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境内高校

更新时间:2023-05-25 19:5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英文: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缩写:USTC),简称中国科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中科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重点共建,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理工科大学,也是国家实施“双一流”“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首批大学之一。学校还入选了九校联盟(C9)、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珠峰计划、111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58年9月在北京创建,郭沫若任首任校长。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址搬迁,由北京市搬至安徽省合肥市。1978年以来,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17年9月和2022年2月,学校两度入选全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有11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东、西、南、北、中、高新六个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255.5万平方米;本科专业总数达47个,有34个一级学科(含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部一级重点学科18个。学校有本科在校生787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7023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0552人;有教学与科研人员2995人,其中教授1055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1092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33名,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64名,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7名。

学校历史

早期建立

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而中国则发展比较滞后。当时的科学管理人员和他们的许多科学家决心利用这些科学的优势,建立一所新的大学,培养新的学科创新技术和技术人员。1958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代表科学院党组向负责全国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和中宣部呈交请示,同年6月2日,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会议讨论后,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邓小平批示“书记处会议批准这个报告,决定成立这个大学。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领导同志也审批同意了中央书记处的决定,6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持召开学校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学校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月初,在北京考区录取的150名新生提前报到,参加整理校园和修建操场等义务劳动,郭沫若牵头,于1958年9月在中国建立了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年9月15日,京外新生办理报到注册手续,全校共录取1634名学生。

初期发展

1958年9月24日,国务院第80次全体会议决定任命郭沫若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58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文任命郭沫若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郁文任党委书记。1959年,中国科学情报大学并入中国科大,设立科技情报系,同年成为全国16所重点高校之一。1960年该系撤销,学生分别并入物理、化学、生物等系科专业。1964年4月,中国科学院同意将原来的13个系合并成数学系、物理系、近代化学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学系、无线电电子学系6个系。教育部核定学校设定专业24个,1966年减为23个,学制5年,教研室继续保留。

中国科大196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中国科学院京区研究所录取的200名研究生也由中国科大负责基础课教学。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曾致函科学院领导,建议中国科大开办研究生院。科学院对由中国科大在中关村开办研究生院问题也曾提出方案,后因文革暂停。

迁入安徽

中国科大自1969年12月开始迁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1971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科大改为安徽省与三机部双重领导,以安徽省为主。197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改为安徽省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以安徽省为主。197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经请示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大由以安徽省领导为主改为以中国科学院领导为主。1972年,学校重建了数理化基础课教研室。1978年2月17日,学校恢复成为重点大学;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中国科学院的指导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破格选拔一批成绩优异的少年,于创办了少年班,与此同时,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正式成立,这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研究生院;7月11日,教育部同意少年班继续招生,同时明确“少年班招生的考试(包括笔试、口试)、评卷以及录取工作,都由中国科技大学办理”,给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充分的招生自主权。

1981年11月,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博士点11个,硕士点24个。1983年,国内首批授予博士学位的18人中,有白志东苏淳李尚志范洪义等7人为中国科大培养的研究生。1982年1月,中国科大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学校;1982年5月,经中科院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两个名称,挂两个牌子。1984年9月5日,学校正式开办少年班计算机软件专业。1986年,合肥市校本部也设立研究生院。

新时期发展

1983年,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1986年6月,国家计委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期工程计划任务,扩建校舍建筑面积167000平方米,1986年9月20日,学校举行新校区工程奠基典礼,严济慈为新校区奠基题词。截至1988年底,中国科大校园面积扩大近一倍,建筑面积已由迁址合肥时的6万平方米增至51万余平方米。教学楼、化学楼、电子楼、力学楼、生物楼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结构分析、选键化学等中国科学院开放研究实验室相继建成。3000门程控电话开通。校园计算机网络建成并投入运行。新建成图书馆并初步建成与Internet联网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1995年,学校第一批开始实施国家"211工程",四年后又成为第一批实施国家"985工程"的高校之一。1999年7月25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议,并联合发出《关于重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决定》。

