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 :五代十国南方割据政权

更新时间:2023-10-04 20:36

吴越(公元923年—公元978年),又称义忠国, 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钱镠建立,定都杭州市。吴越国历三代五王,持续时间从公元923年到公元978年,立国55年。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封钱为吴越王,兼任淮南节度使。龙德三年(公元923年),钱镠被册封为吴越国王,正式建立吴越国。钱镠在位期间,修铸捍海石塘,又置“撩水军”四部,主管水利事业,专管治河筑堤,发展了太湖一带的圩田,使境内农业生产获得发展。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钱镠去世后,第五子钱元即位,他先后被后唐册封为吴王、吴越王。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四月,钱元瓘恢复建国,并在境内实行大赦,册立他的儿子钱弘僔为世子。天福六年(公元941年)钱元瓘去世,其子钱弘佐即位,他在位期间,对内礼贤下士,对外救援闽国,保障了南部边境安宁。钱弘去世后,先后由弟弟钱弘倧、钱弘俶即位。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北宋南唐后,钱弘俶入朝表贺,高僧永明延寿劝钱弘俶“纳土归宋”,天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五月,钱弘俶前往开封,纳土归宋,吴越国亡。

吴越国强盛时辖地为一军十三州,约为现今浙江省全境、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市)、上海市福建省东北部(福州市)一带;吴越致力于发展生产,人口稳定增长,到天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纳图归宋时,达550684户。吴越在官制、法律、基本沿用唐朝的制度,因为奉中原为正朔,军制方面未设禁军。外交上,吴越国君遵循钱镠“凡中原地区之君虽易姓宜善事之”的立国方针,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东汉后周北宋中原王朝为正朔;与吴、南唐、闽等国以和为主,因海上交通的便利,与契丹、日本高丽等国都有往来。吴越经济、文化、科技繁荣,经济上,保境安民的国策促进了国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海外贸易也发达,与日本、高丽、大食等国均有贸易往来;文化上,文学、艺术、宗教等均有发展,尤其佛教发展迅速,佛学以禅宗思想法华宗和律宗为主,大量印刷佛教经典、兴建佛寺、佛塔;科技上,天文、建筑发展在当时中原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吴越王钱元瓘墓顶的星图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星图;喻皓所著的《木经》是对当时建筑技术的理论总结,丰富了中国建筑学的内容。

国号

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李晔钱镠为越王。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钱镠上表朝廷求封吴越王,朝廷未批准,后朱温替他说话,朝廷封钱镠为吴王。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全忠篡唐称帝,建立后梁,并封钱镠为吴越王,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后梁帝朱镇册封钱镠为吴越国王,二月二十二日,钱镠正式建立吴越国。

历史

控制两浙

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石镜都镇将董昌招募乡勇平叛,钱镠应募投军,被董昌任命为偏将,随军平定王郢之乱,之后钱镠多次征战立下战功,在广平元年(公元880年)升任为都知兵马使、太子宾客。中和二年(公元882年),越州观察使刘汉宏与董昌矛盾激化,刘汉宏派其弟刘汉宥与都虞侯辛约率军两千万人,企图兼并浙西(钱塘江以西),董昌派钱镠趁夜渡钱塘江突袭,钱镠大破刘汉宥等人的军队,刘汉宥、辛约逃走。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李儇命刘汉宏与董昌二人和好,二人不奉诏继续交战。光启二年(公元886年),董昌命钱镠进攻越州,并表示自己如果能拿下越州就将杭州市授于钱镠。钱镠率军攻破越州,刘汉宏败走台州(今浙江临海),后在会稽被斩首。随后董昌占据浙东地区,遂自称“知浙东军府事”,移镇越州,将杭州让于钱镠。

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钱镠升任为镇海军节度使,润州(江苏省镇江市刺史干宁二年(公元895年),董昌在越州自立为帝,建立大越罗平国,改元顺天,并任命钱镠为两浙都指挥使。钱镠率军赴越州劝告董昌,董昌表示愿意接受朝廷的处分,朝廷赦免了董昌,但钱镠上疏指控董昌越本分,不能赦免,请求亲率军队前去讨伐。同年五月,李晔削除董昌的官爵,又加封钱镠为浙江东道招讨使、彭城郡王,派其讨伐董昌。乾宁三年(公元896年),钱镠进攻越州,董昌兵败自杀,同年十月,唐昭宗任命钱镠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又加任检校太尉中书令,赐铁券,恕其九死。干宁四年(公元897年),钱镠前往越州,正式接受镇东军节度使的任命,而后返回杭州市,把越州作为“东府”。回到杭州后钱镠派大将顾全武夺取苏州市松江区吴江区)、无锡、常熟市、华亭(上海市松江区)等地,次年,钱镠上书请求朝廷把镇海军镇江市迁往杭州,朝廷批准。从此,钱镠基本控制了两浙,形成割据势力。

