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 :基督教核心信仰之一

更新时间:2023-05-30 10:07

耶稣(英语:Jesus;希伯来语: ישוע,或拼作Yeshua;希腊语:Ἰησοῦς。约公元前4年—公元30年或33年),也被称为耶稣基督、神子、圣子、中保、弥赛亚等。基督教中,耶稣被视为基督教创始人,也是基督教信仰核心之一,且被大部分基督徒视为神的儿子、救世主、最后审判者等。此外,在伊斯兰教中耶稣被认为是先知之一。

关于耶稣的生平一直存在争议,史学界对历史上有无耶稣其人基本上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历史上没有耶稣其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历史文献作证明。第二种意见认为耶稣是一位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根据对《死海古卷》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公元1世纪,犹太教中的拿撒勒派的创始人就叫耶稣,后来他的门徒把他描述成先知们预言的弥赛亚,逐渐演变成耶稣基督。耶稣的生平主要见于《圣经新约》的四部福音书,《圣经》记载耶稣出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的伯利恒,其母圣母玛利亚感圣灵而怀孕,生下了耶稣。耶稣出生后,先随父母逃到了埃及,后回到了加利利的拿撒勒。耶稣长大后,在约旦河接受施洗约翰洗礼,经历了魔鬼的诱惑,后回到加利利进行传道。耶稣追求的是建立一个地上天国,其在传道的同时还治病救人,并展现很多奇迹,吸引了许多追随者,耶稣挑选了十二位使徒,并差遣他们前往各地传教。约公元30年(一说公元33年),耶稣在预言自己将会被杀和复活后,前往耶路撒冷王国。在耶路撒冷,耶稣与犹太祭司贵族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祭司们买通了耶稣的弟子犹大,在耶稣与弟子共度逾越节的晚上捉住了耶稣,随后对耶稣进行了审判。耶稣被罗马帝国犹太行省总督本丢彼拉多判处耶稣死刑,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在死后三天复活,并向门徒显现,耶稣复活40天后升天,其门徒开始传教,并预言耶稣将再次降临人世。

为了纪念耶稣,信徒们根据《圣经》的记载及其传说,设立了许多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受难节、五旬节、升天节等,通过一个个的节日,将耶稣基督救世的事迹用具体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此外,后世也出现很多以耶稣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耶稣受洗》、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的《最后的审判》等等。

名号

耶稣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语 Iesus,是希腊语 “Ἰησοῦς” 的音译。 希腊语形式是希伯来语“ישוע ”的翻译,是早期名称“יהושע(Yehoshua)” 的变体,在英语中为Jesus。东正教译为伊伊稣斯,天宝景教译为移鼠或翳数,伊斯兰教译为尔撒摩尼教译为夷数。

《圣经》中的耶稣

生平经历

早年

根据《路加福音》记载,因为当时的人口普查,所有的居民都须各归故乡,约瑟带着怀孕的圣母玛利亚前往大卫的城伯利恒,客店里没有地方住,玛利亚在马厩产下耶稣,然后放在马槽里。那天晚上,天使向野地里的牧羊人显现,宣告主基督的降生,他们便来拜访耶稣,把天使论这孩子的话传开了。东方的博士看见了他的星,带着礼物也来拜访。约瑟和马利亚在耶稣出生第八天按照摩西律法为他行了割礼,并于出生四十天在耶路撒冷王国的圣殿行洁净礼。

大希律王王听到有一位要做犹太人的王的婴孩诞生,便要除灭他,约瑟受到天使的警告带着马利亚和耶稣逃往埃及行省,大希律命令罗马驻军杀死了伯利恒城内及其四境所有2岁以内的男孩。约瑟得知希律·阿基劳斯继承他的父王为新的犹太分封王后决定前往加利利地区(由阿基劳斯的兄弟希律·安提帕斯管治,大希律死后罗马帝国将他的王国拆散进行分封)定居,这也解释了耶稣为什么在伯利恒出生但在拿撒勒长大。根据《马可福音》与《马太福音》记载,耶稣他有几个兄弟,分别是雅各、犹大、西门与约西,还有几个妹妹。

布道

耶稣30岁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的传教活动。首先他到约旦河边去接受了施洗约翰洗礼,然后到旷野去禁食40天。经过苦思冥想并战胜“魔鬼的三次诱惑”,耶稣毅然抛弃了做以色列人复国救主的传统“弥赛亚”道路,而选择了做一位“受难的弥赛亚”,准备以自我牺牲为代价来救赎全人类,使人与雅威重新和好。

耶稣战胜了魔鬼的试探,选定了自己的道路以后,就开始在加利利的各会堂里教训人,宣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的各种疾病。他行了很多神迹奇事,例如使瞎子看见,聋子听见,瘫子行走,使麻风病病人洁净,使被鬼附的(精神病患者)恢复正常,甚至使死人复活;他自己则能在海面上行走,用5个饼和2条鱼让5000人吃饱,登山变像以显示出他是上帝的儿子等等。为了扩大影响,提高传教效果,耶稣从众门徒中选出12个人作为自己的伙伴。这12个人被称为十二使徒(原意是受委任的人)。他们是:圣伯多禄,安得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约翰,腓力,巴多罗买,多马,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也作犹大),奋锐党的西门,加略人犹大。

