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单位

更新时间:2023-10-19 11:04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Aerospa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AIR),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单位,于2017年7月29日组建成立,院长吴一戎

1960年7月12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正式成立。2003年11月组建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2012年2月成立遥感数字地球研究所。2017年7月29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光电研究院整合组建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截至2023年12月5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设有十室、十三部。主要开展空天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促进科技发展。2023年11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对外发布了地表太阳辐射近实时遥感监测系统。这是中国构建的国际最高精度地表太阳辐射监测系统,对于监测和预估太阳能发电量、辐射能量平衡、农业估产、人体健康、植被光合作用及固碳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截至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有职工398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00余人,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光电学院,在读研究生1800余人。

历史沿革

溯源三所/院

原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7月12日,是中国科学院第五次常务会议批准成立的第一个综合型电子与信息科学研究所。1964年,根据中央的规划,电子所进行了科研结构的调整,902名员工分别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航天部504所)两个所,同时援建了上海光机所、电子部22所、55所、156工程处(航天部771所)、701工程处(洛阳测控所)五个所。1965年8月,华东电真空研究所的236人并入电子所,使电子所成为以真空电子学和气体激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研究所。

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进一步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等四个领域。经过这次拓展,该所重新成为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型的电子科学研究所。

原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1979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标志着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之路正式开启。该所在热红外、高光谱和雷达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并在农业估产、遥感找矿、环境和灾害监测等领域取得了多个中国第一。1985年,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成立,引进了两架遥感飞机,在遥感科学实验、仪器校飞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接收国外十余颗卫星数据,为国土资源、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城市建设、重大工程等领域提供了95%以上的遥感数据支持,填补了我国在卫星遥感技术领域的空白。2007年3月,中国科学院党组整合了全院遥感领域的优势资源,组建了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2012年2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再次全面整合遥感所和对地观测中心,成立了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原光电研究院

2000年9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组建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2003年11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光电研究院正式成立。同年12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将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划归光电研究院。2005年6月,中国科学院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天地一体化遥感技术系统总体部。2009年3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科学院导航总体部。两总办公室均设在光电研究院,形成了光电研究院在光电与空间领域的总体架构。

整合发展

2017年7月29日,经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整合组建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2019年4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利用K-means聚类分析算法,从传统的气溶胶粗、细双模态中共解析出十个基础模态;5月13日至6月7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牵头的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战略性先导专项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开展了生物大气载荷综合验证实验。

2020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与《科学》国际出版集团(Science)合作首本遥感英文学术期刊《国际遥感学报》。2022年9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天院)主办的2022年国际室内定位导航会议(IPIN)在北京闭幕。2023年3月10日,新疆陆铁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加强校企研三方合作,共建智能交通与物流供应链联合实验室。5月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在张掖市举行院地合作座谈会并签订全面合作协议;10月6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漠河站科研综合楼主体结构封顶;11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对外发布了地表太阳辐射近实时遥感监测系统。这是中国构建的国际最高精度地表太阳辐射监测系统,对于监测和预估太阳能发电量、辐射能量平衡、农业估产、人体健康、植被光合作用及固碳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主要开展空天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促进科技发展。空间地球系统科学、遥感与数字地球、空天观测平台、地面系统、传感技术与导航技术研究 空天信息获取、接收、处理与应用 电子学、光学器件、载荷、系统开发研制与集成 院地合作开展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研究生教育、博士后培养、学术交流与培训相关技术开发、推广 、服务与咨询。

科研条件

人员概况

截至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有职工398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00余人,杰青10人、优青8人,国家高层次人才30余人,科研攻关领军与骨干人才300余人,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空天院未来之星等青年人才200余人。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光电学院,在读研究生1800余人。

科研平台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截至2023年12月5日,拥有21个国家级/院级重点实验室、中心,依托原有几个研究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以重大产出和支撑国家实验室建设为目标,已基本形成了空天信息领域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布局的研究方向。

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有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国际项目办公室、CAS-TWAS空间减灾卓越中心(SDIM)等。

