无毛。

总状花序生于先端叶腋,单生,直立,比叶长;花鲜红色,大,具花梗,下垂;苞片单生,卵形,内有3朵花,在每一花梗基部有一小苞片;花萼陀螺形,肢截平或具不等的2裂;花冠红色,旗瓣近卵形,舟状,长约3.2厘米,翼瓣比龙骨瓣短,斜倒卵形,龙骨瓣长仅及雄蕊的一半;花丝比旗瓣稍短,在近基部联合成一体;子房具长柄,花柱与雄蕊同长。荚果弯曲,长12-19厘米,宽约3厘米或更宽,有明显的喙和果梗,有种子5-10颗;种子带白色或褐色,肾形,长约2厘米。

生长环境

鹦哥花生长于海拔450-2100米的山沟中或草坡上。适生于亚热带暖热气候,耐干旱,在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的热河谷生长良好。在年平均气温17-20℃,绝对低温4℃条件下,生长发育正常。不耐低温,在-5℃以下低温中常有冻害,适宜于暖温带至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较耐低温,也较耐干旱。在中国昆明海拔1900-2000米栽培的鹦哥花,在正常年景气温条件下生长正常,开花繁多,在偶发性低温条件下,如1986年3月初反春寒低温,日平均气温-0.2℃至-2.3℃,持续72小时,绝对低温-5.6℃,产生了严重冻害,部分枝受冻死亡,但主干未冻死,低温过后,又萌发生长。

分布范围

鹦哥花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缅甸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湖北、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海南省尖峰岭)。在云南省金沙江河段的支流万马河一带,天然分布较多。

繁殖方法

鹦哥花的繁殖以插为主,也可通过种子繁殖。种子繁殖时,于10-11月采集成熟果实,晾干后脱出种子并用湿沙层积贮藏,次年春季播种。条播后覆土、盖草、浇水,保持苗床土壤湿润,出苗后,幼苗移栽入容器,培育壮苗出栽。

栽培技术

鹦哥花的栽培技术灵活多样,可采用挖塘定植、单株、群状、成行、成片栽种等方式。成年树树冠较开张,初植时,一般株行距3米×4米或4米×4米。山地造林密度可适当增大,株行距缩小为3米×3米;群状种植株行距可为2米×3米,以增强群体效益,开花繁茂集中。

用途

观赏

鹦哥花适宜于城市街道、公园、风景名胜区、居民住宅区栽培,也适宜城市面山造林。树于通直,树冠开张,花鲜红艳丽,栽培供观赏。

经济

木材浅黄白色,纹理直,结构中等,均匀,材质较轻软,强度弱,易干燥,不耐腐,可供浮标、模型包装箱、茶叶箱、绝缘材、墙板等用材,也可供纸浆用材。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