建立吴越

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钱镠上表朝廷求封吴越王,朝廷未批准。朱温替他说话,朝廷才封钱镠为吴王。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全忠篡唐称帝,建立后梁,并封钱镠为吴越王,兼任淮南节度使。钱镠不听属下官员“拒梁命”的建议,接受了梁朝册封。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钱镠改元天宝,在两浙境内执行自己的纪元,并自称“吴越国王”。后梁龙德元年(公元921年),钱镠获得“诏书不名”得殊礼,君臣都劝钱镠据吴越称帝,钱镠拒绝。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后梁帝朱镇派兵部侍郎崔协(或作)、刑部员外郎夏昭侯到杭州市,册封钱镠为吴越国王,二月二十二日,钱镠正式建立吴越国。他改府署为朝廷,设置丞相、侍郎等百官,一切礼制皆按照皇帝的规格。

中原属国

龙德三年(公元923年),李克用李存勖后梁,建立后唐,改元同光钱镠派遣使者进贡,并求取玉册,大臣郭崇韬等都反对,认为只有皇帝才可以用玉册。李存最终还是赐予钱镠玉册、金印;而新罗区渤海国等海外诸国皆接受钱镠册封,尊其为君长。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李存勖在兵变中遇害,李嗣源即位。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钱镠上书后唐皇帝李嗣源建议把镇海、镇东两个军事重镇传授给第五子钱元瓘,八月,李嗣源诏命钱传瓘为镇海、镇东节度使。次年李嗣源派供奉官乌昭遇、韩玫出使吴越,回来后,韩玫奏报说乌昭遇见到钱镠后,自己称臣,三跪九叩地称钱镠为“殿下”,并且把朝廷的事暗中告诉钱镠。李嗣源诏令乌昭遇自杀后,在九月二十七日下诏给钱镠,诏令他以太师的名义退休,其他官职一律剥夺;吴越派的进奏官、使节、进贡官,就在所在地,由当地政府逮捕囚禁。钱镠命钱传瓘上疏辩解,李嗣源不理睬。

长兴元年(公元930年),钱镠上奏章责备自己的过失,其子钱元瓘及吴越将领多次上疏为钱镠鸣冤。十月十三日,李嗣源下诏命各地方政府释放吴越使节官员。次年三月二十七日,李嗣源恢复钱镠天下兵马总元帅、尚父、吴越国王等官爵。并告诉钱镠之前饬令他退休的事情是安重诲假传圣旨。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钱镠去世,终年八十一岁,后唐朝廷赐谥号武肃。

钱镠在位期间,下令修筑捍海石塘,使杭州市不再受潮水危害;又置“撩水军”四部,主管水利事业,专管治河筑堤,发展了太湖一带的圩田,使境内农业生产获得发展。

保境安民

钱镠治国有略,留下遗命告诫子孙要以民为本、尊奉中原。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钱元瓘即位,改名元瓘。钱元瓘即位后,遵从先王遗命继续推行尊奉中原的政策,采用中原大国的年号,先后臣服于后唐、后晋。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七月十三日,后唐赐封钱元瓘为吴王;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四月,钱元瓘恢复建国,地位和待遇如同后唐同光年间一样。钱传瓘在位期间,任命处州刺史浙江省丽水市)刺史曹仲达为知政事,帮忙处理朝政;设置择能院,选两浙文人名士为官。在任用贤人的同时,他还注重农业生产,即位后下诏劝课农桑,鼓励百姓垦荒耕田,使得吴越国继续保持安定繁华的局面。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六月,杭州市突然起了大火,火势蔓延到王宫,钱元瓘因此受惊病倒,八月病死,谥号“文穆王”。

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钱元瓘去世后,钱弘佐继承王位,后晋仍封钱弘佐为吴越国王。钱弘佐即位后,任命丞相曹仲达摄掌政务,继续推行祖父钱镠制定的“保境安民”之策,对外继续“善事中原”。他在位期间任用贤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南唐进攻福州市,屯驻福州的威武节度使李仁达向吴越求援,吴越众臣认为福州路远来不及相救,而且一旦出兵就会得罪强邻,反对去救援。钱弘佐却认为“唇亡齿寒,不可不救”,于是不顾众臣的反对,下令发兵三万相救,最终取得了胜利,保障了南部边境的安宁。事后,李仁达为报吴越出兵相救之恩,便将福州送给了吴越。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六月初二,钱弘佐去世,谥号忠献王,庙号成宗。因其子尚年幼,故由其弟钱倧继位。