2003年,学校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正式运作。2008年12月9日,中国科大正式决定将少年班管委会升格为少年班学院。2016年,学院进行教育实践探索,创建交叉学科英才班。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9年,学校又入选“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全国首批十所党建工作示范高校。2020年,成立本科生院,创建“冲之书院”“守敬书院”“时珍书院”“光启-仲英书院”四个特色本科生书院。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划入“未来技术学院”名单,是教育部首批大学之一,后又于2022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空科学技术研究院。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同月,中国科大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月16日,中国科大少年班85级校友、百度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马东敏女士以个人名义向学校捐赠一亿元人民币,并宣布成立“蔷薇科大发展基金”;11月,中国科大与中国银行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2019年5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华东五校”在芜湖市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高校联盟。7月,发起成立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9月22日,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同日,成为中国人工智慧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副理事长单位。12月,发起成立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

2020年1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江西省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院,规划用地1132亩,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全国最强的稀土研究机构,教育归口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稀土学院(暂定名)。 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联合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苏州)。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 。9月,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2021年1月17日,加入长三角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共享研究联盟。 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 5月17日,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10月,《关于第二次月球科研样品发放的公告》中月球样本被分为成51份,发放给17个研究机构,其中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批样品总重约17.936克。同年,教育部正式公布2020年度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位列其中。

2022年1月,入选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 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评选为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2月,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3篇成果论文,分别报道了基于超冷原子分子的量子模拟、新型电子向列相、蛋白质设计3个方面。 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获得“中科院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4月,获得“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入选2021年度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工)委名单。 8月中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区园区(一期)完工,9月开学后容纳约8000名师生办学。 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青年团队被授予第25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8月20日,合作成立“长三角科技传播联盟”。8月21日,联合发起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 10月26日,由安徽省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市政府三方合力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正式成立。12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法数学中心揭牌成立。

2023年3月28日,发起成立国际传播学会中国理事会。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邀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相关科学元器件实物和原始资料。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32个学院,含8个科教融合学院;设有苏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共设47个本科专业。

以上表格信息来自: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有3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含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11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重点学科。

截至2023年7月(ESI最新数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同时,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经济学与商学、神经学和行为学等17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共有2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1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到2022年8月为止,学校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共有18门课程,16项省级(校级)一流课程项目,34项省部级(校级)一流教材项目。至2023年9月,中国科大设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共计320个教学实验室。学校还建有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345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多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另外,该校还拥有国家自然科旭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省部级教学团队16个等。

教学特色

根据2024年5月,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及相关企业,强强联手,联合开办了19个科技英才班,其中,通过高考直接招收11个科技英才班的学生。同时,中国科大经教育部批准,在人才选拔上不断革新,校内少年班学院形成了由少年班、创新试点班和零零班有机构成的英才培养体系,发展成为中国科大本科生荣誉学院;从2021级开始,学院实施“一生一方案”培养计划,以期继续发挥宽口径人才培养优势,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师资规模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2995人,其中教授1055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1092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其中,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共有708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44.7%。4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74%,45岁及以下青年人才占高层次人才的66.7%。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国际多所大学均有合作项目,已经与智利智利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不完全列举)世界各国高校建立友好关系。学校拥有众多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包括国际GVP项目、港澳台GVP项目、CSC项目,以及众多学生境内交流项目,包括C9高校暑期学校项目以及境内学期交流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在中国高校中最多的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包括有1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5个中国科学院重点科研机构,还有57个省部级的实验室。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有4座馆舍,分别是东区、西区、南区以及高新区,拥有约8万平方米的建筑总面积。图书馆有249万册实体馆藏中外文书刊(含院系资料室),其中包括有特藏及再造善本等4万多册;现已引进和共享中、外文数据库(平台)200余个,655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3万余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486万份国内国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47.6万小时音视频资料,还有众多包括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在内的资料。

学术期刊

经2021年2月3日校长工作会议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决定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中心,挂靠科研部。