受难

耶稣的行动与主张得到了大批犹太下层人民的拥护,也遭到了祭司贵族的嫉恨与反对。矛盾逐渐发展,最后,祭司们决心除掉耶稣,耶稣也认为有必要到耶路撒冷王国去和祭司最高当局进行决战。大约公元30年4月2日,耶稣带领十二门徒,按照先知的预言骑着驴驹,在一大批追随者的前呼后拥中进入了耶路撒冷。欢迎的人们把衣服和棕榈树枝铺在路上,并高呼:“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和散那”是阿拉米文的音译,原意为“求你救助”。此处为欢呼的感叹词。)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圣殿,赶出殿里一切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斥责祭司们把圣殿变成“贼窝”。耶稣洁净圣殿以后,就在那里医治病人,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是,耶稣和祭司贵族的矛盾达到了高潮。

耶稣白天在圣殿里教训人,晚上带门徒到耶路撒冷王国城外的隐蔽处去过夜。祭司们要除掉耶稣,又怕引起群众的骚乱,不敢在圣殿里公然下手,便买通了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犹大作内应,伺机逮捕耶稣。耶稣觉察到了犹大的叛卖活动,但他认为这一切都是雅威的安排,是“受难的弥赛亚”必须走的道路,所以也就泰然处之了。4月6日晚上,耶稣按照犹太人的传统和十二门徒共同吃逾越节的筵席。《路加福音》记载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掰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耶稣又指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这就是著名的“最后的晚餐”,后来基督教根据这段记载设立了“圣餐礼”。晚餐以后,耶稣照例带着门徒到耶路撒冷王国城外的客西马尼园去。他预感到受难的时刻到了,就独自祷告祈求雅威给他力量。这时,犹大带领大祭司的手下人来捉拿耶稣。昏暗中,犹大以亲吻耶稣为暗号,把耶稣交给了那些人。

犹太宗教领袖以“自称神的儿子基督”的亵渎罪名控告耶稣。犹太宗教领袖及民众将耶稣带往犹太行省的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的总督宫殿,说他煽动犹太人反罗马皇帝,禁止民众纳税给他,于是彼拉多多次审问他,但他答非所问令彼拉多查不出他有什么罪,并要释放他,犹太宗教领袖及民众仍要求把耶稣定罪,说他从加利利起就开始传道。彼拉多这才知道耶稣是加利利人,就把耶稣交给了当时正在耶路撒冷的加利利郡王大希律王·安提帕斯,希律问了耶稣许多话,但耶稣却一言不发,希律只好把祂带回总督府。当时正值逾越节,犹太地的总督按照犹太人习俗可释放一名囚犯。于是本丢彼拉多给犹太人选择释放巴拉巴还是耶稣,犹太人选了前者。祭司长和群众更威胁彼拉多如果他不释放巴拉巴他就不是凯撒的朋友,令彼拉多生怕犹太人被他们煽动而暴乱导致自己被提比留·凯撒罢免,为了他的政治生涯,于是先命令罗马士兵将他鞭刑,然后判处死刑,押往各各他的刑场,在十字架上将他钉死,大约三个小时以后断气。这天是星期五,日后基督教以每年的这一天为受难节,纪念耶稣受难。

复活

因为星期五晚上犹太人安息日已经开始,耶稣的尸体被暂时安放于附近的一个墓室,准备安息日后膏抹他的身体。犹太人的安息日(星期六)过后,第三天当跟随他的几位妇女拿香膏,要膏抹他的身体的时候,发现耶稣的身体已经不见了。有天使向她们宣告耶稣已经复活。耶稣的复活日是星期日,日后基督教以每年的这一天为“复活节”。

升天与再现

据《福音书》记载,耶稣曾多次向门徒们显现,并在复活后第40天升天去了。《圣经》中启示录的预言,在世界末日之时真神耶稣基督会从天上再临,耶稣基督会将死者复生并对他们进行审判,信他的人有永生,不信的将要永远沉沦。

人物关系

圣母玛利亚

玛利亚(约公元前18年-公元41年)(希伯来语米利暗‎,Miriam,Miryam;亚兰语:Maryām;古希腊语:Μαριάμ;拉丁语:Maria;阿拉伯语:مريم‎;英语:Mary)有时译为马利亚,意为蒙大恩的女子。她也被称为圣母玛利亚、慈悲圣母、童贞圣母、玫瑰圣母等,在《伊斯兰教圣经》中,玛利亚被称为麦尔彦。她是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母亲,传说玛利亚在童贞的状态下受孕而诞下耶稣。

传说圣母玛利亚降生为人之前是天国的一位精灵,后被雅威挑选出来成为主的母亲。玛利亚降生在加利利拿撒勒城中的一个犹太家庭,长大后,她被许配给了约瑟,但约瑟还未迎娶玛利亚,玛利亚就从圣灵处怀了孕。玛利亚产下一子取名耶稣,随后为躲避大希律王的追杀,她与约瑟、耶稣一起逃往埃及。直到希律王死后,他们才从埃及返回。耶稣受难时将玛利亚托付给了自己的门徒,玛利亚成为了信徒之母。玛利亚的形象也经过了发展演变,在《圣经》中,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从教父时期至中世纪圣母玛利亚的人性逐渐消失,神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她变成了一位供人顶礼膜拜的圣母。至文艺复兴时期,玛利亚又回归了其最初充满人性美的母亲形象。