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钱弘佐遗命委任弟弟钱弘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兼任侍中。同年六月十三日,钱倧正式继承吴越王之位。七月,李仁达杭州市觐见钱弘倧,钱弘倧加任李仁达为侍中,又命他改名为李儒。李仁达后悔进京(杭州),便请求内牙统军使胡思进代他求情请钱弘倧批准他返回福州市,钱弘倧同意。同年八月,后汉任命钱弘倧为东南兵马都元帅,镇海、镇东节度使兼任中书令、吴越王。十一月,钱弘倧在碧波亭大举检阅水军,赏赐比过去多一倍,胡进思劝谏应减少赏赐惹怒钱弘倧。次月,李仁达叛变,钱倧派东南面安抚使鲍修让等人攻打李仁达,将其擒获后诛杀。随后,钱弘倧和内衙指挥使何承训计划驱逐或诛杀胡进思,并和内都监使水丘昭券商议。水丘昭券认为胡进思党羽很多,难以克制,不如宽容他,钱倧犹豫不决。还未行动,何承训怕事情泄露,把密谋之事告诉了胡进思。十二月十三日夜晚,钱弘倧招待文武百官,胡思进率领亲兵一百人,闯入天策堂,将钱弘倧关闭在义和院,然后假传钱弘倧的的命令,说钱弘倧突然中风,不能继续主政,特将皇位传给其弟钱俶

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钱弘俶继承吴越王之位。钱弘俶即位后即下令百姓历年所欠的赋税一律免除,又将境内荒废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还命令数千兵卒解甲归田,垦荒耕种,促进了吴越经济的发展。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吴越国境内大旱,百姓卖儿卖女,钱弘俶下令由官府出钱赎回,并开仓赈济,缓解灾情。与此同时,他崇尚佛教,即位后便奉德韶禅师为国师,并跟随永明寺道潜禅师受菩萨戒,号称慈化定慧禅师。他还派遣使者赴海外,收集流散的佛教典籍。

纳土归宋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赵匡胤进兵江南,征讨南唐。南唐国主李煜请求吴越出兵联唐抗宋,钱俶拒绝了李煜的请求,反而派兵攻下南唐的常州,协助北宋灭唐。南唐亡国后,赵匡胤下旨令钱弘俶进京觐见。次年二月,钱弘俶到达汴梁,赵匡在崇德殿接见钱弘俶,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并破例封钱弘俶的妻子孙氏为吴越国的王妃,三个月后,钱弘俶回到杭州。当时高僧永明延寿身患重病,钱弘俶前往探病时,对宋灭南唐危及吴越走向,征询延寿的意见,延寿劝谕钱弘俶“纳土归宋,舍别归总”。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钱弘俶奉赵光义之命入朝觐见,上表乞降,将吴越所属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卒,悉数献给宋朝,吴越就此灭亡。

吴越灭亡后,宋太宗在扬州市虚设一渤海国,封钱俶为渤海国王,实际上仍将他留在开封市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八月二十四日,钱弘俶去世,后追封“秦国王”,谥号“忠懿王”。

疆域

领土变迁

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占据浙东地区的越州观察使董昌自立为帝,唐政府派钱镠为浙东道招讨使,讨伐董昌,董昌兵败自杀后钱镠兼有浙东、浙西两道之地。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李晔封钱镠为越王;元祐元年(公元904年),唐昭宗又封钱镠为吴王,此时钱镠占地11州。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6年),吴越得福州市,此时吴越疆域最大的时期,约占有今浙江省全省,江苏省西南部、福建省东北部,至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献地入朝,吴越疆域未有变动。

行政区划

公元947年钱弘佐得福州后吴越的辖地为一军十三州,其中一军是安国衣锦军(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十三州为秀州(今浙江嘉兴)、杭州、睦州(今浙江建德)、婺州(今浙江金华)、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衢州、处州(今浙江丽水)、台州、湖州、苏州、温州、福州。一军十三州辖区分别是:

国都

李晔干宁三年(公元896年)十月,钱镠被授镇海、威胜(即镇东)两军节度使,实际上已控制了越州。次年,钱谬定杭州市为西府,绍兴市为东府。其中杭州为京都,越州为行都,亦称东都,归镇东军节度使所辖,为越州大都督府、镇东节度副使、安抚使、观察使治所。

人口

吴越国的人口数量隶书记载的只有吴越国最后一个年份的数据,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钱“纳土”归宋时的户籍数,但户籍数史书记载各有不同。如《宋史》《续资治通鉴》中记载吴越有一军十三州,八十六县,户五十五万六百八十;《吴越备史·补遗》记载的是五十五万七百户;《隆平集》记载的是三十三万四千九百三十二户;《宋要会》记载的是三十二万零九百三十三户。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较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稍后几年(太平兴国五年至端拱二年,即公元980年—公元989年),吴越国境内有五十万五千五百一十七户,比《宋史》等史籍记载的少4.5万户,比《隆平集》《宋要会》记载的多近20万户,学者李志庭在《浙江通史》中认为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增加将近20万户之数显然是困难的,而适量的减少应该是正常的,他认为《宋史》和《续资治通鉴》记载的数目比较正确。同时,他认为由于吴越国“常重敛其民”,逃避户籍的肯定不少;吴越国又大兴寺院,寺院僧徒动辄千人,致使许多人口脱离了户籍;此外,与唐朝一样,一些官、私奴婢和官户、私属部曲及士兵等,也都不入州县户籍,故推断吴越国的实际户口不止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

