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 :中国第一款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更新时间:2023-08-15 18:26

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DF-5,北约代号CSS-4)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研制的一款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也是中国第一种具备洲际射程的弹道导弹。它主要携带核弹头,执行战略核威慑和战略核打击任务。

1965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研制洲际导弹,并将其命名为“东风五号”。1971年、1972年和1973年,东风五号分别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点火发射试验,但均未能获得完全成功。

1976年文革结束后,东风五号的技术方案和各系统设计进行了彻底改动,研制进度加快,可靠性也大幅提高,在之后数次不同弹道的飞行试验中都获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上午10时整,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号”在酒泉发射场发射升空,飞越数千公里,准确落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标志着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984年10月,东风-5洲际导弹在建国35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展示。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阅兵和2019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东风-5B洲际导弹方队公开亮相。

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研制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进行洲际导弹全程试验,并获得成功的国家,它打破了超级大国对洲际战略核弹的长期垄断。

研制背景

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的格局逐渐形成,中国逐渐陷入面临两个超级大国威胁的情形之中。虽然在随后的时间里,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但是如果没有强大的运载工具,也就无法充分地发挥核武器的战略作用。而洲际弹道导弹拥有全球覆盖的打击能力,较空中投射方式有明显优势。因此为了提高中国的战略防御能力,中央专委决定研制洲际弹道导弹

1965年2月,中央专委第十次会议后,中央决定,发动群众就制定地地导弹规划进行大讨论。2月18日~3月7日,在七机部领导的主持下,2400多名科技人员、干部和工人对研制地地导弹进行了大讨论。基于大讨论形成的共识以及屠守锷的《地地导弹发展技术途径与步骤的报告》,3月11日,七机部形成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1965~1972)》。这个发展规划提出,从1965年至1972年用8年时间研制出东风-2弹道导弹甲中近程导弹、东风-3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东风四号中远程导弹和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史称“八年四弹”规划。

研制历程

早期研制

1965年,一批科技人员刚刚完成东风二号的研制任务,就投入到了东风五号的研制中。由于东风五号要攻克十大关键技术,比如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技术、计算机制导技术、推力矢量控制技术、新型突防技术、地下井热发射技术等等,因此研制难度很大。

在东风五号之前,中国研制的各型导弹上的计算装置没有用计算机。作为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要求目标打击精度更高,最终由梁思礼提出采用刚刚问世的运算速度较高的集成电路计算机。当时仅有美国的民兵-2导弹使用了集成电路弹上计算机,元器件还出了很多问题,苏联也正在进行相关研究。而当时中国的计算机还处于从电子管晶体管转变的时期,整体技术比较落后。因此,梁思礼的这一提议,难度极大。最终,这一任务分解到了中国科学院156工程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71所前身)。从北京大学毕业工作了8年的沈绪榜被调到该处,任箭载数字计算机设计组组长,专门负责这种专用计算机的方案、逻辑设计等工作。

1966年9月,一台自行设计全部国产的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箭载数字计算机的模样机诞生。但由于计算机体积过大,无法装进弹舱。最终在科研人员的努力攻关下,这台用于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的计算机,改为了只有12条指令、没有乘除法指令的算术型增量计算机,存储量只有768个字。

试射失利

1971年9月10日,第一枚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点火发射。导弹起飞正常,一二级按时分离,只是二级发动机提前6秒关机,造成导弹没有落在目标区域。随后设计部门针对试验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十项较大的改进措施。第二年,东风五号迎来第二次飞行试验,然而在一级发动机点火过程中,由于电爆管短路,导弹自动紧急关机,发射被迫中止。1973年4月,更换了发动机的东风五号第三次点火起飞,结果再次失败。

浴火重生

1976年文革结束,东风五号迎来了重生。重生的东风五号叫02批,总设计师屠守锷带领科研人员对技术方案和各系统设计进行了彻底改动。此后,东风五号的研制进度明显加快,可靠性也大幅提高,在之后数次不同弹道的飞行试验中都获得成功。

全射程试验

1978年12月,国防科委组织制定了洲际地地导弹研制、试验靶场、工程测绘、陆上测绘、陆海通信、气象水文、航空保障,以及测量船基地建设、远洋测量船队、护航舰队等方面的工作计划和协同计划。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发布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这次试验代号为580。

1980年5月18日上午10时整,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号”在酒泉发射场腾空而起,直上云天。它飞越数千公里,准确落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中国远洋测量船队18艘舰船已经分布在火箭预定溅落点周围,“东风5号”数据舱落入预定海域后,潜水员仅用5分20秒就将数据舱打捞起来,整个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装备情况

1984年10月1日,“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35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展示。

基本设计

东风五号为液体两级导弹,它的两级推进剂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箱体采用高强度铝铜合金,“大脑”采用集成电路计算机,“眼睛”采用惯导平台。有了电液伺服机构,它可以摆动大推力发动机,强有力地改变飞行方向。

衍生型号

东风-5A(东风-5甲)

“东风-5甲”主要改进的是发动机性能和打击精度,弹头也有所改进。

东风-5B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东风-5B洲际导弹方队首次亮相。2019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东风-5B洲际导弹方队再次亮相。

东风-5B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是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的改进型号,采用液体发射,性能更先进;载荷大,可携带多个分导式核弹头,精度高,破坏范围广。

价值评价

各方评价

“洲际导弹这个东西,你们叫杀手锏也好,叫核王牌也好,我叫它打狗棍。”(张爱萍将军)

“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霹雳弦惊周天荡,声震大洋激浪。莫道生来多难,更喜险峰竞攀。今日雕弓满月,敢平寇蹄狼烟。”(张爱萍将军于东风五号全射程试验成功后写下的《清平乐》)

“不光是技术,还有人才培养和国外的科学管理(模式)等,都是通过东风五号带动的,它在整个航天技术事业的发展中功不可没。”(原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

价值

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研制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第一代洲际导弹,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进行洲际导弹全程试验,并获得成功的国家,它打破了超级大国对洲际战略核弹的长期垄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