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庙 :印度尼西亚景点

更新时间:2023-09-25 17:45

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市有座三宝庙,那是华侨、华裔和当地人为纪念中国明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郑和而建造的。三宝庙坐落在三宝垄市西南10余公里处,背枕迭迭群山,面前绿山环绕,象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椰林交翠的碧野上。庙宇富有浓厚的中国建筑风格,入口处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牌楼,楼檐金碧辉煌,呈扇形翘起,显得堂皇秀丽。供有郑和佛像的大殿,由四根朱红色的高大圆柱支撑,殿顶呈伞开,顶上的红琉璃瓦在阳光下特别耀眼。殿四周栏环绕,形成一段别致的回廊。殿内设有祭坛、铜香炉,供朝观者上香之用。

历史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有一个滨海傍山的古老名港三宝垄市,三宝庙就坐落在这个城市的西部约10公里处,是一座与当地其它寺庙风格迥异的中国式古庙。这座古庙是500多年前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

1405年,中国明代杰出的航海家郑和郑和奉旨率船队出使“西洋”,曾经到过三宝垄,他用带去的瓷器、丝绸、金银和铜铁器换取当地特产,与印度尼西亚人民开展和平贸易,进行友好交往。后来,广大华侨以及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郑和,在相传当年他率领船员登岸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名为三宝庙的庙宇。三宝庙建在望安山(狮头山)山麓,背山面海,富丽堂皇,建筑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高大庙门庄严肃穆,美观大方,庙门正上方镶嵌着“三宝圣祠”的石匾。

简介

坐落在三宝垄市西北郊的三保庙,历史上几经修,延续数百年。这里记载了印度尼西亚华人对郑和航海功绩的追思以及他们艰苦创业、融入当地社会的历程。寺庙依山而建,红墙碧瓦,斗拱飞檐,四周树木葱茏。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三保庙正进行大翻新。以往放置在正门口的石狮、石像都被保护起来。三保庙主体三保洞,凹入山中,光线阴暗,仅十多平方米大小,“三保大人”塑像就供奉在这里。庙祝介绍说,真正的三保洞还在地下,因被地下水沉浸,年久失修,所以将塑像移到这里,等新三保庙落成后再重新安放。

三保庙内随处可见郑和“遗迹”。洞前一口直径3米多的三保井,据说是当年郑和亲手挖掘。井水被视为圣水,可“抵御百病”。另一处配亭内供放着两米多高的大铁锚,据称是郑和船队当年所用之物。庭院里一条石船,船体斑驳。船中一棵榕树长得枝繁叶茂。印度尼西亚有家报纸报道说,榕树盘根错节,象征着郑和船队缠绕着的铁链。

三保庙带有多种宗教的痕迹。每年的祈祷活动中有道教节日,也有伊斯兰教节日。庙内还供奉有儒教圣人孔子塑像。新三保庙主殿高三层、25米,用90根粗大柱子支撑,不建围墙,吸收了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三保庙的这一特点,既有东南亚华人背景多元化的原因,也表现出华族与原住民的交往和融合。

建筑结构

现在的三宝庙经修葺仍保持完好,其建筑风格完全是中国式的,有曲折的廊檐,高耸的红柱子和宽敞的门庭。每天都有不少善男信女来向三宝公顷礼膜拜,求签问卜,香火不断。在主庙附近的一棵大榕树下,矗立着一座小庙,庙内有三个房间。左边房间内展示着一个古旧的巨锭,据说是郑和船中的遗物。中间的房间内悬挂着中国圣人孔子的画像。右边房间则为纪念牺牲的百名中国水手而设。离榕树不远,有一处树根突起,据说这就是古锭原来的所在。此古锭已为历史遗物,但不少当地人前往向它膜拜,相信它具有魔力。非常有趣的是,这里求签的签诗虽用印尼文撰写,但所写的内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爱情或战争故事。

大门两旁伫立着两只石狮子和两个石雕古装中国人像,庙门檐面铺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映照下,熠生辉。大门上的对联立意含蓄,书法清秀。上联是“滇人明史风来世”,下联是“井水洞山留去思”。庙内庭院宽敞幽深,树木葱茏,典雅幽静。院中有福兴庙、船爷庙,还有古墓和郑和用过的巨锚和关刀。寺院内有一岩洞,取名“三宝洞”,不足10平方米,圆形,里面供奉着一尊三保太监的全身像。

这里香烟缭绕,烛火长明,每逢阴历初一、十五,求签问卜、祈求保佑的香客更是络绎不绝。洞中的香案下有一口方形古井,叫做“三宝井”,水清见底,甘甜解渴。据说喝了三宝井的“圣水”,可以消灾纳福,所以游人至此,不但自己要喝上一碗,还要灌满一壶带回家去,送给家人或邻居好友共饮。当地人为了纪念郑和这位和平通商的使者,把相传他抵达爪哇的日子(阴历六月十三)定为郑和纪念日,每年这一天,各地的华侨、华裔常远道来三宝垄、三宝庙参加一年一度的纪念活动,并举行盛大的“庙会”,这种风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三宝洞