对于玛利亚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新约的四福音书中,但其中的叙述并不完整,因此在后世出现了许多如《多马福音》《雅各第一福音》等伪经及圣徒传记对玛利亚的生平进行补充,其中不乏轶闻传说,如玛利亚与耶稣的相处、玛利亚的婚姻及玛利亚升天等。玛利亚在基督教的不同教派如天主教、东正教等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不同的教派中其角色又有着差异。圣母玛利亚神学信仰体系中有着较大的影响,世界各地几乎都有以玛利亚命名的圣堂,还有许多为纪念玛利亚所设立的节日以及以玛利亚为主体的绘画、雕塑作品。

十二使徒

西门彼得(Peter)

西门彼得(英语:Peter,亦译”伯多禄”,原名Simon,亦译“西满”)是加利利的渔民,家住迦百农,和弟弟安德烈是最早跟随耶稣的门徒。彼得性情刚猛,对耶稣忠心耿耿,是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在门徒中威信很高,被公认为十二门徒之首。耶稣给他起名叫“矶法”(Cephas,亦译“则法”或“刻法”,希腊文译作“彼得”)。西门彼得第一个公开承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雅威的儿子,耶稣升天后,彼得成为众门徒的领袖,圣灵降临时,他率先站出来宣传福音,并组织了最早的教会雏形——原始基督徒社团。到罗马去,在那里建立了第一所教会。约公元48年,彼得回耶路撒冷主持了基督教的第一次宗教会议,支持保罗巴拿巴,确定了向外邦人传福音的方针,为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播奠定了基础。约公元67年,罗马皇帝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迫害基督徒,彼得将要被钉十字架。临刑前彼得说:“我不配像我主耶稣基督那样钉在十字架上。”最终彼得被倒钉死在十字架上。后世的天主教会将彼得奉为第一任教皇

安德烈(Andrew)

安德烈(Andrew,亦译“安德肋”)圣伯多禄的弟弟。为人忠厚老实。起先是施洗约翰的门徒,听施洗约翰说耶稣是弥赛亚,就和哥哥西门彼得一起跟随了耶稣。约公元60年,安德烈在希腊的帕特雷被钉在叉形十字架上殉道,因此叉形十字架被称为“安德烈十字架”。希腊教会称安德烈是“第一个被选召的使徒”,对他特别尊敬,奉他为守护圣徒。安德烈还是苏格兰的守护圣徒,天主教会定11月30日为其瞻礼日。

雅各(James)

雅各(James,亦译“雅各伯”),亦称“大雅各”或“长雅各”。原是加利利渔民,其父名西庇太,故又称“西庇太的儿子雅各”,以免和十二使徒中另一个名叫雅各的人混淆。雅各与弟弟约翰一起跟随耶稣后,成为耶稣最亲密的三门徒之一。雅各吕振羽彼得、约翰一同目睹耶稣改变了圣容。耶稣升天后,成为原始基督徒社团的核心人物之一,主持耶路撒冷的教务工作。约公元44年,雅各被犹太统治者希律·亚基帕一世所杀。天主教会定7月25日为其瞻礼日。

约翰(John)

约翰(John,亦译“若望”),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的弟弟。约翰是耶稣最喜爱的门徒,与哥哥雅各一起被耶稣称为“半尼其”。耶稣被捕后,曾跟到大祭司的院子里去打听消息。耶稣受难时,十二门徒中只有他一个人守在十字架下,耶稣就把母亲圣母玛利亚托付给他照看。耶稣升天后,约翰与彼得积极进行传教活动,被保罗称为“教会的柱石”。约翰著有《约翰福音》、三封《约翰书信》和《启示录羊皮书》。据说,约翰曾因传教被罗马政府放逐到小亚细亚半岛以西的拔摩海岛,在那里见到异象,写成《启示录》。后来,约翰获释在以弗所传教,并把圣母玛利亚接到以弗所去奉养。天主教会定12月27日为其瞻礼日。

腓力(Philip)

腓力(Philip,亦译“斐理伯”),伯赛大人,与彼得、安德烈是小同乡。耶稣最早亲自选召的门徒之一,跟随耶稣后又把自己的朋友拿但业(Nathanael)介绍给耶稣作门徒。据说,耶稣升天后,腓力曾到小亚细亚一带传教,最后在希拉波立殉道。雅威教会定5月1日为其瞻礼日。

巴多罗买(Bartholomew)

巴多罗买(Bartholomew,亦译“巴尔多禄茂”),有些学者认为他就是腓力介绍给耶稣的门徒拿但业。据说,耶稣升天后,他曾到印度亚美尼亚等地传教,最后在亚美尼亚殉道。天主教会定8月24日为其瞻礼日。

马太(Matthew)

马太(Matthew,亦译“玛窦”),又名利未(Levi,亦译“肋未”),是《新约》中《马太福音》的作者。由于职业上的习惯,马太在自己的著作中较多地记录了一些有关银钱的事,而且对法利赛人的反感很明显。据说,耶稣升天后,马太在巴勒斯坦一带传教多年,后来又到外地去传教并殉道,遗骨现存意大利的萨莱诺。

多马(Thomas)

