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木鼓 :世纪木鼓

更新时间:2023-11-08 16:51

《世纪木鼓》是黄尧创作的报告文学,首次出版于1998年12月。该书详细记录了佤族新中国成立前后一个世纪的历史事件,是第一部反映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佤族历史和现状的作品。黄尧深入生活数年,以饱含激情的笔墨,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整理,记叙了佤族人民反抗压迫、争取独立的传统,揭示了佤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佤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由一个“祭人头”的部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代的伟大历史跨越。

内容简介

《世纪木鼓》是一部描写佤族奋进的史诗,是佤族告别过去、不畏艰辛、奋发向上的历史记录。全书充满了黄尧对这个苦难民族的深深的爱,是一部用文学的、历史的、史诗的笔触详尽描绘佤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和一百多年来佤山人民携手奋进的作品。

创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云南省省新闻出版局向云南各出版社提出了搞“精品工程”和“银行工程”的要求,滇版图书开始在全国各书店亮相。但云南的出版人依然觉得底气不足,“五个一工程奖一本好书奖”和出版界的最高奖——“国家图书奖”依旧是空白。云南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原副主任潘灵心中一直有个想法:编辑出版写云南的、云南人写的图书,冲击云南出版人还没有得到的大奖。

1997年夏天,新闻联播中播报了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女县长魏红获得首届“人民满意公务员”称号的消息,潘灵心中的灵感被点燃了,他要做一本关于佤族的书,并随即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时任云南人民出版社文艺部主任的杨仲录,杨仲录认为:“我们要写一本佤族在新中国大家庭中生活、发展的书,要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佤族的无数个第一:第一个人民教师,第一个医生,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女县长,第一个演员等”。

究竟请哪位作家来写,让他们陷入了沉思,但有一点很明确,就是必须请云南省作家担纲,最终决定邀请黄尧。他们的诚意唤起了黄尧的“少数民族情结”,他欣然应允,没几天,他就拿出了写作提纲,并把该书定名为《世纪木鼓》。为写好该书,黄尧三上佤山,在村村寨寨中穿梭。由于历史上的佤山受文化落后的制约,素材和资料的收集异常困难。为编好该书,杨仲录在电脑前守了数十天,为了一张照片,他找遍了所有认识的人。该书的两位装帧设计编辑西里和鞠洪琛,也多次邀请黄尧作“思想碰撞”,终于设计出了后来被女主人公魏红称为“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我们佤族的书”的封面。

作品鉴赏

《世纪木鼓》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它准确地反映了佤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现实。佤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佤山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即将形成的阶段,可以这样说,她的发展起步阶段是比任何一个民族都低,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她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并在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取得了跳跃性的发展。用文学这一艺术形式来反映从阵痛到安定到发展的这一重大现实,反映佤族人民不屈不挠的钢铁般的意志,容易得心应手地得到艺术上的突破,从而引起共鸣。

二、厚实的内容。《世纪木鼓》折射出了佤族地区一百多年来历史发展的艰难险阻,勾勒了一个民族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规模宏大,材料丰满,内容扎实,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厚实的关于佤族生存发展史的作品。

三、新颖的题材。木鼓,这一代表佤族自然性格、精神象征和生命图腾的神器,只要咚咚的回声响彻在城市的夜空,乡村的广场,人们就会说,那是阿佤人来了,那是阿佤人深情豪放的歌声。用木鼓来贯穿全书的内容,用木鼓作为该书的篇名,用木鼓来展现一种精神,是该书的新颖所在。

四、精彩的语言。黄尧是小说家,他应当用小说的语言来写该书,但是他没有。精彩的感性语言,跳动的叙事,徐缓的描写,却感觉是在读一部长篇抒情诗,这样诗性的语言让人能体味到文学的魅力。

作品荣誉

1999年9月15日,《世纪木鼓》获得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1999年9月20日,《世纪木鼓》获得“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作者简介

黄尧(1946年—),云南昆明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作家班。1969年赴云南省德宏景颇族山区插队务农。后历任昆明市机器厂工人,市重工业局、机械局干部,云南省作协副主席,云南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协文采声像公司副总编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影视委员会委员。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