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缝叶莺 :雀形目莺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02

黑喉缝叶莺(学名:Orthotomus atrogularis)为鹟科缝叶莺属的鸟类,体长11.5厘米,是一种小型的顶冠棕色、腹部白色的莺。尾甚长而常上翘,臀黄色,具特征性的偏黑色喉(亚成鸟喉无黑色),上体橄榄绿色,头侧灰色。雌鸟色暗,头少红色且喉少黑色。与长尾缝叶莺的区别在后顶冠亦为棕色,无白色眉纹,背上绿色较重,尾下覆羽及腿部黄色。虹膜褐色;上嘴黑,下嘴偏粉;脚粉灰色。喜稀疏林、次生林、河漫滩及林园。叫声为甜美清晰的抽泣声“kri-ri-ri”。多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而善于隐藏,常在茂密灌木和草丛下部活动和觅食。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范围从印度北部至中国西南、菲律宾、东南亚、苏门答腊及婆罗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来西亚。

亚种

黑喉缝叶莺有4个亚种,黑喉缝叶莺南海亚种(学名:Orthotomus atrogularis anambensis)、黑喉缝叶莺指名亚种(学名:Orthotomus atrogularis atrogularis)、黑喉缝叶莺婆罗洲亚种(学名:Orthotomus atrogularis humphreysi)和黑喉缝叶莺云南亚种(学名:Orthotomus atrogularis nitidus)。其中黑喉缝叶莺云南省亚种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于云南等地。该亚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形态特征

黑喉缝叶莺雄鸟眼先、前额、头顶和枕概为栗色或棕栗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以及两翅和尾外表面亮橄榄绿色,有时或多或少沾有黄色,两翅和尾褐色,外羽缘橄榄绿色,尾具不明显的淡色尖端和暗色亚端斑。颊、耳羽、颏白色或灰白色,喉黑色,少许黑纹延伸至上胸,胸和腹白色,两胁淡橄榄黄色有时微沾灰色,尾下覆羽、翅下覆羽和腋羽均为黄色,覆腿羽棕色。

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但喉和胸不为黑色而为白色。其余似雄鸟。虹膜褐色或黄色,上嘴角褐色,下嘴淡黄色或肉色,脚淡肉色或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长约100毫米;嘴峰14-15毫米;翅42-48毫米;尾31-36毫米;跗19-20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山脚、平原地带、林缘疏林、次生林、河漫滩及林园。在中国高可至海拔1200米。尤其喜欢村旁、地边、果园、公园、庭院等人类居住环境附近的小树丛、人工林的灌木丛

生活习性

留鸟。多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而善于隐藏,常在茂密灌木和草丛下部活动和觅食。叫声单调尖锐,为响亮的“可利、可利、可利”声。主要以毛虫蚱蜢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目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越南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山脚地带,有时也可以上到海拔1500-2000米的中山地带营巢,尤其喜欢营巢于沟谷农田和林缘地区的树木和灌丛中。巢和普通缝叶莺非常相似,亦是用一片或多片大的树叶和草叶缝合成筒状,里面再筑成一个小的深杯状的巢。每窝产卵3-5枚,卵的颜色白色或粉白色,被有稀疏的淡红褐色斑点,偶尔有大的深紫色斑。大小为14.6-16.2毫米×10.8-12.5毫米。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Orthotomus atrogularis.The IUCN Red List.2024-09-04

Orthotomus atrogularis Temminck,1836 -Dark-necked Tailorbird.BioLib.cz.2024-09-04

黑喉缝叶莺.花鸟网.2024-09-04

(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宁乡市人民政府.2024-09-0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