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1910年蒲宁创作的中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3-09-22 19:58

《乡村》是俄罗斯作家伊凡·蒲宁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10年。

《乡村》主要描写了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农村落后的生活状况,描写了那个时代各阶层的生活面貌,体现出俄罗斯人既有野蛮愚昧、守旧不开化的一面,又有向往光明、渴望新生活的一面。

伊凡·蒲宁以其独特、细腻的笔锋在《乡村》中展现了庄园贵族文化衰败后的俄罗斯农村中可怕、贫瘠、非人的生活及乡村居民精神的空虚与无能。

作品简介

作品中的主人公是克拉索夫兄弟俩:哥哥季洪精明能干、贪婪悭吝,很快从一个小商贩变成了拥有庄园和店铺的老爷。因为诱奸了一个使女,受到良心的谴责。为了摆脱灵魂的苦难,他花了一笔钱将使女嫁给了一个恶棍无赖。弟弟库奇玛一心想成为作家,但城市生活使他一无所获、堕落放荡。走投无路中他回到哥哥的庄园。乡村生活曾一度使他陶醉和快乐。但农民的愚昧落后和野蛮丑恶又使他痛苦迷惘,不知所措。最后只有和哥哥离开这里,重又回到沉沦的城市生活中。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期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年代,俄罗斯农村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到处充满着饥饿、痛苦、死亡,酗酒、凶杀、斗殴现象频频发生,男女老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景象在伊凡·蒲宁的小说《乡村》中都有描述。

角色介绍

季洪

季洪很能干,“他能够从百忙之中抽出身来,又做贸易,又进货,基木上每天都要到日庄看看,像只老鹰似的注视养每一寸土地”,但他对女性比较冷漠,表现出自私、卑鄙,对庄园的外号油饼的老头也冷酷无情。在油饼受了风寒又劳苦不堪之际,也没有体现出任何同情心,不顺心就一巴掌打过去,打得油饼晕头转向,显示出老地主的丑恶嘴脸。虽然这样,他的命很不好,知道自己不能做父亲以后,就显得毫无生气,人一下子就老了,村庄也难以维持下去,死亡的阴影时刻跟着他。

库奇玛

季洪的弟弟库奇玛喜欢读书,总是说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但他又不明白什么是无政府主义,一心只向往读书,但在当时的社会中他是不能如愿的。为了生活他想做事,他托人、找人、请求,但结果只是失落,失望之际他放纵于闲荡,成为人们眼中的笑柄。除了自己身上的一口小箱子和一把雨伞,他一无所有,上了年纪还孤身一人住在客栈里,经常挨饿,境沉极其凄惨。

谢雷依

谢雷依有一屋子的孩子需要养活,他身体瘦弱,穿一件又脏又破的皮袄,头顶上的暖帽更是没法形容。秋天他盖了一间房子让全家人栖居,但由于没有好好预算,花光了所有的钱,冬天来临后,他没有钱买燃料,也没有钱吃饭,只能把屋顶拆了当柴烧,冬天一家人只能住在没有屋顶的屋子里,境沉非常悲惨。虽然生活过成这样,整个冬天他还一直闲坐在家里,在饥饿中期待着美好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现实,伊凡·蒲宁用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农民的愚昧、落后、懒惰的现状。

哑巴厨娘

哑巴厨娘因为不能完整的说话,使他与季洪同居了很长时间并有了孩子。但命运多,一次睡梦中她压死了孩子,自己也被抛弃。

老侍女

己过中年的老侍女后来嫁给了季洪,她怀了好几个孩子,但都是女孩,全都夭折了,这对她是很大的打击,使她走起路来像鸭子,鼻孔黄肿,头发稀疏暗黄。最后一次怀孕对她来说更为难过,季洪对她动辄打骂,她只能背地祈祷,祈祷孩子能顺利降生,如丈夫所愿。几乎每夜她都悄悄下床,费力地跪在地上,悲哀地望着神像,然后在苦恼的爬起来。在厨娘孩子睡过的摇篮边,她总是坐在地上,一面摇养摇篮,一面可怜的唱着一支古老的摇篮曲,心里还装养祈祷。在她生最后一个死婴前,她还在睡梦中呻吟、尖叫,充满着喜悦,又有着难以摆脱的恐惧。这给她带来无尽的心理折磨,致使她倒下去再也没有醒来。