内政

官僚制度

中央:吴越官制大抵仿效唐制,吴越国虽然臣服于中原,但是在国内仍然是独立的王朝。其省、台、寺、监等官署基本具备,设官也有平章事、尚书、侍郎、枢密使、翰林学士及郎官御史等。吴越在同平章事之外有参相府事,大概都是相当于宰相的职称;在门下省设有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给事中,在中书省设有右补阙等。

地方:吴越国时期越州的行政体制基本沿袭唐朝,以州、县、乡三级地方行政为基本形式。州、县是最基本的地方行政单位。州置,县设县令。但吴越国时期,特别是统治时,由于战争频繁,军事建置在各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地方行政建置中,节镇及镇、戍、军等与州、县平行的军事机构同时存在,而且权力很大,甚至起到替代州、县行政的作用。如越州刺史就是由东府安抚使来替代的,是越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同时,由于潘镇体制的存在,大都督府、镇东节度副使、观察使等军职系统机构与州(府)行政并行,成为吴越国前期地方行政的主要特点。县一级行政,除县令外,尚有镇、戍、军等军事并行系统。行政与军事两条线并存,是唐朝向唐末行政体制转变的主要方面。

经济制度

吴越沿袭唐朝的经济政策主要采取均税,减免两税等办法,鼓励无地、少地的农民开垦荒地,缓和土地兼并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同时,还通过官田出租方式使无地农民能够维持生活。吴越的垦田业绩显著,钱俶时,“募民能垦田昔,勿取其税, 由是境内无弃田。”范垌、林禹也指出,吴越“荒田任开不起税额”,故无旷土。

吴越的土地政策,除了上述劝农垦田这一项外,还有屯田与营田官庄政策。吴越营田设置田使主管,吴越营田以浙西为主,营田使一职由吴越王兼任,如钱镠在唐干宁元年(公元894年)“进充本道营田招讨盐铁制置发运等使。”钱元瓘继吴越王位后,也兼任营田使。吴越营田实际主持人是营田副使,如沈夏、马掉、杜建徽、沈崧即任浙西营田副使。

法律制度

五代十国的法律,大体上行用唐后期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敕是最主要的法律形式,“凡断罪合取最后敕为定。”吴越也有立法,《续唐书》中记载“镠开东府南湖,立法甚备,宠姬郑氏父犯法当死,左右为之请,镠曰:‘岂可以一妇人乱我法’”。吴越“立法甚备”,但因史料缺乏,无法考证所立法的具体内容和细节。

十国刑罚沿用唐朝的法定刑罚五刑制度,即“笞、杖、徒、流、死”五刑。吴越国施行“五刑”,如笞刑:“吴越武肃王破董昌,辟章鲁封为表奏孔目官,鲁封拒不受,武肃王笞之。”杖刑:“钱俶妻族恃亲犯法,命杖背于府门,另外有人“纠民遗丁以增赋,弘俶命杖于国门。”斩刑:吴越汉宏被斩于会稽市。

军事

吴越以步军和骑军为常设兵种,而以步兵为主。同时吴越还建有一定规模的水军,水军的统兵官一般都冠以水军或冠以象征水军名号的都指挥使、指挥使、都虞候等。水军负责沿江或沿海地区的戍防,战时配合马军、步军执行某一战役的攻守任务。

吴越由于奉中原王朝正朔,没有建立禁军制度,兵制设有八都、武勇、上直、中直、右直、镇武、镇国、向明、亲从、亲卫、上右厅、饮飞、匡武。

吴越的军队是在杭州八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八都《资治通鉴》上记载是因为黄巢干符五年(公元)八月攻杭州,九月克越州,一些“两浙豪杰”组织起来对抗义军,义军南下后,他们在同年年末组建了八都。钱镠取代董昌的地位后,在八都的基础上发展到了十三都。其中八都分别是:临安县的石镜都,余杭县的清平都、嘉兴都,於潜县的於潜都,盐官县的盐官都、海昌都,新城县的新城都、武安都、东安都,唐山县的唐山都,富春县的富春都、静江都,钱塘县为钱塘都,浙江都。八都之外还有紫溪、保城、龙通、三泉、三镇,合起来共为十三都。

这支队伍氏以孙儒的降卒为基础组建起来的,《资治通鉴》上记载李晔天复二年七月孙儒死,其士卒投奔钱镠,钱镠把他们编为中军,号武勇都。中军即牙军,是藩镇军队的中坚力量,战斗力强。吴越的武勇都自组建以来屡立战功,许多重大战役都有参加。武勇分为左、右两军,每军各有都指挥使一人为统帅,如徐曾任武勇右都指挥使,许在思任武勇左指挥使。

