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 :将级军官中高级别的军衔等级

更新时间:2023-11-09 11:27

上将,是国家将级军官中的一类高级别的军衔等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共分5等19级,上将为最高军衔,图案为金色枝叶加三颗金星。首次授予上将军衔时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授予,被决定任命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职务的军官晋升为上将的,需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授予上将军衔。

1912年8月,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改制,废除清朝军衔制的军官衔称,规定了新的军衔名称。其中上将对应的职务为陆军总长、海军总长、参谋总长、各巡阅使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31年4月,中国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全军开始军衔评定工作,并于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完成了军官评衔工作,正式实行了军衔制。其中,将官分为四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1965年,全国中国人民大学决定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等级制度。1988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实行军衔制,设立了3等11级军衔。新制度下,将级军官军衔包括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

其他国家军队中通常也会设立上将军衔美国将官衔级设有五星上将、上将,其中美国国会规定五星上将仅战时授予,且必须担任盟军战区指挥官并终生不退役。俄罗斯将官衔级分为4等,其中上将为第二级别,仅次于大将。

历史沿革

清末

1901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直隶总督北洋政府大臣,负责组织训练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清代的新军,完全仿照西方的编制、装备和操法,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引入西欧的军衔制,试图通过军衔来提高军人的地位和士气,改善官职和官衔的不协调,规范军服和军衔标志,适应作战的需要,方便国际交流。

清政府从1904年开始,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步推行西欧式军衔制。1904年12月,清朝决定按照西方军官军衔的三等九级制,取代旧的官阶制度,建立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阶位品级体制,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

北洋

民国建成后,1912年8月,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改制,主要是废除清朝军衔制的军官衔称,取消所有品级,仍按原来的三等九级,规定了新的军衔名称。军官分为将官、校官、尉官三等,各官等又分上、中、少三级(额外军官改称准尉)。其中上将对应的职务为陆军总长、海军总长、参谋总长、各巡阅使等。这一时期,还有加衔制度,即当某人升到某一职务,因受军衔停年或名额的限制等原因,暂还不能晋升到与其所任职务相应的军衔,便采用加衔的方法,使其所佩军衔与其所任职务相符合。如某旅旅长、少将衔步兵上校,某总司令、上将衔中将等。

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31年4月,中国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但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以至于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会上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之际,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在1937年8月1日《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将“采用官阶制度”。 1939年4月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致电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提出“部队日益扩大,正规军各种制度亟待解决。拟照国民革命军编制区分,规定部队中各级干部之等级(三等九级制)”。

同年5月30日,八路军总司令部颁发了《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这次拟议的军衔等级,是按当时中国国民党军队的衔级设置的,为6等16级,将级军衔包括:上将中将少将。训令发布后,八路军领导机关和部分正规部队曾进行了评衔活动。但当时除了驻国统区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而授了衔之外,整个部队由于“敌后斗争日益艰难,游击性日益增强”,一时难以授衔。特别是1941年和1942年的两年间,是抗日战争中最艰苦的阶段,授衔工作不可能继续进行。1942年4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指示,停止了这次军衔制度的实施。

194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军队整编的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指出:“我党军事干部应该请求政府加委,取得正式官衔,以便将来在国防部占有一定地位,由国家按级一律待遇”。因此,党中央决定“我军各级干部即须实行将校尉的正规制度”。《指示》下达后,部分机关和部队干部中,即开始评定军衔等级。但是这次评衔工作刚刚开展不久,蒋介石便撕毁了“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此项工作只得停止。

新中国

在新中国历史上,军衔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和调整。1955年,全军开始军衔评定工作,并于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完成了军官评衔工作,正式实行了军衔制。初期的军衔等级分为6等19级,参考了苏联等国的体系,其中,将官分为四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属于“东方型”军衔体系。1965年,全国中国人民大学决定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等级制度。1988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实行军衔制,设立了3等11级军衔。新制度下,将级军官军衔包括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

1994年和1995年,对军官和预备役军官的军衔进行了调整,取消了一级上将军衔。

军衔授予与晋升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第四章第十六条、第五章第二十二条,上将军衔的授予与晋升相关规定如下:

首次授予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予以批准:

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授予。

军官军衔按照下列期限晋级:

被决定任命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职务的军官晋升为上将的,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授予上将军衔。

参考资料:

上将军衔标志

代表人物

李涛(1905-1970),汝城县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在开国上将中,李涛长期领导军队参谋部门和隐蔽战线群体,是战争年代在毛泽东身边负责参谋工作时间最长的高级将领,参与谋划了解放战争一系列重大战役,功绩卓著,却鲜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后,李涛历任中央军委作战部部长兼第一局局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校校长,中央军委技术部部长,总参谋部第三部部长、政委等职,是中国军队技术工作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萧华,1916年出生在江西肖屋村,年仅13岁便任少共兴国县委书记,组织才能深得毛泽东称赞;14岁参军、入党,能文能武,堪称全才;17岁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22岁成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是赫赫有名的“娃娃司令”;解放战争时期受命率部进军东北地区,为巩固东北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39岁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是迄今为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

洪学智,1913年2月出生于金寨县双河镇小河口村(今河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5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近80载革命生涯,洪将军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捍卫国家主权建立了不朽功勋,为祖国的繁荣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42岁的洪学智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成为共和国55名上将之一。198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新的军衔制度,洪学智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名列首批17位上将之首,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唯一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被称为“六星上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