《The Journal of Astronomical History and Heritage》

《天文历史与遗产杂志》(JAHH)由约翰·佩尔德里克斯和韦恩·奥奇斯顿于1998年创立。该杂志发表经过审阅的研究论文、综述论文、简短交流、IAU报告以及关于天文历史和遗产各个方面的书评

《JUSTC(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于1965年2月创刊,多位著名科学家,如石钟慈、龚昇、曾肯成、王水、范维澄、伍小平、陈国良等,先后在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2022年改版,栏目包括:科研论文(research article,英文),综述文章(review article),专家观点(perspective)和科普文章(popular science)

《Cellular\u0026Molecular Lmmunology》

Cellular\u0026Molecular Immunology,简称CMI,2004年创刊,由中国免疫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承办。期刊于2005年被PubMed收录,2007年被SCI收录,2010年与国际顶级出版商Springer 自然合作出版。

实验力学

实验力学》(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chanics),1986年创刊(双月刊),由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主办,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协。国际标准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宗旨是反映中国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工程技术单位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报道实验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设计和技术问题中的进展和作用。

低温物理学报

《低温物理学报》是经过国家科技部批准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其隶属中国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会刊,主要栏目是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主要刊登内容是低温物理领域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包括海外学者),低温技术的应用,与低温物理学研究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低温物理学研究述评等。

《化学物理学报》

《中国化学物理》杂志创刊于1988年,主要报道国内外化学、物理、材料和生物科学及其交叉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化学和物理基础领域的新颖、原创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火灾科学

《火灾科学》创刊于1992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的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的会刊,是研究火灾发生、发展的机理与防治技术的科技期刊,刊登内容为火灾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火灾的探测技术、火灾的防治技术、火灾统计、火险评估和系统分析、计算机在火灾科学中的应用、人和火灾的相互关系等。2014年12月,成为原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数学与统计通讯》

《数学统计学研究》,前沿的研究涉及数学统计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代数、分析、应用程序、计算科学与工程、动力系统与微分方程、几何和拓扑结构、数学科学史、数学与计算生物学、数学物理、数论与离散数学、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定量金融学、商业/经济/金融、计算统计数据、纯概率与应用概率、统计理论与方法等领域。

研究生教育研究

《研究生教育研究》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共同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刊。前身为《教育与现代化》,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于1986年。期刊已被CSSCI(含扩展版)等国内多个重要数据库收录。

科技与法律

《科技与法律》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期刊。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

科研成果

学校一贯坚持科学前沿探索,注重原始创新。近年来在量子信息、单分子科学、高温超导、纳米科学、地球环境、生命与健康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根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选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3次,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9次,入选次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17次入选国际重大进展,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荣登英国物理学会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十大突破榜首。“两弹一星”、探月工程、空间探测、量子调控、同步辐射加速器、合肥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铁基高温超导材料、“墨子”“悟空”“天问一号”“京沪干线”、原型机“九章”……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到多次被评选为中国乃至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21世纪以来,学校共获得47项各类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包含有2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次)、1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含专项)、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2人次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23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毅江俊尚伟伟教授团队与深空探测实验室张哲研究员等合作,运用智能机器人“机器化学家”,采用火星陨石成功研制出新型催化剂,为利用火星上的水制备氧气提供了高效率、低能耗的解决方案,探索出一条在地球外星系就地取材研制化学品的新路。

注:更新于2024年5月,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校园文化

校徽

中国科大校徽是在1980年代形成的“梅花型”校徽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2007年9月20日正式启用。其基本元素包括梅花、火箭、打开的书、正圆形外围轮廓、深蓝色主色调。

梅花的是科大师生勤奋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和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精神品格的象征;火箭,飞起的火箭鼓励科大人勇于担当国家使命、攀登科学高峰;托起火箭的四根线条,代表了中国科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科技英才;打开的书,象征科大人勤奋学习,汲取知识,其形状又如像破土的嫩芽,又像飞翔的海燕,象征着中国科大人充满新鲜活力的年轻大学展翅翱翔;校徽以深蓝色为主色调,与中科院院徽的色调一致,表明中国科大作为中科院所属的大学和母体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最后加工后的校徽增加了外围轮廓和中英文校名全称,圆形轮廓将传统的梅花校徽包蕴其中,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元素。

