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19:34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成立于1983年10月,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原国家劳动人事部联合创办;2000年隶属关系归为中国人民大学。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沛瑶先生曾任名誉院长。现名誉院长为赵履宽教授。现任院长为杨伟国教授。有劳动关系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4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方向)三个本科专业;并与应用经济学各学科分享一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建院20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在这些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研究机构。

劳动人事学院成立于198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原国家劳动人事部联合创办;2000年隶属关系归为中国人民大学。现任院长为杨伟国教授。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劳动人事学院创造了若干个“第一”:

1993年在全国率先将人事管理专业改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1994年设立全国第一个劳动经济学博士点并首次招收博士生。

2003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的学科。

劳动人事学院现有劳动经济、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职业开发与管理五个系;设有组织行为学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中心、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中国就业研究所、劳动关系研究所、中国人力资本审计研究所、人力资源服务研究中心、人大-罗格斯全球雇佣与工作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建有数据与案例研究中心、人力资源与领导力开发中心;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劳动经济学四个本科专业;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人事管理和劳动关系四个硕士点;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四个博士点;与其他院系共享一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劳动经济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社会保障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劳动人事学院专业所涉的学科全部获评为A+。

劳动人事学院是中国劳动科学研究的最权威学府,是国内相关学术领域最早的开创者,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最佳管理实践的推动者。学院长期针对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课题展开攻关,与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北京市委组织部等国家机关保持着密切关系;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劳工组织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罗格斯大学,英国华威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多伦多大学,蒂尔堡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签订有合作协议;与壳牌石油、中国化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光大银行等各行业翘楚有着多方面的合作。学院通过人才培养、政策建议、咨询服务等方式,影响了中国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等领域的规范化进程。

“大树发新枝,春深更著花”。在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劳动人事学院以“劳人之事,成人之美”为使命,以“七型劳人,七星学院”为愿景:

将继续打造精英型学院,开启领导人才培养新方向;

打造研究型学院,倡导基于中国的知识发现新主张;

打造智库型学院,构造影响政策和管理决策新模式;

打造全球型学院,开拓学科资源与专业发展新空间;

打造创业型学院,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潮流;

打造责任型学院,成就高等教育社会责任新典范;

打造创新型学院,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新标杆!

下设学系:4个,分别是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社会保障系和劳动力市场系4个学系。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6人,讲师7人;另有返聘教授8人。全院教职员工合计50余人。

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学院形成了一支整齐的专业师资队伍,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在学院任教。其中有我国劳动经济学科的开拓者、老一代著名经济学家赵履宽教授;著名劳动经济学家和收入分配及管理专家、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曾湘泉教授;著名社会保障与灾害保险学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郑功成教授;著名劳动关系和劳工问题专家常凯教授;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孙健敏、彭剑锋等教授。

还有来自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位国际著名学者担任我院兼职教授。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80%的教师有国外学习和进修的经历。

学科体系

学院规模

学院现有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和职业开发与管理5个系(教研室);设有中国就业研究所、劳动关系研究所、组织行为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开发和评价中心等研究机构;建有劳动科学学术资料中心和劳动科学实验室;拥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3个本科专业;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4个硕士点;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交叉学科四个博士点;与其他院系共享一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劳动经济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社会保障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人才培养

建院以来,学院共培养各类毕业生2000多人;现有在校生600余人,包括海外留学生、博士后、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还有校外在职攻读研究生班的学员500余人。

就业情况

就业方向

劳动人事学院的就业率在中国人民大学一直名列前茅。学生毕业后大多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大型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国在华投资企业工作。许多人已成长为著名的教授、专家和政府的高层领导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高层经理。

就业去向

本科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包含劳动关系方向)、人事管理两个专业;硕士设有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博士设有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专业。

根据历年毕业生的去向,学生的就业行业大概有:公务员、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读研(博)或出国深造。下面就本科、硕士、博士分专业进行就业情况的分析介绍。

本科生就业情况分析

1、本科毕业生2007-2009专业分布情况统计

根据表可以看出,本科学生总数逐年递增,但是增长幅度不大。其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数逐年递增,人事管理专业人数波动不大,一直在65-70之间徘徊。

