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青 :葡萄科崖爬藤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3:07

三叶崖爬藤(学名崖爬藤属 hemsleyanum Diels \u0026 Gilg),别名三叶青、金线吊葫芦、三叶对、三叶扁藤、破石珠、雷胆子、一粒珠、蛇附子等。是葡萄科(Vitaceae)崖爬藤属(Tetrastigma)草质藤本。中国特有的珍稀中药植物,主要分布于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海南省、台湾等。常生于山坡林下的灌丛中或山谷溪边林下的岩石缝中,生长海拔300-1300米。

三叶崖爬藤小枝纤细,有纵棱纹。卷须不分枝,与叶对生。叶为3小叶,小叶披针形、长椭圆披针形或卵披针形,侧生小叶近圆形;侧脉5-6对,网脉两面不明显。花序腋生,集生成伞形;花蕾卵圆形;萼碟形,萼齿卵状三角形;花瓣卵圆形,顶端有小角;雄蕊4,花药黄色;花盘浅裂;子房短圆锥状,花柱短,柱头4裂。果实近球形或倒卵球形,果色呈鲜红褐色或亮黑色,果质晶莹半透明;有种子1颗;种子倒卵椭圆形,表面光滑。

三叶崖爬藤以块根或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祛风化,活血止痛的功效。此外,三叶崖爬藤叶色翠绿,四季常青,具有较高的园艺观赏价值。

由于人为过度采挖,三叶崖爬藤已处于濒危状态,2011年被列入中国浙江省首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品种。

本草考证

三叶崖爬藤的块根为中药蛇附子,又名石猴子。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谓:“蛇附子产建昌(江西省县名)。蔓生,茎如初生小竹,有节。一枝三叶,叶长有尖,圆齿疏纹。对叶生须,须就地生,根大如麦冬。”该书又载有石猴子,谓:“石猴子产南安,蔓生细茎,茎距根近处有粗节手指大,如麦门冬黑褐色。节间有细须缭绕,短枝三叶,叶微似月季花叶。”上述特征与三叶崖爬藤基本相似。

形态特征

块根

三叶崖爬藤为草质藤本,块根呈纺锤形、椭圆形、卵形、葫芦形或不规则块状,单个或数个相连呈串珠状,长1.5-5厘米,直径0.2-2.5厘米。表面呈棕褐色至红褐色,有的皱缩有须根断琅点迹、瘤状突起或凹陷,有的表面较光滑。块根质地坚硬,断面平坦稍糙,粉性,类白色或淡粉红色,可见棕色形成层环,有时可见略呈辐射状维管束。

小枝纤细,有纵棱纹,无毛或被疏柔毛。

有分枝卷须加以固定植株,卷须不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叶为3小叶,小叶披针形、长椭圆披针形或卵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5-3厘米,顶端渐尖,稀急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侧生小叶基部不对称,近圆形,边缘每侧有4-6个锯齿,锯齿细或有时较粗,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侧脉5-6对,网脉两面不明显,无毛;叶柄长2-7.5厘米,中央小叶柄长0.5-1.8厘米,侧生小叶柄较短,长0.3-0.5厘米,无毛或被疏柔毛。

花序腋生,长1-5厘米,比叶柄短、近等长或较叶柄长,下部有节,节上有苞片,或假顶生而基部无节和苞片,二级分枝通常4,集生成伞形,花二歧状着生在分枝末端;花序梗长1.2-2.5厘米,被短柔毛;花梗长1-2.5毫米,通常被灰色短柔毛;花蕾卵圆形,高1.5-2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萼齿细小,卵状三角形;花瓣4,卵圆形,高1.3-1.8毫米,顶端有小角,外展,无毛;雄蕊4,花药黄色;花盘明显,4浅裂;子房陷在花盘中呈短圆锥状,花柱短,柱头4裂。

果实与种子

果实近球形或倒卵球形,直径约0.6厘米,果色呈鲜红褐色或亮黑色,果质晶莹半透明;有种子1颗;种子倒卵椭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圆钝,表面光滑,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向上呈椭圆形,腹面两侧洼穴呈沟状,从下部近1/4处向上斜展直达种子顶端。

物种分布

三叶崖爬藤是中国特有植物,分布于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海南省、台湾等地。主要有青藤三叶崖爬藤和紫藤三叶崖爬藤两个品种,以纬度27.3°为分界线,青藤三叶崖爬藤的藤为青白色,分布在以南的湖南、广东省、广西、福建、四川省和云南的部分地区;紫藤三叶崖爬藤靠近根部的藤为紫褐色,分布在以北的浙江和江西山区。