多马(Thomas,亦译“多默”),又名“低土马”(Didymus,亦译“狄狄摩”或“第第莫”)。加利利人,渔民出身。耶稣复活后向门徒们显现,第一次多马不在场,没有亲眼看见耶稣,就表示怀疑,说一定要亲手摸摸耶稣被钉的伤痕后才能相信。过了八天,耶稣又向他们显现,对多马说:“伸出你的手来摸摸我的伤痕!”多马这才相信耶稣真的复活了。因此,后人称他为“怀疑的多马”,成为文学作品中性格多疑的人的典型。据说,他曾到波斯、印度传教,在印度殉道。天主教会定12月21日为其瞻礼日。

雅各(James)

雅各(James,亦译“雅各伯”),父亲名亚勒腓。因与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同名,故称“亚勒腓的儿子雅各”,或根据追随耶稣的先后顺序而称为“小雅各”、“次雅各”。有些学者认为小雅各是耶稣的表弟。公元44年,大雅各在耶路撒冷王国殉道,小雅各就成为耶路撒冷基督徒的核心领导之一,保罗称他为“教会的柱石”。公元48年,他与彼得一同主持耶路撒冷会议。公元58年,雅各在耶路撒冷接见了第三次旅行布道归来的保罗。据说小雅各于公元62年在耶路撒冷殉道。天主教会定5月1日为其瞻礼日。

奋锐党的西门(Simon Called Zelotes)

奋锐党的西门(Simon Called Zelotes,亦译“热诚者西满”或“加那人西满”)。跟随耶稣以前曾是一名奋锐党成员,因与圣伯多禄同名,故在名字前加上“奋锐党”以表区别。西门曾在埃及波斯等地传教,后来殉道。天主教会定10月28日为其瞻礼日。

犹大(达太)(Thaddaeus)

达太(Thaddaeus,亦译“达陡”),小雅各的弟弟。《马太福音》与《马可福音》中称他为“达太”,而《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中却称他为“犹大”,据说他也殉道而死。犹大被认为是《新约·犹大书》的作者。天主教会定10月28日为其瞻礼日。

加略人犹大(Judas Iscariot)

加略人犹大(Judas Iscariot,亦译“犹大斯依斯加略”或“加略人茹答斯”),即出卖耶稣的犹大。加略人犹大是十二门徒中唯一的非加利利人,精明干练,善于理财,耶稣委派他管理钱袋,后来以30块银钱为代价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带领大祭司的差役到克西马尼园去以亲吻为号捉拿耶稣。所以西方常用“犹大的吻”代表“贩卖活动”、“阴谋诡计”或“口蜜腹剑”,“犹大”也成为“叛徒”的同义词。耶稣受难后,犹大因后悔自缢而死。为补足十二门徒之数,门徒们又补选了马提亚(Matthias,亦译“玛弟亚”)以代替犹大

七十门徒

耶稣在选出十二使徒后,又挑选了70个人,并差遣他们,两个人为一组,在自己前面,前往自己将要前去的地区。后来这70个人高兴地回来,对耶稣说: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们。

从圣经的记载可以看出,对于这七十个门徒,圣经中没有列出名单,也无全时间侍奉的踪迹,四部福音中只有这里提到一次。可以说他们不像使徒那样每日与主同行同住。但他们被主设立与差遣的目的,与使徒被主设立与差遣的目的完全相同。主设立他们的目的就是打福音的美好仗,作基督的精兵。虽然地上无名,但名已录入天上生命册。可以说,他们是天国在地上的无名英雄。他们的侍奉是为主的到来铺路,做主的先锋。主要他们自觉有托付,主动接受回应主的呼召,而且是两个两个地派他们出去传福音。世世代代主需要无数的无名英雄来侍奉他,教会中有很多默默无闻的侍奉者。

外邦人的使徒——保罗

使徒保罗,基督教称之为“圣保罗”。出身犹太世家,原名扫罗,早年曾参与迫害新兴的基督教会,据说扫罗在从耶路撒冷大马士革迫害基督教徒的路上,遭遇到耶稣向他显现,保罗盲眼三天,不吃也不喝,直到大马士革的一个基督徒为他按手,才得重见光明。保罗随后受洗成为基督徒,在会堂里“证明耶稣是基督”,成为基督教的传教士。保罗利用自己的罗马公民的身份,把向外邦人传福音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所以被称为“外邦人的使徒”,和十二使徒齐名。保罗是基督教理论形态的奠基人,在基督教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上的耶稣

关于耶稣的生平一直存在争议,历史学界对历史上有无耶稣其人基本上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历史上没有耶稣其人;第二种意见认为耶稣是一位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现在学术界普遍认同耶稣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公元30年左右生活在以色列地,且对基督教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对于基督教福音书中的记载与历史是否相符仍有争议。