学术组织

到2023年12月5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有中国遥感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电子线路与系统分会、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遥感图像处理专委会等学术组织;建有全国遥感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激光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学报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主办《卫星导航》《国际遥感学报》等9个学报。

会议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主办中国遥感大会、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

科研园区

截至2023年12月5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设有13个科研园区。

中关村园区

中关村园区共有三个院落,分别为前院、七三七大院和6805小院。其中前院东邻中关村北二街,南邻北四环西路辅路,西邻声学研究所,北邻中关村北一条。土地面积为31720平方米,与声学研究所共用,电子所的建筑物总面积为14815平方米。七三七院落东邻中关村北二街,南邻北四环西路辅路,西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邻中关村北二条。土地面积为15253平方米,院落内建筑总面积45221平方米。6805小院东邻中关村工商所,南邻水清木华住宅小区,西邻中关村北二街,北隔化学所住宅楼邻成府路。小院土地面积2034平方米,院落内建筑总面积2382平方米。

怀柔园区

怀柔园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坐落在长城脚下,雁栖湖畔,距北京市区55公里,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公里。101、111国道、北京—承德高速公路以及京承、京通、大秦三条铁路从开发区周边经过。规划入园的项目包括机载 SAR、星载 SAR、空间行波管、大功率速调管、以及配套的机械加工中心和环模实验室等项目。园区共规划了8个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82000平方米(地上76000平方米,地下6000平方米)。

顺义园区

顺义园区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机场东路2号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顺义园区总建筑面积17535.95平方米,地上9层(13071.45平方米),地下1层(4464.5平方米)。2012年购买,2016年6月25日投入使用。顺义园区主要功能是产业育成。由电子所和中科曙光联合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16年6月25日入驻顺义园区,目前已有200余人在该园区进行科研和开发工作。中科星图已推出第五代GEOVIS数字地球产品。GEOVIS数字地球采用“数据+平台+应用+服务”一体化架构,集空天大数据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分发、共享、可视化于一体。

苏州园区

苏州研究院是以开展电子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为主的实体机构,是电子所为实现“创新2020计划”和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室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所新增科研布局的承载平台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主要面向国家安全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共性技术研发、应用系统集成和成果产业化转移。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发明专利

软件著作权

作品著作权

人才培养

学科设置

截至2023年12月5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设置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6个学科。

师资力量

博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文化传统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标识以英文Aerospace的首字母“A”为主体,体现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是以空天信息为研究主体,从事空间信息创新发展研究的科技机构。字母“A”设计为对立面立体效果,造型如同金字塔般,寓意旺盛生命力。抽象的天球仪从地心连着立体字母“A”,“AIR”字母围绕地球仪,彰显突出空间电子学核心器件、先进载荷技术与系统、遥感与数字地球科学、空天信息处理与应用、航空/ 临近空间观测平台以及导航技术等重大领域。“AIR”空天院英文名称Aerospa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的缩写,置于标识底部托起整个标识,体现空天院在该领域科技发展中的基石作用。

人员构成

科研部门

截至2023年12月5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设有十室、十三部。

管理部门

截至2023年12月5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设有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等15个管理部门。

支撑部门

截至2023年12月5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设有精密制造中心、环境模拟实验室、学会与期刊部三个支撑部门。

相关事件

2023年11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对外发布了地表太阳辐射近实时遥感监测系统。这是中国构建的国际最高精度地表太阳辐射监测系统,对于监测和预估太阳能发电量、辐射能量平衡、农业估产、人体健康、植被光合作用及固碳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气象学会公报》。

2023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院长吴一戎国际科学理事会首席执行官Salvatore Aricò(萨尔瓦托雷·阿里科)在线签署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国际办公室二期运行合作备忘录。双方协议的签署是继今年5月空天院与国际科学理事会、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签署五方合作协议启动IRDR二期以来的重要进展,标志着将正式推动《支持知悉风险的可持续发展和地球健康的全球科学研究框架》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发挥IRDR跨领域国际科学计划的作用。根据协议,双方在IRDR国际计划的综合运营、行政管理和科学支持等主要方面达成共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