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垄钨矿 :2004年创于江西的钨矿开采企业

更新时间:2024-09-21 02:52

下垄钨矿,主营钨矿开采。主要产品是钨精矿、钼精矿和铋精矿。位于江西省南部大余县崇义县南康区3(市)县交界处,西南距大余县城60公里,东北距赣州市中心城区85公里。1918年始开采,1954年建矿为扬眉寺钨矿,曾先后更名为下垄铜矿和下垄钨矿。

概述

2004年改制为下垄钨业有限公司,同时分立下垄矿区管理委员会 负责原下垄钨矿离退休、退养人员管理及下垄矿区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

历史沿革

1958年始先后改属赣南行政公署、江西省冶金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江西省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公司

下垄地处的赣南,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气候宜人,素有“小庐山”之称。9.1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物产丰富,遍地是宝,被人们誉为“龙山宝地”。

早在清乾隆,下垄就有人开始开采锡、铅和铁金属矿藏,并修寨,名“铁仓寨”。“锡孔”、“天牛沟”等采矿古迹今依稀可见。当时人们还不认识钨金属矿及钨的用途,山上、溪边到处都可见一些乌黑发亮的“石头”,每当风和日丽,阳光照射,满山金光闪闪,弦耀夺目。

直至清末光绪年间,天主教在我国广泛传播,大余县县城内有个德国传教士,叫乌利亨。他听说附近山上有宝石,便唆使一位教徒上山捡回几块。乌利亨得此“石头”如获至宝,立即带回德国化验,原来是“钨”。钨是军事工业上需要的稀有金属。于是他以花园彻墙为由,用一个铜元一斤的价格,专门收购那乌黑发亮的“石头”。随后,偷运香港特别行政区,转送德国。下垄和附近各地由此时开始检、挖这种“石头”。年复一年,一担担、一箱箱的“石头”送至海外,换来的仅是几个低廉的“脚钱”。宣统二年,美国人探听到此情报后,发现这里的钨藏量十分丰富,便把情报告之大余的知府老爷,提出合伙经营开采,目的是不让德国人独吞。从此,官府开始收购钨砂。上山检钨、挖钨的人日渐增多,矿区逐步形成。据史料载,下垄矿区于1918年5月由摘粽叶、挖草药的人发现钨砂,尔后逐成开采规模。相继开发的有铁仓寨、水角上、青山孜、樟背、蟠龙山、香炉山、樟斗的山子脑、牛岭、平案脑的鸭栖山、石头窝、鱼、营棚梗、吃水湾、大平的龟子背、大平山等地,旺时达200余山头、上万人。开采时间与岩石性质有关,“沙包土”易冲出矿脉,“浮头子”显而易见;“牛肝土”岩石坚硬,难见矿脉,发现较晚。当初“挖钨砂”,人们用锄头、锤子科技去挖、去敲,满山乱挖乱乱敲,根本不知道开窿子和放炮打眼,更不懂找什么“矿脉”,因而把矿山弄得百孔千疮,废窿垒,下垄铁仓寨下至今有叫“烂壁孜”的地方。后来,人们懂得了找苗子和打眼放炮,便开起窿子来了。于是矿山开采出现了一个极盛时期旺。但凿岩仍靠铁锤钢,运矿仍靠箕背篓,选矿仍靠手工掏砂。虽有众多上山采矿者,生产力极为低下。

下垄产钨自1918开始,历经商营、官办、民窿整建和国营开发4个时期。1954年建矿,先后成立中稍、下垄、平案脑、樟斗、大坪5个自采坑口。1956年矿部由扬眉寺迁下垄。1958年,在牛岭、下垄设铜选厂和炼铜厂,1959年更名下垄铜矿,因资金、原材料等原因,仍以产钨为主。1962年9月1日,更名下垄钨矿。1991年矿部迁樟斗。建矿初期,隶属中南钨矿局,1958年始先后改属赣南行政公署、江西省冶金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江西省国资委。通常为矿、坑、工区三级一长制的区域管理,1960年至1962年,为政企合一管理,当地农业大队由下垄钨矿管辖,全部农业人口改供商品粮,土地、劳力由矿统一安排,按劳定级支薪。1968年至1973年,为连队建制。

下垄钨矿的生产,经历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手工操作到机械化作业的发展过程。自1954年回收国营后,矿山开采

辉煌历史

连续四十多年接触粉尘作业职工未发现矽肺患者,冶金工业部曾3次在下垄召开现场会,企业曾被冶金部、国家劳动总局授予“通风防尘红旗单位”、“矿山防尘尖兵”称号。

参考资料

下垄史话.新浪.2014-06-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