生长习性

三叶崖爬藤以匍匐或攀援的方式生长;喜阴,避开阳光直射,还要有散光照射,如林下散光照射,偶尔在阳光直射下生长,但生长不良。喜凉爽气候,对低温的耐受性较强,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2-28°C,温度超过35°C生长受抑制,10°C以下植株停止生长。适宜年降水量在800-2200毫米之间,耐旱,忌水涝;水肥不宜过多,否则植株营养生长过度,易导致藤蔓徒长,影响块根形成。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以pH值在4.64-6.14,腐殖质丰富或含石灰质的壤土种植为宜。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三叶崖爬藤雌雄异株,有性繁殖是野生三叶崖爬藤繁殖的主要方式;盛花期为5月初至中旬,为期7-10天;花期持续至6月底。果期与花期重叠,依靠蝙蝠、鸟类等动物传播种子。

人工繁殖

扦插繁殖

三叶崖爬藤每年可在3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进行插。从两年生三叶崖爬藤的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上选取插穗进行扦插。插穗至少有1个腋芽裸露在土外。待苗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发达,基部茎秆呈半木质化,叶片嫩绿或翠绿就可以出圃。

组培快繁

三叶崖爬藤组培快繁是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将三叶崖爬藤不同部位的外植体,如茎尖、茎段腋芽等接种到培养基中诱导生成愈伤组织,然后转接到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上培养至植株长出嫩叶,再转入生根培育至长成幼苗。具有生产周期短、增殖倍率大、不受季节影响的优点,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三叶崖爬藤种苗。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苗圃地通常选在温室大棚中,选定后,翻松大棚内土壤并混入草木灰,整地做。林地以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肥沃,呈微酸性的背阳地为宜。林地选定后,将禾本科杂草除尽,在树周围深翻地,打碎土块并耙平,拣出杂物后做畦。

田间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为三叶崖爬藤种苗创造疏松、通风的良好环境;清理沟渠,及时排水,保持土壤湿润。适时施用少量肥料以促进幼苗生长,早期施肥以氮肥为主,后期可增施磷、钾肥。当藤蔓长到一定程度时,插入竹竿将藤蔓引向树干,有助于三叶崖爬藤向上攀爬。

病虫害防治

三叶崖爬藤植株抗病性强,病害较少。但如果雨季没有及时排水,造成根部积水,易引发根腐病、霉菌病和叶斑病。可通过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代森锌等进行防治。三叶崖爬藤主要虫害有蛴螬、地老鼠等。可通过毒饵、黑光灯诱杀,利用茶色食虫虻科金虫黑土蜂、巴氏蚕白僵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采收

三叶崖爬藤可在种植3年,植株呈褐色时,在秋后或初冬进行采收。采收前少量浇水,保持土壤疏松,挖取三叶崖爬藤块根后,洗净,晒干或鲜用;藤蔓可用于育苗。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三叶崖爬藤野生资源濒临灭绝,于2011年被列入中国浙江省首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品种。

致危因素

由于三叶崖爬藤的药用效果良好,肿瘤抑制作用显著,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其野生资源被过度采挖;另一方面,三叶崖爬藤种子产量少或无,且是多年生植物,有性繁殖慢,生长周期长,野生资源恢复慢;而三叶崖爬藤的人工栽培技术体系还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种植面积无法扩大。此外,生境破坏也是导致三叶崖爬藤减少的因素之一。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三叶崖爬藤以块根或全草入药。味微苦,性平,有清热解毒,祛风化瘀,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白喉小儿高热惊厥肝炎痢疾;外用治毒蛇咬伤,扁桃体炎淋巴结结核宫颈炎蜂窝织炎,跌打损伤。

观赏价值

三叶崖爬藤色泽翠绿,四季常青,耐荫耐寒,花期较长,冬季久挂红果,观赏性较强。加上其攀附物体生长的特性,除尘静噪、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优点,可以立体绿化景观带的形式应用于道路两侧,公园、学校、住宅小区等公共场所。此外,三叶崖爬藤还是室内盆栽的好材料,在室内室外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相关研究

抗病毒

三叶崖爬藤抗病毒作用的物质基础主要为黄酮类、酚酸类成分,三叶崖爬藤的抗病毒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干扰病毒与细胞受体的融合过程,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过程;削弱合成相关酶的活性,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降低病毒的致病能力。

抗炎

三叶崖爬藤抗炎物质基础集中于黄酮类、酚酸类成分。三叶崖爬藤的抗炎机制主要包括: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分泌发挥抗炎作用、通过调节炎症相关蛋白表达发挥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炎症通路激活发挥抗炎作用。

镇痛

小鼠腹腔注射三叶崖爬藤块根提取物,在热板法和苯醌致痛模型上镇痛效果均明显,给药30分钟内镇痛作用最强,维持90分钟以上,且镇痛强度与剂量有依赖关系。

参考资料

三叶崖爬藤.植物智.2023-01-30

..2023-02-02

三叶崖爬藤 Tetrastigma hemsleyanum.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

..2023-02-06

..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

..2023-02-15

..2023-01-30

..2023-02-06

..2023-01-30

..2023-02-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