校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训起源于第一任校长郭沫若创作的校歌《永恒的东风》以及其在1959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经过不同时期的深化和总结,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红专并进"强调了品行操守与业务技能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而"理实交融"着重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和相互支持。这个八字校训包含了做人、教育、学术、管理的关键要素和智慧,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美好寓意。

校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歌的歌名是《永恒的东风》,其作词者是由第一任校长郭沫若,作曲者是中国音乐协会主席吕骥。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

把红旗高举起来,

插上科学的高峰!

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

高峰要高到无穷,

红旗要红过九重。

我们是中国的好儿女,

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

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

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先锋。

又红又专,理实交融,

团结互助,活泼英勇,

永远向人民学习,

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

校区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中校区、东校区、西校区、南校区、和北区五个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255.5万平方米。

普通本科生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而南区与北区则以研究生、成教生及部分需要补修学分的弹性学制学生为主。校园内四个区域通过免费的校园巴士相互连接。此外,两个国家实验室分别位于不同区域:微尺度实验室设在东区的理化大楼内,而同步辐射实验室则位于西区。中区的主要建筑包括科大医学楼和学生宿舍。

标志建筑

第一教学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第一教学楼始建于1958年,将苏联式风格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简约的设计和强大的实用性。

老图书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老图书馆始建于1959年,座落于校园的中轴线上。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造型庄严且敦厚。虽然它同样是苏联式风格的建筑,但与第一教学楼不同,老图书馆的建筑风格融入了明代的古典主义特色。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注:更新于2024年6月,均来自

历任领导

注:更新于2024年5月,以上信息除特殊标注外,均来自

杰出校友

院士

注:更新于2024年5月,以上列举部分均来自于

教育科学领域

注:更新于2024年5月,以上列举部分均来自于

高新技术领域

注:更新于2024年5月,以上列举部分均来自于

金融投资领域

注:更新于2024年5月,以上列举部分均来自于

学校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大陆高校排名第6位,世界排名第88位。

U.S.News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大陆高校排名第4位,世界排名第110位。

全球科研机构自然指数排名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大陆高校排名第2位,世界排名第5位。

软科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大陆中国大学第7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62位。

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64位。

202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7位。

QS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全球第94位。

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QS世界排名中位列第94位。

202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QS世界排名中位列第137位。

202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33名。

学校荣誉

2014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3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相关活动

2024年科技活动周

2024年5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4科技活动周启动。活动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活动设置了28个科普点、124个科普项目、13场科普报告。活动期间,校内开放科普场馆与科研设施,以及各种趣味科普活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等场所面向公众开放。

相关事件

拟撤销“英语”等6个本科专业公示引发关注

2023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官网发布的《关于拟撤销“英语”等6个本科专业的公示》引发关注。该公示称,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函(2023) 5号)关于本科专业调整和撤销的要求,中原地区科学技术大学梳理并征求相关院系意见,依次经相关学院教学委员会及党政联席会议、校教学委员会审议通过,拟将英语(专业代码050201)、传播学(050304)、考古学(060103)、通信工程(080703)、软件工程(080902)、环境科学(082503)等6个本科专业向教育部申请撤销备案。10月12日,中科大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则公示基于客观事实,之前很多专业就处于事实停招的状态,现在进行一个程序化的操作,是学科优化设置的需要。拟撤销英语专业也是基于该专业人才培养所补做的程序,“之前学校设置授予文学学士,与中科大学校人才培养与定位不大契合。”他指出,这与早前社会上比较关注的英语四六级与学士学位脱钩是两个问题,不能相提并论。

校友杨元庆捐赠2亿元人民币

2023年12月20日,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杨元庆以个人名义,向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捐赠2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楼建设,助力母校基础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