这两支军队是吴越的亲军。唐朝的藩镇皆置有牙军,作为节度使的亲信部队,牙军待遇优厚,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负有保卫节帅、野战征行的双重任务。但是牙军容易发生兵变,所以到唐末时,节度使们便纷纷在牙军之外,另外组建亲军,作为保卫节帅的亲信部队。武勇都所在的中军,就是吴越之牙军,亲从、亲卫便是其亲军。

吴越的军队还有上直、中直、右直;镇武、镇国、向明;上右厅、饮飞、匡武等。其中上直、中直的记载多见于吴越前期,学者杜文玉在《五代十国制度研究》中推测,这三支军队是吴越后来新组建的或是改建的部队。镇武、镇国两支军队是在钱镠之后改编或组建的,向明在《吴越备史》中作为“向盟”,杜文玉认为这支军队本为钱镠的人刘汉宏的旧部,钱缪将其收编后取名“向明”是比较合乎情理的。上右厅、饮飞、匡武不是吴越军队的主力,很少参与征伐。

外交

吴越与中原各国

钱镠立国确定“凡中国之君虽易姓宜善事之”的立国方针,他遗命子孙“如遇真主,宜速归附。”故吴越与中原各国是藩主贡奉的关系,吴越国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中原王朝正朔钱镠和他的继承者自始至终没有停止对中原王朝的贡奉,同时也一直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如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后,封钱镠为吴越王,兼任淮南节度使;后唐李嗣源诏命钱元瓘为镇海、镇东节度使;东汉任命钱倧为东南兵马都元帅,镇海、镇东节度使兼任中书令、吴越王等。

吴越与闽国

吴越与闽国有共同的强敌吴,因此吴越在战略上是闽国抗吴最好盟友。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吴国与闽国两国结为亲家,钱镠的第五子钱传响迎娶王审知王审知的第二个女儿。贞明四年(公元918年),两国共同出兵江西省境内,支援谭全播抗击吴军。

吴越与杨吴

吴越与吴两国相邻,为了争夺苏州市、常州,两个国家常有战争。如后梁开平二年—开平三年(公元908-公元909年),吴任用陈璋为水陆行营都招讨使率军击败吴越兵,攻占常州东洲镇;干化三年(公元913年),吴越兵攻常州,吴镇海军节度使、内外马步军都军使徐温及其裨将陈率军夹击,大破吴越兵于无锡。直至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吴越与吴国长江边决战并取得了胜利,吴国遣使求和战争才停止,修好之后,“境内休兵乐业二十年。”

吴越与南唐

南唐烈祖李在位时,吴越与南唐为友好的邻邦。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吴越国火灾,南唐国君李昪慰问并支援吴越相应的物质。李璟李璟即位后,吴越与南唐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常有战事发生,北宋攻南唐时,钱俶拒绝了李煜,未派兵援助南唐,反而派兵攻下南唐的常州市,协助北宋灭南唐。

吴越与契丹

吴越国是南方最早与契丹朝廷接触的地方势力,吴越与契丹多次互派使者往来。如后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钱镠派遣滕彦休“出使契丹,大得契丹心”;贞明三年,再次派遣滕彦休出使契丹,并馈赠犀牛角、珊瑚等物,契丹主赐滕彦休名“述吕”,并授予他官职,此后腾彦休四次出使契丹;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契丹派使臣遥折到吴越通和修好。吴越国在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契丹、后晋开始交恶的时候最后一次向契丹遗使朝贡,此后双方的官方交往便终止了。

吴越与日本

吴越国对“海中夷落亦皆遣使”,也应包括日本在内,但双方并未开展国家之间的往来。尽管如此,吴越仍通过赴日本贸易的商人,与日本之间保持着信物交往。吴越与日本之间虽无正式国交,但书信往来不断,有的传信商人还以使者身份呈文,双方之间保持着半官方的交往。

吴越与百济、高丽、新罗

吴越国与百济高丽交往时,居于共主的地位,直接对百济、高丽国王发布诏令,称新罗王建、百济甄萱为“卿”。为了便于吴越僧人与朝鲜僧人的交往,钱镠建造了高丽寺。据考证,原址在今杭州花家山宾馆西北一带,为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吴越国王钱缪所建,初名慧因禅院。它成为当时中韩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寺院,华严宗中兴的根本道场。