《犹太古事记》

约瑟弗斯(FlaviusJosephus,约37-约98),稍晚于斐洛·尤迪厄斯的犹太历史学家,他所著的《犹太古事记》是现存惟一一部作于1世纪的犹太史。约瑟弗斯在书中曾两次提到耶稣:一次称耶稣“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我们敢说他是人的话”,他是“一个行神迹的人,一个全心信奉真理的教师”,他就是“救世主基督”,“关于他的千万奇迹”,先知们早有预言等等。这段描述完全是一个基督教徒的口吻。可据记载约瑟弗斯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犹太教徒激烈地反对以弥赛亚自居的耶稣,并把他送上十字架,3世纪时的基督教护教学者奥利金(Origenes,约185—254)甚至还称约瑟弗斯“不信耶稣是救世主基督”。因此很难相信约瑟弗斯会如此称颂耶稣。16世纪时,学者们对约瑟弗斯这段描述就提出了怀疑。到19世纪,有学者经考证认为它是3世纪下半叶时的基督徒添加进约瑟弗斯的书中去的。在同一本书的另一处提到,公元62年,犹太大祭司阿那努斯处死了“被称为基督的耶稣的兄弟雅各以及其他人”。这段记录的可靠性同样也有争议,有的学者将其作为历史上确有耶稣其人的证据之一,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也是后人篡改的。

《编年史》

塔西佗(Tacitus,约60-120),罗马历史学家,他在他的《编年史》中描述公元64年罗马古城大火、尼禄皇帝迫害基督徒时曾说:“那些通常被称为基督徒的,因有种种恶行受到痛恨,尼禄把他们定为罪犯,予以严刑惩罚,那个使他们有基督徒之称的人,基督,已在提比略·奥古斯都时期为总督彼拉多所杀。”这段贬斥基督教的文字,可确信出自罗马人手笔,但塔西佗在这里只提到“基督”,没有提到“耶稣”,因此无法直接断定这个基督就是拿撒勒人耶稣。但由于塔西佗这段文字与《新约圣经》中有关耶稣的某些记载相符合,所以也有部分学者把它视为证明历史上确有耶稣其人的重要史料。

《尼禄皇帝生平》

苏艾托尼乌斯(Suetonius,亦译随东尼,约75—160),罗马历史学家,他在《尼禄皇帝生平》一书中提到尼禄迫害基督徒的事,称基督徒是“信仰一种新而有害的迷信的人”。他在《克劳狄乌斯皇帝生平》一书中提到,公元49(或52)年,克劳狄乌斯(亦译克劳狄)曾驱逐犹太人出罗马,因为那些犹太人“在一个基督的煽动下多次闹事”。有些学者认为这是罗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基督”的名字,但这两条记载中都没有提到耶稣的名字。

小普林尼的上书

小普林尼(赛西琉·普林尼,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约61—约113),罗马帝国的政治家兼著作家。约107年,他曾上书皇帝马尔库斯·图拉真努斯请示如何处置当时的基督徒,书中提到基督徒和基督,但没有提到耶稣的名字。

《死海古卷》中的“拿撒勒人”

自1947年《死海古卷》被发现以来,历史学家们对公元纪元前后巴勒斯坦的历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历史学家们对艾赛尼派的情况有了更深刻更明确的了解,发现他们与初期基督徒社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早在4世纪时,埃庇法尼乌斯(Epiphanius,约315—403)主教曾提到,从1世纪直到4世纪,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有一个犹太教派别,称为“拿撒勒派”。他们与艾赛尼派使用同样的经书,同样信仰弥赛亚的拯救和世界末日即将降临。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拿撒勒派很可能是艾赛尼派的一个分支,耶稣可能是这一派的创始人,因为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曾在拿撒勒长期生活过。2世纪初,有一些被犹太文献称为拿撒勒人耶稣的门徒的人,在犹太和加利利一带活动。他们人数众多,发展极快,以致使犹太教领导集团深感不安,把他们当做异端分子,采取严厉措施加以防范,限制他们的活动与发展。可见,拿撒勒人耶稣是个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人物,这个“拿撒勒人”反对犹太教祭司贵族的腐化生活,倡议改革,获得了一批追随者,成为犹太教的一个小宗派——拿撒勒派。后来,他的门徒可能出于虔诚的信仰或宣传上的需要,根据犹太先知们的有关弥赛亚的预言,认定他就是弥赛亚,把他描绘成一个神奇人物,进而逐渐视其为崇拜对象——耶稣基督。

宗教角色

基督教中的耶稣

基督教教会在耶稣升天之后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对耶稣的信仰,突破《旧约圣经》中犹太人的雅威观的束缚,革新了神学,认定耶稣就是“雅威的化身”,从而建立了犹太教教义中从来没有过的“三位一体说”“原罪说”“赎救说”等一系列与耶稣有关的神学教义,从而使基督教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普世性宗教。同时,基督教会对耶稣的“定位”决定了基督教是一个对耶稣以前的《旧约圣经》所记载的先知和启示持肯定立场、而对耶稣以后的先知和启示持否定立场的宗教。因为在基督教看来,作为“上帝化身”的耶稣降临以前,上帝差遣了一些先知,给以色列人以上帝的启示并为上帝的“来临”作预告,而在雅威把“耶稣作为自己的化身”亲自降临尘世、传播福音、拯救世人以后,神的福音封顶了,结束了,再也没有必要差遣先知了。这就是为什么基督教承认以色列人历史上的先知、启示和经典,而对耶稣之后的一切宗教包括伊斯兰教在内持否定态度的根本原因。

