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还一报 :莎士比亚创作戏剧

更新时间:2024-09-20 13:51

《一报还一报》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最早的公演时间是1604年12月26日。

该剧讲述公爵文森修统治着维也纳,他想暂时离开公国,派安哲鲁代行职权。安哲鲁担任新职不久,发生了一位叫克劳狄奥的绅士勾引一位年轻小姐并导致其怀孕的事件。安哲鲁按照法律条文把克劳狄奥关进监狱,并判处死刑。克劳狄奥托人叫他姐姐依莎贝拉向安哲鲁求情。安哲鲁对美丽的伊莎贝拉动了邪念。他对伊莎贝拉表示:如果她把处女的贞洁献给他,他可以饶她弟弟一命。伊莎贝拉坚决拒绝。公爵用计谋揭穿了安哲鲁的卑鄙行径,保全了克劳狄奥的性命,也成全了克劳狄奥的婚姻。

该剧提出了正义法律的重要地位,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性。作者还谴责了安哲鲁的伪善。这正是中世纪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的真实写照。

内容简介

维也纳的公爵深感国家法纪不严,政令失修,决定暂时离开,将管理国家的权利移交给持身严谨、屏绝嗜欲的安哲鲁。安哲鲁摄政后,严厉执行法律,下令将维也纳近郊的妓院一律拆除,并逮捕了克劳狄奥,下令要将他处死。克劳狄奥所犯的罪是奸淫罪,他让朱丽叶未婚先孕。事实上,他和朱丽叶两情相悦、互许终身,只是因为嫁妆的原因,没有举行表面上的仪式而已,并非奸淫,最多只能称为道德上的逾矩。克劳狄奥的姐姐伊莎贝拉得到消息,去向安哲鲁求情,试图营救弟弟。没想到,道貌岸然的安哲鲁却对伊莎贝拉起了淫心,以她的贞洁相要挟,作为释放克劳狄奥的交换条件。伊莎贝拉决然拒绝。公爵并未离开维也纳,而是化身教士,来到监狱感化克劳狄奥,并由此得知安哲鲁的险恶和堕落。他巧妙地设计:让伊莎贝拉假意答应安哲鲁,再由被安哲鲁抛弃的未婚妻玛利安娜假冒伊莎贝拉深夜赴约,然后让狱吏用一颗死囚的头颅假冒克劳狄奥。最后,让伊莎贝拉公开揭露、控告安哲鲁,从而使他的阴谋暴露,使他忏悔,得到惩罚。伊莎贝拉的贞洁得以保持,并得到回报,公爵向她求婚,结局皆大欢喜。

创作背景

《一报还一报》是所有莎士比亚戏剧中唯一一部直接从圣经得名的作品,题名取自《马太福音》“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一报还一报》大致完成于1604年前后,主要取材于乔治·惠咨通的剧本《像洛莫斯和卡桑德拉》(1578)和辛西奥的《寓言百篇》(1565)。

人物介绍

安哲鲁摄政

这位摄政一心修养道德,深受朝野信任,大家都认为他道德清高、无可指责。他的特点是过于严厉,疾恶如仇。这样的人物形象可以使人联想到圣经中的一个故事:一个行浮的妇人被法利赛人捉住,按照摩西的律法,浮妇应该被乱石砸死。他们以此询问试探耶稣的态度。耶稣却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但是读者不可以认为他的一切道德都是在伪装。从剧中来看,在他遇到伊莎贝拉之前,他并没有对其他女人动过邪念。“我从前看见人家为了女人发痴,总是讥笑他们,想不到我自己也会有这一天。”实际上他陷入了一种悖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因为伊莎贝拉的纯洁而爱慕她,而正因为爱慕,却要玷污她的纯洁。他内心进行过挣扎,对这种诱惑进行过抵制。从这种挣扎中,可以看出安哲鲁并非那种骨子里坏透了的虚伪的邪恶之徒。实际上,这种悖论是他长期刻意禁欲所导致的扭曲的爱情。对伊莎贝拉的贞洁的欲望,实际上是一个禁欲主义者被压抑的欲望的体现,他一方面要求无瑕的贞洁,一方面又有本能的爱欲。而伊莎贝拉刚好是一个纯洁的处女,一方面她是纯洁的,一方而她是女人,从而成为这种矛盾的欲望的对象。