经济

农业

兴修水利

吴越水利在十国中是最著名的。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明州等地水利条件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如后梁开平四年 (公元910年) 八月,钱镠下令修筑捍海石塘。形成坚固的堤坝,保护了江边农田不再受海潮侵蚀,并由于石塘具有蓄水作用,使江边农田得到灌溉,促进了杭州郊区农业的发展,“由是钱唐富庶盛于东南。”钱氏据有两浙后,还曾修筑武义县的长安堰,受益农田达万余顷。余杭县的上湖、下湖、北湖也是重要水源,经过整理,对农业生产效益很大。嘉兴境内有拓湖、搬山湖、当湖、陈湖等四湖,支港相贯堰塘堤坝众多,可以御海潮也可以蓄水和泄水,对于农业发展颇为有利。太湖苏州市吴中区嘉兴市、长洲等地水利晚唐受到破坏,钱镠在这个地区建置“撩水军”四部,共七八千人,专责浚湖、筑堤、疏河浦,使农田旱能灌,涝能排。

为充分利用土地,吴越统治者鼓励垦荒,曾规定:“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因而“境内无弃田”,在这样的政策下,吴越国百姓修造了很多圩田。为修建圩田,吴越国的统治者特分拨一部分军队去屯驻,叫做营田军,从事修造圩岸,确保丰收。如苏州就有营田军七、八千人,专门组织农民进行圩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在圩岸上遍植树木,以巩固圩岸。圩田的修建,使水旱灾明显地减少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鼓励种植

吴越国君主从钱镠开始就注重引导农民种粮,粮食作物做到一年两熟;同时也十分重视鼓励农民种桑养蚕。钱镠设法劝导百姓种桑养蚕,“善诱黎氓,服勤耕。““再熟稻梁,八蚕桑。”两浙山地、湖泊多,百姓就利用缓坡丘陵地与整治江湖后获得的大批滩地种植桑树。吴越国当时“桑麻遍野”,蚕桑生产的发展,为吴越丝织业提供了充分的原料供应,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

手工业

纺织业

吴越国官营织造业特别发达,设有少府监负责丝锦织造并在杭州西府设立王室丝织作坊,罗致的北方来杭避乱的技艺高超的织锦工多达三百余人,专门为王室与贡奉中原王朝的高档丝织品即所谓“精”的织造。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钱镠向后唐进贡的丝绸品就有越绫、吴绫、越绢、龙风衣、丝鞋履子、盘龙风锦、彩缎等许多种,这些丝织品工艺的精细、花色品种的繁多均超前代。到北宋干德五年(公元967年)以后,南方上贡中原王朝的丝织品已占全国上贡数的75%左右,大大超过北方;而在南方上贡的丝织品中吴越上贡的约占65%左右。吴越实际上已成为全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中国的“丝绸之府”。除了官营织造业,吴越民间有许多织户,民间织户生产出来的丝织品首先得抵缴捐税,其余才能出钱售给商人。

印刷业

吴越国印刷业发达,吴越雕刻的《陀罗尼经》数量很多,印刷水平也很高。还刻印了名家诗文集,流传民间,有的还远销日本高丽等国。吴越国内的刻工、印工很多,吴越王钱俶与延寿所印佛教经像,咒语,有数字可考者,就有六十八万二千卷(或本),数量巨大,在中国印刷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

制瓷业

吴越的制瓷业发达,在上虞区慈溪市、峨县、绍兴市、鄞县、奉化区永嘉县温岭市、临海县、黄岩县、天台县仙居县湖州市东阳市武义县等地,都发现有制瓷窑址。吴越所制的秘色瓷是瓷器中的精品,专供王室使用,向北方小朝廷进贡的贡品,主要产自上林湖、上虞湖和龙泉市等地。除了官窑,吴越地区还有大量民用瓷窑场,如温州市、龙泉等地的窑场就主要生产碗、盘、壶、杯之类民用瓷器。此外,一些越窑还生产一部分外销瓷器,近些年,伊拉克巴格达附近的一些遗址就发现过五代十国时期越窑的青瓷。吴越时期越窑究竟烧制了多少瓷器已无从统计,但仅钱俶时,供奉北宋太祖、李世民两朝的金银饰陶瓷器即达14余万件。

商业

海内贸易

国内商业

吴越国“休兵乐业二十年”,对比北方的战乱,吴越国相对安定,大批北方避乱的百姓南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高了吴越国的社会生产力。同时,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境内富庶,促进了吴越商业的发展。当时吴越国内的商业活动活跃,粮食粮食布帛、鸡鸭鱼肉、都有买卖,茶楼酒肆也很多。由于商业的繁盛,杭州城不断“临街盖店“扩大市场,以“开肆三万室”,并逐渐形成“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局面。“东豚巨浸,臻闽、粤之舟槽;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杭州城成为南来北往的商品集散地。

