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芝萍 :丁芝萍

更新时间:2024-09-20 22:36

丁芝萍,女,中国传记作家。四川宜宾市人,1949年生,机械制造中专,自修师大汉语言文学。主要从事小说,人物传记,散文创作。她潜心编著宜宾文史人物传记,出版《宜宾书画人》、《宜宾演艺界》、 《刘文彩在宜宾》、《宜宾全民抗战纪略》,为宜宾文史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丁芝萍与共和国同龄。用她的话说,几十年来,她是同共和国搀扶着经风雨,涉世面,磕磕绊绊走过来的。

宜宾三江口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她,“孩提时代,夏夜纳凉时,常枕着祖母的膝头听她讲家乡美丽的传说。什么东山的白塔与七星山的黑塔互换帽子啦;宜宾城是系在翠屏山真武山下的筏子啦;两江交汇处有个分水观音啦等等。于是,遥望着黑塔光光的头顶,心想它怎么连帽子都接不稳掉到江里去了呢?担心着有朝一日绳索断了,宜宾城如筏子般冲走了怎么办?风平浪静的晴好天气,乘着渡船去两江交汇处看金沙江的浊水与岷江的清水形成的太极图;涨水天,伫立在合江门码头,观滚滚西来的金沙江纳西北滔滔而至的岷江汇成浩浩长江东去;那些倚江而立、雄奇多姿的青山及山涛起伏、翠浪连天的竹林则成了她游曳的绿源。长白山天池的夕照、锁江石的纤夫吟唱、流杯池的曲水流觞、翠屏山的晨钟暮鼓、真武山的庙宇楼、催科山如云的桃花……都令她流连痴迷,她用稚拙的画笔留下了这些美好的记忆,梦想着长大当一名画家或作家。”

然而,命运并没能让她的梦想如愿以偿。宜宾二中初中毕业后,因在宜宾纸厂为八级车工的父亲有点“历史问题”,政审没过关,没能升上高中,而被宜宾纸厂技工校录取。毕业后,分配到宜宾纸机厂,先后当过车工、长驻成都办事处工作员。中年丧夫,独自抚养儿子,为生计奔波,生活中充满了种种艰辛和无奈。1995年,丁芝萍背井离乡,远赴沿海一带寻求发展。先后在工艺领域的中资、外资、合资企业搞过平面设计、管理,被老板炒过鱿鱼,也炒过老板的鱿鱼。“滞留在海边小镇的日子里,夜阑人静时,常倚窗北望:茫茫寥寂的夜空下,何处是长江之头?那乡愁啊比夜色还浓。”钱没赚到,却体会了改革开放沿海经济原始积累期的况味,身心得到一段深刻的磨砺。

步入文坛

丁芝萍天资聪颖,性格活泼开朗,秉性特立独行。学生时代不仅喜爱文学、书画,同时也是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歌舞、乒乓、蓝球兼涉猎。文、书、画,皆是自学。曾自修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参加过成人高考。阅读广泛,古今中外文史哲艺皆涉猎。一直有着尝试文学创作的愿望,而大半生为庸碌生计奔忙,无暇它顾,真正搞创作还是近十年的事情。近十年来,她惜时如金,勤奋地追补着失去的光阴,已创作了百万余字的小说、散文和传记。尤对传记情有独,用她的话说:“作为平民作者,我一直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关注我们所处的世界。我认为,一个地域的人文历史,或者说文化底蕴,应该是那些曾经发生过的、鲜活的人和事,我们把它记录下来,留下一份可资考鉴的一手资料,应该是有意义的。”

家乡的风土、人情、习俗已深深积淀在她的性灵中,成为她艺术创作的源泉。她历时两年半,写就了她的首部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槐花几时开》。为了寄托与书画、演艺多年来恋而未果的缱绻,为了让宜宾书画、演艺事业作出过贡献的文人们永远为后人所铭记,丁芝萍又谋生了一个想法:为宜宾文人著书立传,给后人留下一套可供考鉴研究的基础资料。

代表作品

作品简介

《槐花几时开》:以打工妹为题材自传性长篇小说

《宜宾书画人》:丁芝萍以一个平民作者的视角,“为家乡记下了近百年的翰墨丹青史”(侯开嘉语);而《宜宾演艺界》则是为近五百名活跃在宜宾舞台上的演艺人作传留名,涵盖了戏剧、影视、歌舞、杂技、曲艺等领域的创作、编导、演员、器乐、舞美及评论工作者。两书所收录的人物,均是既有卓有成就的名人大家、也有此前经传无名的普通艺术工作者。

《刘文彩在宜宾》:一个时代犹如一出大幕戏,有主角、有配角。本书除了主角刘文彩,还聚集了当时与刘息息相关的一群配角,希望通过这类众生相的勾勒,能反映出那段历史的概貌。

《宜宾演艺界》:一书共40余万字,“一幅幅精美的剧照,一张张亲切的面容,与一则又一则真实生动的文字紧密结合,以图配文,图文并茂,透着同一种撩人的情致,使人同时获得双重审美享受,”(陈国福语)书中收录了近五百名宜宾籍或曾活动在宜宾的演艺人,其中既有名角、资深艺人,也不乏一些艰辛、清苦、执着于艺路跋涉的普通人。

