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寺 :广西灌阳县云台寺

更新时间:2024-09-20 20:22

云台寺,广西灌阳黄关镇云台寺是岭南三大名刹之一,与湘山寺、桂平西山寺齐名。云台寺始建于盛唐晚期,距今约一千三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云台寺历经沧桑。

云台寺简介

灌阳县宗教局提供的史料记载,

云台寺是一座庞大的寺院。该寺院占地面积约三万平米,建筑面积约六千平米。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寿佛殿、藏经殿、诵经堂、禅堂、念佛堂、罗汉殿等四十八座。供奉着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无量寿佛爷等一百多个佛陀菩萨。

寺院还有鼓楼、钟楼、仓、客堂、僧居、客房、月照、放生潭、园圃、各向山门及佛陀塔陵等。整个建筑群布局合理,井然有序。殿宇青砖碧瓦,楼阁翘首,对称均匀,完整统一,无所不备。殿宇楼亭雕龙画凤,精工毕致,佛像菩萨工艺考究,每尊形象各异,栩栩如生。园圃厢廊,绿茵宽敞,平铺舒展。级阶通道、寺院里里外外均用石板铺就。潭、湖碧波荡漾,园圃姹紫嫣红。寺院内外古木参天,竹岚匿影。寺院山门石牌楼建筑巍峨壮观,门楼正中的石匾上“云台寺”三个石刻大字远远眺入眼帘,令人瞩目起敬。牌楼两侧是一幅石刻对联映衬,右侧“一笑折花悟襟豁达翠竹舞”,左侧“十年面壁禅心尽在白云中”。

寺庙历史

云台寺始建分两个阶段,一为草创,二为正址规模建筑群建造。

据悉,唐朝武则天初年,(约公元687年),由长安的洞源高僧在此以夯土为庵,古名老庵堂(其遗址尚存)。约四十年后,即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一位法名洞源澈法师虔掷重金,在洞源法师预留的位置(即今遗址)大兴土木,建成上述如此规模的寺院。相传洞源澈为“吴越人之宦”,由翰林出守西南,以脏致败,结庵于斯。在灌阳县旧县志中有此记载。云台寺自唐开元末年建成后,香火十分兴旺,且非常富有,历经唐宋元明清,香火不断,至清乾隆乙己岁(公元1785年)还有寺院田一千五百亩,年租谷二十万斤以上,堪称灌阳县巨富。现存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永存常驻田亩碑记”,记载着有田数百亩便是见证。

云台寺历经千年沧桑,兵灾横祸毁而修缮、修建四次,宋初、明永乐年间、清康熙中期及清同治戊辰岁。第四次为知县王舟(灌阳江口人)发起,此时的云台寺已贫穷衰败,只能茸修毁的佛像和兵灾崩摧的主要栋宇,清光绪中期(公元1890年左右)也略作修缮,这仅是第四次修缮的补充。所修者虽然焕然一新,却“未能顿复旧观”,尚现金碧辉煌,维持整体规制和刹像。

修缮前后一百多年里,云台寺乃是灌阳县教育重地之一,光绪末年,兴办现代学堂,在云台寺举办过一次规模甚大的会考,考生四、五百人。直到民国初年,云台寺还设初等小学。

1923年,县里要求黄牛市区(即现 在的黄关镇)兴办高级小学,区公所折除云台寺部分寺宇,用其木材、砖瓦建成。1935年,再次折去云台寺尚存寺宇,用于建造、扩充原高级小学为黄牛市区国民基础教育中心校,后称黄关中心校。后经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破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期的一次强风暴雨,仅存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大殿严重倾斜歪危。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掀起的“打菩萨运动”,危殿、佛像菩萨粉碎,屋宇彻底倒塌,残存容颜化为残坦瓦砾。辉煌千年,名冠岭南的云台寺从此迹匿,成为民间记忆。

灌阳县宗教局介绍,建国前后,还时有归来和尚及俗家弟子在搭成的两偏屋里诵经续香,每年“二月八”庙会也未间断。

云台寺兴盛千年,传监住持约六十世,僧侣多时360余人,亦多有修成佛陀者。据传,寺后礼葬佛陀的佛塔一、二十座,建国初期尚存四座,可惜日后被盗被毁。1992年,参与灌阳县志编写的郑少平作古建筑调查时,曾在云台寺原址见到二十余个柱础石,都有精工镌刻的龙凤禽兽、花鸟鱼虫,透视出云台寺厚重的文化底蕴。

2006年4月17日,桂林市宗教局下文,决定在原址设立佛教活动场所“云台寺”,释宝庆法师投入110万元,于2008年建起了第一座大殿,重开像教。

参考资料

灌阳县农具节:千年庙会的新变迁.广西桂林灌阳县人民政府.2023-11-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