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育之 :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更新时间:2023-08-15 18:30

龚育之(1929年12月26日~2007年6月12日),出生于湘潭市,原籍湖南长沙,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和相关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曾任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软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共党史学会会长。

是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曾参与《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的编辑工作,参与党的“十一大”至“十五大”文件的起草工作。

2007年6月12日上午9时,龚育之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人物生平

1948年9月,龚育之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同年11月加入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曾担任清华大学理学院党支部委员和副书记。

1952年9月至1966年6月,龚育之同志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工作,主要研究党的科技政策及其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调查研究科技和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他是我国著名的自然辩证法专家。

1956年起,他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组,先后兼任学术秘书、副组长,参与制定自然辩证法十二年研究规划草案,参与创办和编辑《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杂志。他撰写了若干有分量的学术文章,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自然辩证法研究文集《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产生了很大影响。60年代初,他作为导师之一,开始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招收和指导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他为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和自然辩证法事业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参与起草了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工作政策调整重要文件的“科学十四条”和聂荣臻同志给党中央的请示报告,随后参与修改了作为我国教育政策调整和文艺政策调整重要文件的“高教六十条”、“文艺八条”。

文化大革命”中,龚育之同志受到错误批判和冲击,被下放到贺兰县中宣部“五七”干校劳动。他依然坚定革命信念,刻苦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1973年10月至1976年10月,龚育之同志在国务院科教组、教育部工作。

1975年,被借调到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参加毛泽东选集材料组的工作。他积极拥护邓小平同志领导的全面整顿,参加修改整顿科技工作的重要文件《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粉碎“四人帮”后,他被调到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工作。龚育之同志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理论创新和政策制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0年1月起,龚育之同志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著作和党的文献编辑研究工作。他热爱党的文献工作,对党的文献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主持编辑出版了《毛泽东著作选读》、《毛泽东书信选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共13册)、《毛泽东早期文稿》等。这些著作对于宣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生平和思想,具有重大作用,在广大干部中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他参与主持编辑出版的第一部邓小平著作选集《邓小平文选(1975―1982)》,对于将全党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上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参与编辑的《周恩来选集》、《刘少奇选集》,为研究这两位党的领袖人物生平和思想,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他还先后参与起草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二大报告、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党的十三大报告等许多中央重要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一些重要讲话稿,与此同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相关著述。

1988年3月至1991年9月,龚育之同志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分管理论工作。按照中央要求,参与主持召开了全国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研讨会,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小组工作。其间,继续参与毛泽东、邓小平著作的编辑工作,参加胡绳同志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撰写工作。

1991年9月起,龚育之同志集中精力系统研究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部论述特别是有关市场经济的论述,写出长篇力作《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下——读邓小平著作的笔记》,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之后公开发表,引起广泛反响。

1992年,他参与起草了党的十四大报告。

1993年,他参与主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编辑工作,竭尽全力投入到这一工作之中。后又写了一些很有影响的宣传研究文章。

1994年3月至1999年3月,龚育之同志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分管理论工作,兼任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和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推进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宣传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历史,为党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新布局的建立、新教材的建设、科研工作的规划和实施以及党校的学科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1995年6月至1999年3月,龚育之同志兼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他倾注心血推进中共党史的研究、宣传、教育和资料征集工作,着重抓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下)》中卷稿的编写和上卷的修改、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班子建设、图书资料和办公大楼的修建三件大事。其间,参与起草十四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报告等工作。

1999年从行政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龚育之同志继续承担了中央交付的许多重要工作,继续深入研究、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他参与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文件的起草。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课题组首席专家,他认真履行职责,对于送给他征求意见的文件、讲话、书籍、文章,他一丝不苟,认真审读,提出许多重要意见。他一如既往地研究理论和党史问题,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他发表的系列党史札记受到多方面读者关注和好评。

2007年6月12日上午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主要作品

主要从事中原地区近现代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与政策的研究。在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1961年第一版、1978年增订版)、《科学·哲学·社会》(1987年)、《自然辩证法在中国》(1996年)、《龚育之文存》(三卷,2000年)、《科学的力量》(2001年,合著)。

家族情况

父亲:龚饮冰,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

儿子:龚克,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校长、南开大学校长。

人物逝世

2007年6月12日,龚育之同志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 2007年6月21日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举行送别仪式。

龚育之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王兆国、回良玉、刘云山、吴仪、张立昌、张德江、贺国强、曹刚川、曾培炎、王刚、万里、乔石、朱基、李瑞环、宋平、刘华清、尉健行、李岚清、何勇、丁石孙、盛华仁、路甬祥、韩启德、唐家璇、华建敏、陈至立、刘延东、徐匡迪和张劲夫、丁关根、王汉斌、彭云、周光召、陈锦华、邓力群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