耶稣显明上帝

按照四大福音的记载,耶稣的门徒在他死去之前,谁也没有意识到他就是上帝的化身,只是在耶稣死去并复活后,他们才认识到他就是上帝的化身的。耶稣的复活使他们想起了他的无父而生,他的所言所讲,他的所作所为,他的神迹,他的天国就要来临的论断,他在十字架上钉死的宗教哲学意义,尤其是保罗这位一开始残酷迫害耶稣的门徒后来又虔诚奉教的人物的出现及其讲述的耶稣向他显现的神奇故事。这一系列因素综合起来,最终让早期主流派基督教徒得出了耶稣就是雅威的化身这个结论。还有几个非主流派的犹太人基督教派别对这种教义持有异议,如伊便尼派(Ebionites)就不承认保罗是使徒,也拒绝承认耶稣的神性,他们认为耶稣与人的不同之处是因为他完全遵守了律法,他被拣选为弥赛亚也是因为他敬畏神、遵守律法。与伊便尼派一同被教会定为“异端”的还有另一个派别,史称神哲主义或神哲派,“他们认为耶稣与基督完全是分开的,耶稣是人,基督是更高的灵。耶稣受洗时基督的灵降在他身上;当他在十字架上被钉死之前,基督的灵就离开了他”。在公元2世纪,神哲派曾对教会构成巨大威胁,被称为2世纪时最大的“异端”。

三位一体

基督教信仰三位一体的雅威,认为上帝就其本质而言只有一个,但是具有三个位格:

救世主与救赎

基督教称耶稣基督为“救主”或“救世主”,认为耶稣降生是为了拯救相信他的人摆脱罪恶,得到永生。人类因始祖犯罪而生来有罪,无法自救,于是,上帝圣父派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承受死亡,流出宝血作为“赎价”,以赎相信者。这样,基督徒认为唯有相信和依靠救世主耶稣为人赎罪,才能求得死后永生。

犹太教中的耶稣

犹太教基督教共以《旧约圣经》为圣经,都属于崇拜独一无二的雅威的一神教,并有着相似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但是,两教在教义、礼节和生活实践诸方面又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分歧或差别。从两教历史上的争论来看,两教在教义上的分歧集中在对弥赛亚概念的不同理解上,而这一分歧的要害在于是否承认耶稣为弥赛亚或救世主。基督教把耶稣视为救世主,在基督教中,弥赛亚就是耶稣,而耶稣是神性人物。而在犹太人的心目中,耶稣不是能够拯救世人的弥赛亚,而是一个犹太爱国者。犹太教不承认耶稣为弥赛亚,因此亦不承认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在犹太人的心目中,耶稣不是能够拯救世人的弥赛亚,而是一个犹太爱国者。据著名犹太学者海姆·马克比的研究结果,耶稣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靠自学而掌握了广博的犹太教知识,因而成为一个犹太教的拉比。他作为一个进步的法利赛人的代表,他不满意传统的犹太教及它的祭司制度和圣殿内的仪礼。同时,他领导民众奋起反抗罗马统治者和犹太上层撒都该人的压迫,结果被罗马人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人民和法利赛的领袖们是把他作为犹太英雄和烈士来哀悼他的。

伊斯兰教中的耶稣

耶稣在伊斯兰教中被认为是先知之一,被称为“尔撒”(阿拉伯语:عيسى‎)。伊斯兰教宣称,安拉在不同时期曾向不同民族派遣过许多使者。他们都是安拉特选的,受到过安拉的“启示”,负有传播宗教使命或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宗教的人。《伊斯兰教圣经》中提到名字的先知或使者有二十八位之多。其中有六人较为知名,也是伊斯兰教信仰的六大使者,分别是阿丹(《圣经》中的亚当)、努海(《圣经》中的诺西)、易卜拉欣(《圣经》中的亚伯拉罕)、摩西(《圣经》中的摩西)、尔撒(《圣经》中的耶稣),其后六百年传至最后一位,即穆罕默德。伊斯兰教认为,“先知”是直接或通过天使、或是于梦中,由多种不同方式领受安拉“启示”而做出预言的人,同时还负有安拉直接委以专门的宗教使命。

伊斯兰教圣经》被穆斯林认为是真主的最后启示,指出耶稣由处女圣母玛利亚(麦尔彦)生出,这是由真主(安拉)所指示的神迹。真主为了帮助耶稣,给了他行奇迹的权柄,这些都是真主所赐予的。按照《古兰经》经文,耶稣既没有被杀,也没有钉在十字架上受辱,而是直接被真主佑助升上了天堂。这使得耶稣成为唯一的一个由处女生出的先知,并且是唯有的三个没有经历死亡就被升至天堂的先知之一(另外两个为以诺和以利亚)。伊斯兰教传统记载,他将于世界末日回到人间,但不是像基督徒所说进行末日审判,而是以穆斯林身份恢复正统的伊斯兰教,并挫败敌基督(假弥赛亚),执行真主的旨意。与基督教不一样,伊斯兰教认为耶稣不是神,只是一个圣人,耶稣教诲人们通过正直的方式来履行安拉的旨意。《新约圣经》中提到耶稣是神的儿子一事,耶稣从来不认同,是被迷信的基督徒窜改的,伊斯兰教反对基督教所说耶稣是化身或圣子,更觉得道成肉身根本更是无稽之谈,指出耶稣就像其他先知一样,是一个凡夫俗子,但是他是天选之人,以真主的使者身份传播天启。