2、本科毕业生2007-2009就业地区统计

本科生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省会城市、广东省上海市等地,其中在京就业的比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社会保障专业在京就业的比率一直高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3、本科毕业生2007-2009就业行业统计

本科生毕业后主要去向是国有企业、读研、回原籍省份、出国等。

其中,社会保障专业进入国企的比例逐年增多,读研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人事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国企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0%以上,读研的学生比例在2009年有大幅度提高;进入其他行业的学生一直占很少的比例。

硕士生就业情况分析

1、硕士毕业生近三年专业分布情况统计

从2008年开始,硕士新增加劳动关系专业,但是生源一直较少。由上图可以看出,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一直是全院硕士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由于2008、2009年招收了一批社会保障定向生,因此统招的人数有大幅度的下降,劳动经济学专业人数一直处于平稳状态。

2、硕士毕业生近三年就业地区统计

硕士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市广东省及省会城市。其中,各个专业在北京就业的人数比例几乎都在60%以上,其中2009年劳动经济学和人事管理专业这一比例更是接近80%。

从2007-2009三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劳动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留京的比例平稳增长,只有2008年低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回省城的比例一直在25%-30%之间,略高于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我院最热门的专业,历年的就业质量都很高,留京比例也越来越高。

3、硕士毕业生近三年就业行业统计

硕士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去向是进入国有企业、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回省会城市、继续读博及出国等。其中,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一直是最高的,排在第二的是进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比例。

劳动经济学专业进入国有企业的学生比例一直在70%以上,其中2007年更是达到了80%;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进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比例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这与该专业的特殊性分不开;人事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国企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2%左右,进入其他行业的比例较平稳;劳动关系专业学生主要是进入国企和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就业,其他行业的较少。

博士生就业情况分析

1、博士毕业生2007-2009年专业分布情况统计

博士生毕业人数自2007起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数没有变化,社会保障专业逐年递增,劳动经济学专业人数有升有降。

2、博士毕业生2007-2009就业地区统计

博士生主要就业地区是北京,去外地就业的很少。

3、博士毕业生2007-2009就业行业统计

博士生主要就业地区是北京,去外地就业的很少,主要从事行业是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进入企业的毕业生也很少,近三年每年只有一两个人进入国企。

就业特点

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留京比例较高。

2、进入国企的学生较多。

这与劳动人事学院的进入人事管理部门的就业传统分不开。历年来,学生进入企业大部分是做人力资源管理,已毕业学生在招聘的时候偏向于母校的师弟师妹,我院校友回校招聘的比例很高,这一因素对我院学生的去向影响很大。因此,劳动人事学院的学生一直保持着毕业进入国企的传统。

3、博士生主要进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

博士生毕业后主要是进入高校或政府部门做研究,因此,就业主要集中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进入企业的较少。

4、总体就业率高。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博士和硕士,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就业。本科生由于读研人数较多,因此,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研究所、组织行为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和评价中心等研究机构。一个劳动科学学术资料信息中心,一个劳动科学实验室。

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近年来开始实现新的突破。国际合作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局部转为全面,从低层次交流向高层次交流,由临时性转向长期稳定的合作。

国际劳工组织劳工研究所、康奈尔大学产业和劳工关系学院、德国奥斯纳布卢克大学社会科学院、英国加的夫商学院和日本神户人力资源研究所等一批国外著名学术组织建立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

训练和培养解决未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管理问题的高水平专家,是学院的神圣职责,也是21世纪的中国赋予学院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学院理念

在“学术立院”、“学术兴院”思想指导下,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目前承担的在研成果达到2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成果、教育部重点成果、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成果和国际成果等。学院教师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成功举办了“全球化条件下两岸三地劳工与社会保障”研讨会、“中美产业关系与人事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保障和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等大型的学术活动。

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合作,成功地承办了《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两份刊物,办刊质量明显提升,在学术界与政策层面的社会影响持续扩大。

发展目标

学院提出今后10年的发展目标是:借鉴世界一流学院劳动科学教学和科研的模式,不断强化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从事我国劳动力市场政策设计、劳动关系的处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特别是宏观和微观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的一流人才。

将学院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一流的劳动科学学院。

参考资料

劳动人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23-12-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