三宝庙内,最富有魅力的是那充满神秘色彩的三宝洞。此洞约有一百平方米,洞口矗立着三尊郑和铜像,洞中的香案下有一口方井,叫三宝井,一股清泉,终年潺潺流淌,水清见底,甘甜可口。据当地老一辈华人传说,用这股清泉洗湿衣裳,将来死后,这个人的亡灵就能返回唐山故土。

进香祭奠

到三宝垄进香者多为华人或华裔。他们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郑和首次抵达此地的日子,都要前来烧香。进香之日,人们往往簇拥着一匹精心制作的高头“骏马”向三宝庙走来,以示三宝太监的亡灵骑乘“骏马”前来故地重游,为民消灾降福,使人合家欢乐。“骏马”在庙宇前绕行三周,然后方进入庙内。此时,朝观者跪拜在三宝太监佛像面前,一面磕头,一面口中念念有词。不久,乐曲声四起,人们开始表演中国传统的狮舞和龙舞。

中午时分,祭奠仪式开始。人们排成一条长龙,把一柱柱燃着的香轻轻插进香炉内,燃着的蜡烛把整座庙宇照得通亮。虔诚的信徒们面容肃穆,哺哺细语,祈求郑和大发慈悲,保佑他们万事如意,全家幸福。祷告毕,有些人在事先准备好的容器里抓把香炉灰,再装入少许三宝洞内的泉水,带回家服用,以求驱邪避灾;亦有人向庙内僧人索取写有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事迹的黄颜色书签,企望从中预见人生的福祝吉祥。据庙内僧人介绍,自此庙兴建以来,每当朝观期间.整个庙宇人山人海、比肩继踵,热闹非凡。

影响

中爪哇省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主席李伯图说,三保庙不断扩建,香火旺盛,代表海外华夏子孙对中华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尽管史书上有更早的记载,但当地华人还是愿意把郑和下西洋看作祖先移居印度尼西亚的开始。

庙内一座郑和纪念碑记载了他们的感激之情:“郑和……受命以来,……宣扬文化为主旨,所到之处,备受各国欢迎,且派使臣往还,藉作题报之谊,五百年来邦交弗替,故吾侨来此谋生者络绎不绝。”据李伯图介绍,每到农历六月二十九(相传郑和首次来到三宝垄的日子),来自印尼全国各地的人都会聚集三宝垄,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其中一项是把供奉在历史悠久的大觉寺内的郑和塑像,由众人抬着到三保洞游行,队伍可长达几公里,场面异常热烈。

不仅华人,印度尼西亚其他族群的人们也对郑和充满尊敬。李伯图说,中爪哇省省长马罗提扬托认为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和平交往的使者。

重大意义

印尼爪哇三宝庙的铁铸巨锚

在印尼爪哇岛三宝庙庭院中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配亭,亭内放置一个高约2米的铁铸巨锚。此锚为郑和船队的遗物,当地华侨把它供在庙里,朝观者众多,尤其是华商把它视为圣物,争相向它朝拜进香。

正在协助南京广播电视台拍摄《郑和下西洋》电视片的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郑和研究》杂志主编时平教授与记者在爪哇岛不期而遇。他告诉记者,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之一就是肃清海盗,打通海路。

时平教授介绍说,郑和下西洋前夕,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全盛时期,也是东南亚海盗活动猖时期。当时该地区的一些港湾、岛屿,乃至主要交通要道都成了海盗聚集和出没的据点,并形成相当规模,经常袭击、抢劫商船,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海上贸易。

当地的郑和研究专家柯东海对记者说,郑和是东南亚华商的保护神,他在解决东南亚地区海盗问题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东南亚华商把供在三宝庙内的铁锚看得很重,视若神灵。华商普遍认为,郑和在600年前肃清了海盗,使得老一辈华商得以正常进行海上贸易,才有东南亚华商的稳定和发展。

据当地华商说,当时海盗中势力最强的是陈祖义集团,人数众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俨然是一个国家首脑,手执“伪铜印”,号令一方,并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船队,抢劫番商,掠夺财物,甚至胆敢“潜谋邀劫”郑和船队,气焰十分嚣张。

郑和船队到达旧港,即今印度尼西亚巨港,当时是室利佛逝的领土。元末明初,有很多华人飘洋过海,来此定居。海盗陈祖义定下了偷袭郑和船队的计划,被旧港的华人施进卿获悉后报告给郑和。郑和作好了应战准备,陈祖义偷袭的船队一到,就陷入了郑和船队的包围圈。经过一番激战,10艘海盗船被烧,7艘海盗船被俘,7000余名海盗被歼,陈祖义被活捉,后被押送到北京处死。

当地华商称,郑和歼灭陈祖义海盗集团之举,解决了东南亚海盗问题,在当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首先,其保证了海上航道的安全畅通,促进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交往,维护了传统的朝贡贸易。其次,维护了东南亚的稳定秩序,促进了该地区的繁荣,为保障东南亚人民和华人、华侨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再次,提高了华侨在侨居国中的地位,推动了华商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