文森修公爵

文森修公爵可以说是该剧中最英明睿智的角色。实际上,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如此睿智的君土形象也是不多见的。无论是理查三世、亨利四世还是伟大的亨利五世,与文森修公爵相比,都相形见细。整个戏剧的故事,可以说是文森修一手操控的。他假装要出巡,从而让安哲鲁摄政。他没有任命老臣爱斯卡勒斯,却任命安哲鲁,并非是因为他对安哲鲁更加信任,恰恰相反,是由于对安哲鲁的人格有着惊人的深刻洞察。

克劳狄奥

伊莎贝拉的弟弟。克劳狄奥令自己的爱人未婚先孕,等于是将他和他的爱人推入不名誉甚至危险的境地,如同中国人的古话:万恶淫为首。克劳狄奥为了满足自己的浮欲,不但给自己招来灾祸,而且令朱丽叶蒙受羞辱,带着身孕进入牢狱。

从另外一个细节可以看出这个克劳狄奥绝非什么君子。安哲鲁胁迫他的姐姐,令她献出贞操作为不杀克劳狄奥的代价,克劳狄奥却宁愿让姐姐受辱也要求生,他在狱中恳求姐姐伊莎贝拉答应安哲鲁的要求。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这部剧的道德教义是不言而喻的:毫无节制的纵欲是不合道德的,忠贞是值得褒奖的行为和德行。克劳狄奥因为无法控制自已的情欲,触犯了道德的条律,因而受到处罚。安哲鲁同样因为无法控制自已的情欲而犯下大错,路西奥也是道德的逾矩者,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忠贞、自持的伊莎贝拉最终得以保持贞洁,得到回报。正如剧本的题目所示“一报还一报”,善恶皆有报。

《一报还一报》的道德教义是不可回避的。人性中欲望和理性之争,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常见的主题。但对《一报还一报》的解读如果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上,就大大局限了该剧的深刻内涵。《一报还一报》这出问题剧中呈现的道德危机的背后是危及国家前途的政治危机。安哲鲁的堕落不仅仅是道德的堕落,而是以权谋私,践踏国家法律的更为可耻的政治腐败。

该剧中,莎士比亚想表达这样的爱情伦理:性爱是人类本能的正常欲望,应该得到肯定和满足,清教徒式的禁欲主义必须废除;但解除禁欲不是提倡纵欲和性混乱,婚姻是享受性爱的正确渠道。作者之所以宣扬上述爱情伦理是针对当时的两性关系的混乱导致社会风气沦丧的伦理环境下提出的。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梏,但也带来了性关系的混乱。

艺术特色

这是一出喜剧,但批判性的低沉调子和悲剧性的阴郁旋律回响在全剧之中。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除了伊莎贝拉以外,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的崇高的英雄角色。好心的公爵无力合理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安哲鲁枉法徇私,道德败坏,克劳狄奥自私冷酷,苟且贪生,就连爱斯卡勒斯想主持正义,也常常被愚弄蛊惑,不明真相。然而,尽管此剧的悲剧色彩浓郁,作者为了保持喜剧形式,仍然借助予一些常见的喜剧手段,如乔装打扮、误会巧合、设计调包等,并且安置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尾。在剧中公爵摸住安哲鲁心理,做成圈套,一步步诱使他上钩的情节笑料迭出,令人忍俊不禁,颇具喜剧性。莎士比亚还采用了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如公爵的仁慈同安哲鲁的冷酷相对照,伊莎贝拉的慷慨大度同克劳狄奥的自私怯懦相比较;还有爱斯卡勒斯映衬公爵,玛利安娜映衬贝拉,均起到了反差强烈、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该剧的语言除了保持莎士比亚一贯的风格以外,还大量运用暗示、隐喻和双关语。尤其是它们都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公爵的语言庄重严肃,颇有权威口吻;伊莎贝拉的语言雄辩得体,颇具哲理内涵,而琐屑庸俗的安哲鲁表面上一本正经的语言往往涂以典雅华丽的花饰,而内在心理的独自,却显得粗俗直率。这些语言文体特色杂然并陈,相映成趣,融为一体。

勉强凑成的喜剧结局,拉郎配似的婚姻,使伊莎贝拉的完美形象受到了损害,给人以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是这部戏剧在艺术上的一个缺憾。

后世影响

1833年,俄罗斯文学家亚历山大·普希金读了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之后,不禁为之倾倒。他本打算将它译成俄文,但对俄国演员能否把它演好持怀疑态度,故没有翻译,而是根据它的内容创作出了叙事诗《安哲鲁》。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父亲经商,1578年左右只身到伦敦谋生,据说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后来当了演员和编剧,随着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比较广泛的接触。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雷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不过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由加工而改写或自己创作。他后来成了剧团的股东,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

参考资料

莎士比亚.易文网.2019-01-0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