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图书

更新时间:2024-09-21 18: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图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本理论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经验,借鉴部分外国资本主义经验结合而成的新时代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体系理论。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

作品原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壮阔、更加优美,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不渝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进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步进程,都透射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推进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又提出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并取得了很大成果。新中国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实际上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同志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成果为新时期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由于“左”的倾向逐步发展,1957年后,这种探索一步步走偏了方向,以致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乃至“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但是,探索中的挫折也警醒和教育了全党全国人民,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历史教训与反思,所以,这种探索,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逻辑的先导和基础。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国家实现伟大历史转折,进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在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观点。党的十四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明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正式写进了党章。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必然逻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江泽民同志提出“与时俱进”的主张,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认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创立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评价,并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内在统一的整体。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正式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项基本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体现了拓展深化的发展逻辑。

事实证明,正是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品质,我们党才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历史任务,才在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

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实际出发,破解和回答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从而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走谁的路?谁来决定走什么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缀是“中国特色”。提出这个前缀,首先基于我们党长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搞革命、建设、改革,到底应该走自己的道路还是走别人的道路?这是理论逻辑的前提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曾经长期面临如何处理与共产国际、与苏联、与其他国家政党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中国道路与苏联道路、中国模式与其他模式的关系问题。经过曲折探索,我们党认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认识到各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方针政策,必须由本国党从实际出发来制定,而不能由外国党干预和指挥。因此,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又确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1982年,邓小平同志郑重宣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前提就是“走自己的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外部环境曾经多次发生变化,但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在任何外来压力下屈服,也决不照搬任何外国模式。党的十八大再次郑重宣告: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实践证明,正是在破解了道路这样的前提性问题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以创立并具有真正“中国特色”。

中国要不要改革?怎样推进改革?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基石。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后,中国不可阻挡地开启了改革开放大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给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希望。按照传统的观念,社会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瑕的,不能作任何变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党发明了一个概念:“体制”,把体制与制度区分开来,为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这就为改革提供了指导。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使改革开放在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展开。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是理论逻辑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会发生很多曲折失误?为什么改革开放中会遇到很多犹疑困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这个基本问题完全搞清楚。因此,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领导党和人民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而明确,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按这样的思路和方向,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是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更加丰满。

怎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词。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我们党同样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时,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首要任务、中心任务,一定要扭住不放。同时也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且指出:社会主义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到全党面前,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又突出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求更加注重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这是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

总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强大的生命力。

与时俱进,书写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给了我们诸多历史启示。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必须继续坚持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辩证统一中与时俱进、书写未来。这是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思想法宝。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强调党的思想理论必须紧紧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强调对一切科学的思想理论,必须始终继承和坚持,但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和过时的思想理论,就要坚决抛弃,敢于从长期形成的“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某些并不科学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停滞、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和严谨的态度,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尚空谈,崇尚实干。

在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与时俱进、书写未来。老祖宗不能丢,也要讲新话。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不能否定和放弃。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要发挥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实践创造与理论探索的辩证统一中与时俱进、书写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是实践创造与理论探索的辩证统一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每一阶段的实践都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既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指导实践,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规律,形成新的理论认识,推动实践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从全局和更高层次上指导和推动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今后,我们与时俱进,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必须正确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真正在实践中把它们辩证统一起来。

在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的辩证统一中与时俱进、书写未来。“中国特色”,强调了中国国情、中国特点。但与它相对的,还有时代潮流、世界眼光、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的统一,中国国情与世界大势的统一,中国选择与世界博弈的统一。今后我们与时俱进,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密切关注世界潮流的变动,紧紧瞄住世界生产力、科技文化等最前沿的动向和趋势,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既立足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精神,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富有“世界眼光”,如此才能使这篇大文章更加磅礴、更加恢宏!

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开辟出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道路。这条道路是前无古人的道路,没有任何既有先例可循,也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尤其是深刻反省社会主义发展中经历的曲折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走自己的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三十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开拓进取,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坚持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认识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综合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上,总结实践经验,从原来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上升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格局,全面涵盖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标上,凝练总结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四大价值目标;在理论形态上,创造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摄其中,形成了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清晰。我们党多次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头的旗帜。我们更是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即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阐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即“八个必须坚持”,使我们不仅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而且在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路上,都更加清晰,更加全面。

实践特色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开创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实践的继承性与实践的创新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时期创新型实践中开创和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和利益诉求,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在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实践没有任何模式可循,党领导人民在“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增强探索的预见性、规律性、系统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来自基层,来自人民群众。我们党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着实践智慧。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党领导人民群众沉着和成功地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在三十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没有复制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在独立自主的探索实践中成功应对各种危机以及重特大自然灾害,坚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取得了令国人骄傲、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理论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并不断引领实践创新的产物。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突出了“老祖宗不能丢”与“讲新话”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这已成为推动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原则在运用中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这一科学理论成果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主题,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创造性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构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彰显了实践主体的理论自觉。

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民族生存繁衍的命脉。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继承、弘扬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同时又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容和活力。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能够顽强进取、百折不挠、生生不息、永不停止,靠的就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数千年来支撑着中华民族从苦难的往昔走到辉煌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民族精神,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基本内容之一,并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融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新改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没有成功。当中国共产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无数考验,不仅新中国诞生了,而且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凝聚先贤们探索精神和思想成果的道路,是引领全体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光辉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民族复兴,是当代中国向世界展现的民族理想。

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都充分融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充分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但是,认识都是历史的、具体的,需要随着客观过程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而继续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各国利益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各民族只有以人类文明成果为资源宝库,广采保利博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进程中,以科学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包括有分析地借鉴吸收当代思想理论成果,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不仅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快地走向世界。

栏目介绍

主 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 办:中国人民大学

编辑出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总 编 辑:孟捷

责 编:刘芳、谢雪华

刊物主旨:立足中国特色,突出理论体系,涵盖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全方位;精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服务于中国特色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主要栏目:理论体系研究、“科学发展观”研究、“改革开放”专题研究、政治文化研究、政治建设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读者定位:高校和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研人员与学生、科研院所各级各类研究人员、党政机关的理论工作人员。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