朝贡贸易

吴越国与中原王朝朝贡关系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吴越国其时与海内各国各地区都有商业往来,而以与中原地区的商业往来为主要。吴越国通过陆路、海路两条路入贡,《资治通鉴》记载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钱镠派遣浙西安抚判官皮光业自建、汀、皮、郴、潭、岳、荆南道入贡。虽然道路迂回,但是商机也更多。司马光在论述朝贡贸易时直接写道“镠之入贡,利于市易”,通过入贡,吴越国不但得到了名分上封号,而且也获得了许多物质上的赏赐,吴越国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也增加。吴越国航海贡输日久,沿着海路贡道也就逐渐形成为一条航海贸易线,并设置“回易务”与民贸易。

与契丹贸易

吴越国和契丹的交通一般为“沿海湖河”而行。吴越国和契丹除了有官方的往来之外,两国的贸易也很多。当时,吴越国由契丹输人的主要是马、羊、皮毛等北方特产;往契丹输出的主要是绢、罗、绮等丝织品及茶、药酒、瓷器等日常用品,还有角、珊瑚、宝器、珍玩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大营子辽墓中曾出土过青瓷器均属越器,这些青瓷器是当年由吴越国输往契丹的。

海外贸易

吴越海运业发达,和很多国家有贸易往来。吴越的海外贸易东到日本,北往高丽,南迈林邑、婆利,西至大食、波斯。从吴越海上绕道向西航行,远涉印度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帝国,今中亚北非),输出青瓷、丝绸,从大食输入猛火油(石油)等稀有而实用的物资;和日本的交往商业往来也很多,从吴越运到日本的主要的是香药、锦绮织物、瓷器,经卷、名家诗文、历书等印刷品及佛画、佛像等,而日本方面输出的主要的是沙金等。与海外诸国广泛的贸易来往,大大增强了吴越的经济活力。

货币

吴越国的货币历来众说不一,学者彭信威在《中国币货史》认为:“十国中除了吴越、南平(荆南)、北汉等国以外,其余都曾铸过钱”,千家驹郭彦岗的《中国货币史纲要》转引《通政》卷九日:吴越、北汉也曾铸过钱“。(清)盛子履《泉史》录有宝正通钱图,他认为钱镠在吴越境内有过“宝正”的年号,宝正通宝钱就是钱镠时期所著,因五代史没有记载吴越铸钱事,所以其他史书也未记载,但他所得的宝正通钱不是赝作,可以证实吴越有铸钱。到目前为止,从临安出土的钱币看,至今尚未发现过吴越年号钱,而以唐“开元通宝”和“会昌开元”居多。如1970年4月板桥乡如龙村金家改山造田中发掘五代十国墓葬一处,墓主吴姓,是钱王功臣,随葬品除青瓷器、银器、铜镜等珍贵文物外还出土“开元通宝”钱230枚。

文化

文学

吴越国时期,城市经济、文化繁荣。诗歌上以罗隐最为著名。罗隐的的作品很多,保存下来的诗歌约500首,很多都是名篇佳作。他的诗歌大多讽刺现实,在民间流传广。他的七言律诗内容广泛,包括时政、友情、登临、咏物、酬赠等,如《魏城逢故人》《登夏州城楼》《筹笔驿》等名篇最为人所知。除罗隐外,在吴越诗坛上僧人贯休的诗作亦甚为人们称道,他的诗清新明快、朴素康健,一反晚唐那种典雅、绮丽、纤弱无力的诗风。

艺术

钱镠“善草隶,称神品”,且“工画墨竹”。由于统治者的雅好,各地画家“同时入吴越”,如山东的王道求、高唐的李群、婺州兰溪人贯休等。除此之外,吴越国还有画家王耕、钟隐、罗塞翁、画僧蕴能等。其中王耕擅长画牡丹,钟隐擅长画山水人物、花竹禽鸟,罗塞翁擅长画羊,蕴能擅长画杂画、佛像。这些画家丰富了吴越国的画坛,使吴越国的绘画艺术在当时中国境内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除了绘画之外,吴越国的石窟艺术也很卓越,吴越国的石窟佛像造型丰满,谦和慈蔼,衣纹流畅,雕工精湛,具有典型的南方艺术风格。

佛教

佛学发展

吴越国国君提倡佛教,故佛教在吴越国流行,吴越也因此有了“东南佛国”之称。当时佛学方面,禅宗思想、天台宗和律宗都有很大的发展。禅宗在五代十国时分化为临济、法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宗,其中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禅师便是杭州余杭人,继承他学说的德昭、道潜、永明延寿等人都得到了吴越国王的尊敬与厚待,其中德昭被钱镠尊为国师;天台宗为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李炎柴荣两次灭佛之后,天台宗的典籍散失,吴越国王钱俶采取德昭的建议,遣使臣往日本朝鲜取回天台宗教籍,自此,天台宗得以中兴;律宗也称南山律,吴越国时,南山律流行最广,以元表、赞宁为主,元表的门人景霄著《简正记》二十卷,成为南山正宗。赞宁曾被任命为吴越国的僧统,主管全国僧众和宗教事务,对宣扬南山律宗有很大贡献。

