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 :中国近代歌舞之父、儿童歌舞剧音乐家

更新时间:2023-08-15 18:00

黎锦晖(1891年9月5日—1967年2月15日),男,字钧乾,湖南湘潭人,“黎氏八骏”之一,中原地区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1910年前黎锦晖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曾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学习民族乐器。1910年,他考入国立长沙高等师范学堂,1919年,蔡元培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黎锦晖任“潇湘乐组”组长。1920年至1927年黎锦晖在上海主编《小朋友》周刊,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1929年,他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56年8月,黎锦晖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音乐大会。随后1936年抗战爆发,黎锦晖去了四川省,并写了十几首革命歌曲。1940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1956年8月,黎锦晖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音乐大会。1967年2月15日在上海病逝,终年76岁。

2001年9月,由文化部牵头的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暨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全面评价和肯定这位中国新文化开拓者之一、现代流行音乐奠基人的历史功绩。为中国歌舞音乐走向现代拉开了序幕。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0年前黎锦晖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曾广泛接触民俗音乐,学习民族乐器。1910年,他考入国立长沙高等师范学堂。

工作经历

1916年,国会重开,黎锦晖回京任职,对每日“画到”生活颇感厌倦,在中央女校、怀幼中学等处兼职。时黎锦熙在教育部任教科书特约编员,力推拼音化。同年参加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曾任《平民周报》的主编,这期间,他编写了两种歌曲集:一是《平民音乐新编》,以器乐曲为主;一是《民间采风录》,以声乐曲为主。

1918年,黎锦晖入北京大学旁听,“逐渐感觉,新文化运动应利用音乐为宣传工具”。1919年,蔡元培创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黎锦晖任“潇湘乐组”组长。1920年中秋节,黎锦晖与同好正式成立“明月音乐社”,寓意是:“我们高举音乐的旗帜,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能欣赏,就叫‘明月音乐社’吧!”在此期间,黎写出了我国首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同年冬季,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专程到京,邀黎锦晖赴沪。

1920年至1927年黎锦晖在上海主编《小朋友》周刊,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1921年3月,由教育部“官话读音统一会”主办、中华书局出钱出力出人具体承办的“国语专修学校”,正式对外招生。黎锦晖被委任为教务主任,兼任教员,他为“语专”设立了附属小学,1921年5月,中华书局在其编辑所下,添设了一个新的部门――国语部(后改称为国语文学部),黎锦晖从教科书部编辑转为新部门的部长。1922年1月,教育部派来的第一任校长江范五因事调离,黎锦晖继任为校长。

1926年,中华书局发生工潮,黎锦晖提拔的青年编辑潘汉年、王人路等人皆参与,黎被疑为鼓动者,只好辞职。改聘黎锦晖为局外编辑,还在饭店租长期房间,让黎锦晖安心工作。1927年2月,黎锦晖开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首批招生只及原计划的1/3,他每月组织学员商演,以换取收入。在经济压力下,黎锦晖创作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由黎锦晖的女儿黎明晖演唱,传唱一时。1928年组织“中华歌舞剧团”赴南洋演出。同年5月,38岁的黎锦晖带团乘船去香港特别行政区,后在吉隆坡、曼谷、马六甲巡演近一年。黎锦晖又于1930年初组建了明月歌舞团。1934年,上海市举行三大播音歌星竞选活动,黎锦晖培养出来的白虹周璇获得前两名。

1936年抗战爆发,黎锦晖去了四川省,并写了《抗日三字经》《中华民族战歌》《十里送夫》等十几首革命歌曲。1940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制片厂工作并兼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身)通讯研究员。1956年8月,黎锦晖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音乐大会。随后64岁的黎锦晖由偏低的文艺九级升为五级,并担任了上海市政协委员。1965年,他写成回忆录《我和明月社》。“文化大革命”中,他多次被抄家,珍藏的书籍、手稿、资料毁于一旦。因此,他一病不起。1967年2月15日在上海病逝,终年76岁。

个人生活

黎锦晖的父亲叫黎松安,晚清秀才。黎家八兄弟,三姐妹。大哥黎锦熙,昔日的国语运动领袖,语言学专家;三弟黎锦耀,地质矿冶学家;四弟黎锦纾,教育家;五弟黎锦炯,土木工程学家;六弟黎锦明左派作家;七弟黎锦光,音乐家;八弟黎锦扬美籍华人作家。儿子黎泽荣。

人物作品

创作作品

参考资料

歌舞剧本

参考资料

编剧电影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2001年9月,由文化部牵头的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暨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全面评价和肯定这位中国新文化开拓者之一、现代流行音乐奠基人的历史功绩。为中国歌舞音乐走向现代拉开了序幕。

2023年4月21日,由黎锦晖担任第一任主编的《小朋友》创刊10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世纪出版园区少年儿童出版社举行,《小朋友》成为中国最长寿的少儿刊物。

人物评价

黎锦晖创作的流行歌曲,音域不宽、朗朗上口。都是用中国的音乐元素融入西方舞曲节奏而浑然天成。配器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这样的作品,时称“时代曲”。这种理念也奠定了“时代曲”(即上海老歌)发展的基本方向。(文学报评)

“黎锦晖现象”和“黎派歌舞”的出现,不是孤独的,更不是偶然的。从营销里最新出现的品类概念看,直接催生“黎派歌舞”的是湘楚文化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黎锦晖一生以“通俗”、“平民”和“流行”作为自己的使命。(搜狐评)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被誉为“文学的艺术,也是艺术的文学”,充满爱的教育,美的追求。他的作品充满着诗意的幻想,有着童话般的意境,十分受小读者欢迎。黎锦晖从不正面揭露社会的黑暗,但他的作品依然能感受到对现实的不满,对扼杀儿童天性的批判。这种艺术化的处理,体现了他很好地把握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些作品即使在今天都不会过时。(中华读书报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