其它宗教中的耶稣

明代道教名著《三教同原录》将耶稣纳入其神仙体系当中,见于卷九第二节“严子陵高屈光武,玛利亚贞产耶稣。”此外,在中国清朝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拜上帝会中,天王洪秀全自认为天父雅威次子,其兄则为耶稣。萧朝贵萧朝贵常以耶稣为名,通过“天兄下凡附体上身”发布命令。

相关宗教节日

圣诞节

圣诞节(Christmas)是一个固定的节日,即每年的12月25日,这一天被选来庆祝耶稣的出生。圣诞节的主题是耶稣的出生,它通常以特别音乐会的方式来庆祝,如剑桥大学英王学院举办的“九场音乐朗诵会”。许多习俗与圣诞节有关,如“圣诞老人”、在屋内布置圣诞树等。

复活节

复活节(Easter)是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它标志着耶稣的复活,被广泛地看作是基督教年历中最重要的节日。复活节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其宗教上的重要性。首先,它肯定了耶稣的身份是复活的救主,其次,它肯定了基督徒的盼望,即基督徒也将从死里复活这个基本信念,并因此不再害怕死亡。这两方面的主题主导了复活节的圣歌和礼仪。复活节在基督教世界中有多种不同的庆祝方式,如在古代教会,浸礼被安排在复活节这一天。

受难节

受难节(Good Friday)亦称“耶稣受难礼”,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节日。公元325年,基督教尼西亚大公会议规定了“复活节”的日期后,与耶稣复活有关的其他一些节日都按当年“复活节”的日期推算。复活节前40天为“大斋节”,复活节前一周为“圣周”,“圣周”首日为“棕枝主日”,“圣周”的礼拜五(即复活节前第三天)为“受难节”,复活节后50天为“复活节节期”,复活节后第四十天为“升天节”,复活节后第五十天为“圣灵降临节"等。受难节时要举行礼拜或弥撒等纪念活动,教堂里一般不设鲜花而饰以黑布。礼拜时,教牧人员要向信徒讲解“架上七言”。

五旬节

五旬节是犹太民族和犹太教为纪念雅威西奈山授十谐、订圣约、成为选民的节日。日期为犹太历3月6日(公历5、6月间),又称为“七七节"或"住棚节”。据《利未记》记载:五旬节的时间是自逾越节算起7个星期(49天)之后再加一个安息日,共50天,故名五旬节。犹太教认为,犹太人逃出埃及仅仅只是获得自由的前奏,只有当以色列人订圣约,接受法律时才真正获得自由,因此五旬节是值得庆贺的重要节日。

五旬节的时间正值庆祝农作物收获的时刻,每年开镰收割小麦之日起,连续7周庆祝收获,其计50天。因此节日仪式主要为向雅威献祭,祈祷,吃烤羊肉、苦菜和无酵饼

五旬节的意义是深刻的,它融入了纪念上帝通过摩西在西奈山颁布十诫的事件,这恰恰也是上帝与选民订立盟约的纪念日,因此五旬节与逾越节有密切联系。而且50这个数字又是圆满的象征,它预示着逾越节是上帝拯救行动的开始,而五旬节是其完成的高峰。同时,节日的仪式也典型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活,农民们在辛勤劳动,获得丰收之后,用举行节庆的形式来表达和宣泄愉快满足的心境,,现了一种感恩的心理。

基督教后来继承这个节日,称之为圣灵降临节,日期订为复活节后的第7个星期日。

升天节

耶稣升天节(Ascension)亦译为“耶稣升天瞻礼”、“主升天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升天”的节日。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复活后和门徒们一起生活了40天,到了第40天,耶稣带着门徒来到耶路撒冷城东橄榄山,举手给他们祝福,然后就有一朵彩云把耶稣接到天上去了。耶稣于“复活”后第40天“升天”。教会规定复活节后第40天(5月1日和6月4日之间)为此节。传说升天节起源于耶路撒冷王国教会,约4世纪始举行。由于历法不同,在具体日期上东正教及其他东方教会的5月1日和6月4日常迟于公历该日期13、14 天。

耶稣升天被看作是耶稣基督救世工程的完成,古代基督教会在这天举行游行庆祝活动。游行起源于耶路撒冷,寓意着耶稣领导门徒出城到了橄榄山中世纪法国德国,常以游行来进行纪念活动。现代欧洲有些地方将这一天的宗教活动衍化为登山,或到山顶、高地举行野餐一类的休闲活动。

公元纪年

公元纪年,也称基督纪元,是以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耶稣降生的年份为起点顺序计算年代的纪年法。由于这种纪年法简便而统一,给历史记述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面广为世界各国所采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年代,只是以“公元”称之。

最早发明基督纪元的是一位名叫狄奥尼修斯·埃克西古的叙利亚僧侣。公元535年,狄奥尼修斯受教皇约翰一世之命编制复活节日期查定表。在此期间,他以《新约圣经·路加音》中用六种同时发生的事件确定施洗者约翰开始传道的具体时间的叙述作为依据,推论出耶稣的诞生年为罗马纪元的754年,并以此年作为基督纪元元年编制教会年历表。狄奥尼修斯的这种纪年法为教皇所接受,于是随着他编定的复活节日期查定表在各地教会广为流传,基督纪元也开始被各国采纳作为纪年法。但是,真正使这种以基督教教义作为基准确定历史事件的“基督纪元”得到普及的,却是被称作“英史学之父”的比德。他不仅接受了基督纪元,还在西班牙主教塞维尔的伊西多尔的启发下,用“基督之前”表示耶稣降生前的年代。因为以耶稣诞生为纪元的纪年体系出现后,古代各种纪元表的横向比较及其相对于“现在”的年代仍不统一。于是,比德便以从基督诞生往前倒数的办法计算耶稣出生往前诸年代。这样就足以把各国的历史纳入一个单一的时间结构之内。