大兴佛寺

吴越国境内修建了很多佛寺,现据《咸淳临安志》初步统计,吴越国时在首都杭州市所创建和扩建的寺院有150余所。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吴越王钱俶净慈寺,并请延寿禅师在此编了有名的《宗镜录》一百卷,综合了贤首、慈恩、天台各宗的教义,论证了自己的理论,自称“宗门宝镜”,为后世研究佛学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钱弘俶又特邀延寿禅师主持重建杭州灵隐寺殿宇,据说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共一千三百余间,寺僧达三千多人,今大殿前东西两石幢,八角九层,并有吴越国钱弘俶时期的佛像浮雕遗物。

石窟造像

杭州市被确定为吴越时代的造像有南山区的烟霞洞、石屋洞和将台山(慈云岭)等处的作品。烟霞洞是一深约20余米,高4米,宽5米的天然岩洞,洞内的三世佛和四胁侍菩萨、十六罗汉像以及孔雀明王像、千官塔(浮雕佛、菩萨和数百供养人的八角七层高2.86米的小塔)属于吴越时代的制作;石屋洞位于南高峰下石屋岭南麓大仁弹寺的后院,也是一处天然岩洞,洞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的七尊像,还有很多小型阿罗汉浮雕,这些雕像多为吴越后期,后晋天福开运年间(公元936年—公元947年);将台山佛雕像的所在地,是将台山、玉皇山之问的慈云岭南坡,崖壁上雕有一个大和一个小龛,大龛高4米、宽9.7米,龛内雕为一佛六胁侍的七尊像,主佛接引佛通座高3.5米,这一组龛像继承了晚唐的雕像风格,容相丰满,仪态端严。

印刷佛经

吴越国统治者崇奉佛教,雕版印刷术大都用于印行佛经。仅钱俶时期所印的宝印经,一次就达八万四千卷;杭州雷峰塔出土的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的《陀罗尼经》卷,全长2.11米,高7.3厘米,卷首刻礼佛图,次为经文,经文首行11字,余每行均为10字,全卷271行,共2700余字。经纸分白绵纸和元书纸二种,卷端题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弘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人雷峰塔遗址,永充供养,乙亥八月日记”等字。此外,还发现了雕版印刷的塔图。据张秀民考证:“钱弘傲与延寿禅师所印佛教经像、咒语,有数字可考者,共计六十八万二千卷(或本)。”

科技

天文

公元1965年在杭州玉皇山下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元瓘墓中发现了石刻星图。石刻星图画在墓顶上,系用红砂石刻成,据伊世同《最古的石刻星图——杭州吴越墓石刻星图评介》一文中统计,全图共刻有星官32座,附座13座,星数应有218颗,但因残缺35颗,现存183颗。这幅星位图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星图。

建筑

吴越国在建筑学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杭州人喻皓著《木经》一部,是当时建筑技术的理论总结。该书详尽阐述了建筑上的几项法则,如造舍之法,“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台基)为下分”;“凡梁长几何,则配极几何,以为裱等。书中还以人体尺度的基础理论来作为比较的尺度,如文中说:“阶级有峻、平、慢三等,宫中也以御攀为法。”这种人体尺度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要比欧洲人大约早四五百年。喻皓《木经》一书的出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建筑学的内容。《木经》原作已失传,其建筑理论有赖沈括《梦溪笔谈》和李诚《营造法式》得以部分地保存下来。

帝王世系

遗址

吴越国王陵

吴越国王陵位于浙江省临安区锦城镇和玲珑镇的太庙山南坡、明堂山。这里有吴越王钱镠墓、钱元瓘墓,以及钱镠父母钱钱宽、水邱氏墓。钱宽于唐干宁二年(公元895年)四月十八日去世,葬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当时钱镠还未称吴越王,所以其墓室仅具前后室,后室顶部绘有天文图;钱镠墓有大型封土堆,长宽各约50米,高9米,地表遗存华表、石马、石羊等石刻;钱元瓘及其妃子吴汉月的陵墓为前中后三室,后室四壁雕刻四神十二生肖像,后室顶部均有线刻天文现象图,四壁有石刻浮雕和彩绘的牡丹图案。

吴越郊坛

吴越郊坛又名拜郊坛、登云台,位于浙江杭州玉皇山南侧支脉天真山上的天真院遗址中。吴越郊坛建于后梁龙德元年(公元921年),是吴越国王钱镠祭天的场所。郊坛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存坛址大致分为两层,两层平台之间由数十级台阶相连,中间的山体皆以齐整长方形石块垒筑。两层平台上散布多处历代遗迹,如灵化洞、登云洞、“朱天庙洞”甘露井、午梦床以及近十处摩崖题刻。其中有钱镠刻的题记共29字:“梁龙德元年岁次辛巴十一月壬午朔一日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镠建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