新媳妇

新媳妇很漂亮,但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美丽得到丈夫的宠爱,丈夫对她经常大打出手,对此她如果反驳一句,就会遭到马鞭的抽打,使她深受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季洪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认为自己有机可乘,可以使新媳妇为自己生个孩子。季洪找了一个借口说庄园无人维持治安,罗季卜当过兵可以担此重任,趁机他把罗季卜夫妇安排在自己身边。只要有机会,季洪就故意接近新媳妇,很快新媳妇便成为他的生育工具,但他的梦想很快破裂了,新媳妇不会生育。季洪赶走了他们,后来罗季卜去世,季洪又把新媳妇转嫁给他人。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乡村》真实地展现了俄罗斯农村贫困衰败的景象,揭示了在丑恶畸形的文化状态中真、善、美、和谐的毁灭,不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农村现实的写照,更是整个俄罗斯千百午历史的写照。在小说中伊凡·蒲宁借用流浪汉巴拉什金的口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俄罗斯整个是乡村,你要牢牢记住这一点!”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国家能造就一个民族,一种环境会能培养一种性格,受宗教意识影响深刻的俄罗斯民族,形成了他们懒惰、冷漠、麻术的性格,温顺和忍耐成为他们一切悲剧的源泉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没有毅然决然的反抗,一切都那么顺从,无疑对悲剧的展开起到了最好的铺垫作用,而《乡村》无疑是一个推动力,它促使风雨飘摇的俄罗斯社会深省,伊凡·蒲宁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历史地、全面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来化解整个社会的“悲”。

艺术特色

叙事结构

《乡村》的故事发生在1905年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前后,由克拉索夫兄弟俩合而分开,分了又合的人生经历组成。作品中有两个中心人物,通过他们的相互关系,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按照启、承、转、合的程式进行描写。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恪守俄罗斯中篇小说的传统的。但这只是《乡村》故事最表层的,框架除此之外,或者更确切地就是在这个框架之内,它的构成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基本环节,都和传统的封闭式结构完全不同。

《乡村》完全弱化了传统观念中的情节,大胆开放,灵活自由地展开描写,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自己的艺术容量。

《乡村》从开端到结局,整个结构都是开放的。这种结构形式很有些像电影,采用灵活机动的自由剪接,即所谓的蒙太奇手法、使许许多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通过不同的线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融合成一个丰富多采的艺术有机体,它不是死死封闭在一个事件、一对矛盾的演变的狭隘框子里。传统意义上的情节主线不见了,情节因为被分散而弱化,间时又被两个主要人物的不同经历贯穿在一起,所以虽分散而不零乱。《乡村》的总体式结构仍是严密统一的。结果是小说的篇幅虽不很大,时间的跨度和空间、地域的范围却非常广阔,蕴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时间上,它将过去和现在及人们对未来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包括从19世纪60年代的农奴制度废除前夕直到1905年革命失败后的反动岁月;空间上,它深入到社会现实中人们生活的婚姻、家庭、伦理、财产、政治上的生死搏斗及精神世界、思维特征等几乎全部领域;地域上,它涉及当时的整个俄罗斯的城市和乡村。通过这种极为广阔的艺术描写,较成功地展现出当时整个俄国的社会风貌及其命运。

人物形象

伊凡·蒲宁用细致的笔法描写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们遵守传统,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为了家庭可以不顾一切。她们心甘情愿地服侍丈夫,不注重享受物质生活,只是无私的奉献。但当时的社会回报给她们的只有摧残和凌辱,她们只能是生育工具和男性奴役的对象。

同这些悲惨女性的人生一样,《乡村》中的男性人物也大多是悲剧形象。他们虽然很能干,但因冷酷、自私、猥琐等缺点,生活依旧过得很悲惨。

作品评价

俄罗斯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伊凡·蒲宁的《乡村》将成为推动力,它将促使风雨飘摇中的俄国社会深省,应考虑的已不仅是农民,甚至不仅是一般的人民,而是俄国能否存在下去的问题。”

俄国马克思主义评论家沃罗夫斯基:“重要的‘人类文献’”,一部“出众的”、“绝顶真实的”和“不折不扣的才华横溢的”小说。

作者简介

伊凡·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等。1933年,凭借作品《米佳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