尽管后世的教会史学家普遍认为耶稣的诞生年应该为罗马纪元748年或750年,即公元前6年或4年,但从6世纪意大利最先采用这一纪年法后,至11世纪基督世纪已被西欧各国普遍接受。因此,人们仍将罗马纪元754年作为基督纪元元年,并使用至今。

基督祭

基督祭是日本以神道教的追悼基督教耶稣的仪式,在日本青森县新乡村流传着耶稣逃到那里,一直活到106岁。该地有两所古墓,被视为耶稣及其弟弟的墓地。每逢6月拜祭耶稣的基督祭,以日本传统神道教仪式追悼耶稣。

相关宗教仪式与器物

洗礼

洗礼(Baptism)是基督教入教仪式。基督教认为,耶稣基督定立的洗礼圣事一经完成,就赦免了领受人的“原罪”和“本罪”,井赋予“感宠”和“印号”,而经过洗礼的人才算是正式教徒。洗礼是圣事中的第一项,只有经过挑礼的人,此后才有资格领受其它“圣事”。

《圣经》中有多处记载了洗礼意义:赦免罪过;人心的重生与复新;信徒之心与基督连合,与耶稣基督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蒙雅威恩赐圣灵,加入上帝教会;得救赎之恩赐等等。《玛窦福音》28章还记述了耶稣亲自定立洗礼的经过。

案徒们接受了耶稣的使命,在他们以后传播基督教的生活中忠实地执行着耶稣的教导。在圣神降临日,圣伯多禄的宣讲引来了三千多人接受洗礼。此后,门徒们传扬耶稣的教导。给许多人授洗。如斐理伯给埃塞俄比亚的内官施洗;思齐四世给科尔纳略中队长及其全家施洗;保禄归化并经阿结尼雅之手施洗;保罗成为基督徒之后又在马其顿王国首府斐理伯城监球给狱卒及全家施洗。《圣经》中关于耶稣门徒给人施洗的事例,说明洗礼圣事在宗徒时代已经盛行,并且是宗徒们宗教实践的一件最基本的圣事。

洗礼是最重要的圣礼,意义十分重大,洗礼一经完成,就标志着受洗人跨人了基督教的大门。因此,洗礼位于圣事中的第一位,如果有人不入其门面去领受其它圣事,教会不予承认。

圣餐礼

圣餐(The Lord's Supper 或 Holy Communion),亦译“神交圣礼”。基督教的主要仪式之一,也是一种特殊的崇拜仪典。关于这项礼仪的称谓,天主教称圣体圣事,对其礼仪称弥撒;东正教称圣体血;新教称之为圣餐。

新约中清楚记载了耶稣希望他的教会能够用这饼和酒的方式来纪念他。基督徒从最初就遵守了耶稣的这个明确命令。使徒行传中记载,门徒们在耶稣死后数周内就开始“掰饼”。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以最为严肃的话语提到这种仪式,显然保罗是把它当作最重要的事传讲给他的读者。圣餐的过程即在阅读和解释完圣经后,就献上感谢,并分发饼和酒。

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圣体”有两种解释:一是源于拉丁文eucharist,原意为“感谢祭”或“感恩祭”;二是源于拉丁文 hostia,意为“牺牲”。因而圣餐礼仪来源于古代宗教中的献祭与献祭之后将祭品吃掉的风俗。天主教和东正教同将此作为“圣事”,但具体方法上东西教派又有所不同。宗教改革之后,新教各派亦继续持守此礼,但在礼仪方式和神学见解上与天主教和东正教相异。

天主教认为,圣体是一件圣事,在这圣事之中,基督用他的体与血,真正地(Vere)、实在地(Realiter)、体质地(Substantialiter)隐身在面饼葡萄酒的外形下,以非流血的方式自献于圣父作为祭物(Victima),并且把自己赐给信徒,作为信徒灵魂的“神粮”。

关于圣体的实质,罗马教会认为:圣餐中使用的面包和酒,经过神父的祝祷,就会变为基督的实体实血。16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指出:圣餐所用的面包和酒,乃是教罪的表示与印证。约翰·加尔文与路德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圣餐仅是纪念基督的象征。

十字架

十字架在拉丁文中称为Crux,意指“叉子”,本是古罗马帝国用来处死奴隶、罪犯和战俘的刑具。它通常用两根木料交叉而成,形状如“十”字,故在汉语中译为“十字架”。《圣经》中耶稣被判处死刑时,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从此,基督教徒就以十字架作为其信仰的标志,而这一古罗马的刑具也随之成为“福音”的象征。基督教认为,耶稣基督靠在十字架上的牺牲而为世人赎罪,从而使世人有了获救的希望。因此,十字架在基督教中就有了“信仰”“拯救”“基督”“福音”等象征意义。

相关艺术作品

绘画作品

雕塑作品

影视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