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腰太阳鸟 :雀形目太阳鸟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5:46

黄腰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siparaja)共有16个亚种,小型鸟类,体长10-15厘米。嘴细长而向下弯曲,雄鸟额和头顶前部金属绿色,头顶后部橄榄褐色。其余头、颈、背、肩、颏、喉、胸以及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概为红色,腰黄色,颧纹和尾紫绿色。中央一对尾羽特形延长,腹至尾下覆羽灰绿色沾黄色。雌鸟上体灰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橄榄黄色,下体灰色沾橄榄黄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带的次生林、竹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夏季最高可到达海拔1800米的常绿阔叶林,冬天也在果园、庭院、农田地边树丛和村边等开阔地带的小树林内出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小群。主要以昆虫和花蜜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是新加坡国鸟

形态特征

黄腰太阳鸟雄鸟前额和头顶前部金属绿色,头顶后部至枕橄榄褐色或橄榄灰褐色,有时羽端沾红。颊、耳羽、头侧、颈侧、背、肩、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深朱红色或栗色,腰亮黄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金属绿色,中央尾羽特形延长,外侧尾羽黑色沽紫色,羽缘金属绿色。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羽缘橄榄黄色,纹金属紫色或翠绿色具紫色金属光泽、长而明显。颏、喉、胸鲜红色,其余下体橄榄绿色或灰黄色沾绿色。

雌鸟额至枕灰褐色或缀以橄榄绿色,上体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沾黄色呈橄榄绿黄色。尾暗褐色,中央尾羽不延长,尾羽外缘橄榄黄色,最外侧2~3对尾羽先端白色。两翅褐色或暗褐色,羽缘橄榄黄色。下体黄绿色或灰色沾橄榄黄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有时较多黄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虹膜棕红色、红褐色或暗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角黄色,跗黑褐色或暗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5-10g,♀5-6g;体长♂119-157mm,♀96-119mm;嘴峰♂16-19mm,♀15.5-17mm;翅♂51-58mm,♀46-49.5mm;尾♂54-75.5mm,♀36.5-40mm;跗蹠♂13.5-15.5mm,♀13-14mm(云南亚种)。(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带的次生林、竹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夏季最高可到达海拔1800米的常绿阔叶林,冬天也在果园、庭院、农田地边树丛和村边等开阔地带的小树林内出现。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小群。喜欢在林缘和疏林地带乔木上以及花丛与枝叶间活动和觅食,也在灌丛枝叶间攀爬,时而紧紧地抓住花枝,迅速地将嘴像蜜蜂属一样伸入一花朵,然后又伸到另一花朵,时而又在花朵前翱翔,或快速飞开又飞回,也能在叶表下面啄食昆虫。性活泼,行动极为灵巧、敏捷。黄腰太阳鸟嗜食花蜜,由于它们常在花朵中活动,就起了给花传粉的作用。

主要以昆虫和花蜜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据4个鸟胃的剖检,所吃食物主要有甲虫双翅目昆虫、蚂蚁、寄生蜂和小蜘蛛等。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中国

分布于云南省西部芒市永平县、西南部永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镇康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南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绿春县、金平、东南部勐腊县和中部景东彝族自治县等地;滇东亚种分布于云南东南部河口口岸、广西南宁;广东省亚种仅分布于广东南部雷州半岛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营巢于常绿阔叶林中树上或灌木上。巢呈梨形,悬吊于细的侧枝末梢,尤其是伸到河流等水源上空的细枝末梢。由细的须根、苔藓植物、草茎、木棉绒以及毛虫排泄物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卵2-3枚。卵乳白色、白色或灰色,被有紫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一圈或成帽状,也有少数被有淡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3-16.3mm×11.2-12.0mm。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注:黄腰太阳鸟图册网址

参考资料

Crimson Sunbird Aethopyga siparaja.BirdLife.2013-08-0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