《长风将军》:顾葆裕(1906-1959)字觉后(别号长风),江苏松江人,黄埔军校第四期、中央训练团党政研究班第三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八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北伐军第一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排、连、营长,第八十七师团附、参谋、师参谋主任,第三十六师一。二团上校团长,第一九二旅副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九二旅旅长,第八十八师副师长,1949年春任第一二四军中将军长。同年秋到台湾省,任陆军伞兵总队中将总队长。1959年病逝于台北市

《宜宾全民抗战纪略》:一书记载了宜宾各县区的抗战历史和 抗战有功的人物,为数百名抗战老兵列了小传,让宜宾本土抗战英雄们的光辉事迹和抗战精神得以彰显。“抗战时宜宾虽未成为战场,但却是战略意义的大后方。宜宾人民敞开胸襟接纳来自沦陷区的学校、工厂、各种机关单位及难民,同时还是兵源和军需的重要补给地区。”丁芝萍说,因此,她的这本书从抗战老兵、市民、战时迁址宜宾的各种机关单位等方面,多角度还原了宜宾抗战的历史。

除出版书物外,丁芝萍又看准了网络文学,当起了宜宾某知名网站“宜宾人”的版主,在互联网上宣传宜宾、弘扬地域文化。

采访经历

没有公款的资助,外出采访的旅差费等一切开支,都是在她每月微薄的退休金里挤,而文史书籍都得自费出版,书稿完成后还得八方去拉赞助“要钱”出书。为此,丁芝萍常常自嘲:我成了精神的富翁,金钱的乞丐。

太远的地方没有经济能力亲自去拜访,就书信函约;她前往成都市重庆市厦门市、北京等地采访时,为了节约开支,都选乘旅费廉价的火车,在拥塞、昏浊的车厢里度过漫长的夜晚;住廉价旅店、吃廉价快餐。

有一次,丁芝萍搭乘摩的去宜宾市天星乡深山老林寻找一个知情人,为自己的写作内容丰富素材,摩的在宽不盈尺的山埂上飞驰,下面是深不见底的沟壑,那情形如今回忆起来都叫人心怵,丁芝萍不忘打趣儿:“出来前,该把遗嘱写好。”

筠连县采访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她不畏山高路陡及雨后溜滑,拄着棍子爬山,陪同的一位当地人感慨道,“如果人们都有你这种精神就好了!”有一次,为了寻找活着的抗战老兵,她在大山里搭着摩的冒着风雨奔波了七八个小时……

为了寻访现存的抗战老兵,丁芝萍曾在去年秋天的滂沱大雨中,裹紧身上的披肩,坐在“摩的”后面,在筠连县的山路上转弯、风驰;曾在宜宾市天星乡深山里,坐在摩托车上,任它在宽不盈尺的山埂上飞驰,下面是深不见底的沟壑,那时她甚至想到以后要留下遗嘱再出门;从省档案馆到各县档案馆,丁芝萍一一求访。档案馆工作人员感动于她的诚意,大开绿灯,尽量满足她的需求。

在画家好友杨剑涛眼里,丁芝萍爱说爱唱,兴致来时能引吭高歌一段《小河淌水》,空舞红袖,轻翩绸扇;每逢时令还能做出樱桃脯、葡萄酒……她爱美、懂吃喝穿戴、会生活,本可以写写小文章,舒服惬意地过退休生活。然而记者所见到的丁芝萍,却因为长期的采访与电脑前伏案工作,有了颈椎与辐射方面的问题,清亮圆润的嗓音已变得“哑”“瘪”,说话都有些吃力,出门需要随身携带胖大海水滋润喉咙

是什么让她自甘“窘迫”,活得如此苦累?丁芝萍用暗哑的声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多种声音,我代表一种平民声音吧。我是宜宾人,我爱这片家乡和土地,所以我有主人翁意识,要为之留下一份真实的东西,以利后学。”

评价

积淀着丁芝萍心血的《宜宾书画人》出版后,得到了书画界的高度评价。宜宾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明云称:“这是一部奇书。”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侯开嘉则评价为“书不奇而人奇,只有人奇才能作出如此超凡脱俗的‘傻事’”。继又感慨道:八十年代初,他为了写一篇包弼臣的研究文章,光走访、查阅资料,就历时一年。写一人一文尚且如此费力,更何况去编撰一本有几百位书画人传记的书?在他看起来不可能以一人之力而完成的事,丁芝萍却办到了,何况是自己贴钱白干,真令人感动和敬佩。

“丁芝萍不是画界人士,却写出一本《宜宾书画人》,她亦非梨园票友,竟远效元代钟嗣成编写《录鬼薄》,为宜宾及旅外宜宾籍的川剧人、京剧人立传,甚至扩大到话剧界、歌舞界、杂技界乃至社会各界为数众多的“顾曲周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极有意义的志书工作,本应由专门机构群力完成,丁芝萍却当仁不让,已一己之力,完成了一项艰巨浩大的记忆工程。”(陈国福语)

川省档案馆收藏了丁芝萍的几部史料并评价:“这不仅是宜宾市近一个世纪以来历史资料的补充,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省档案馆馆藏资料。”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