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共同体 :亚太共同体

更新时间:2023-11-09 13:24

亚太共同体(Asia-PaciticCommunity,APC)是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2008年6月4日提出的概念。

根据陆克文的设想,在2020年之前成立一个涵盖澳大利亚、美国、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国家的地区性一体化组织,以提供讨论政治、经济、安全等等全方位议题的平台。

陆克文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涵盖全区域的组织以适应亚太世纪与日俱增的挑战。

背景

国际背景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于2008年6月4日,在悉尼所举办的“亚洲学会澳亚中心”(Asia Society Australia/Asia Centre)会上发表演说。他表示,亚太共同体的组建旨在凸显亚太地区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20年底前,亚洲的经济产值将占全球GDP的45%,贸易额占全球总额的1/3,军事支出占全球总额的25%。他指出,亚太各国的双边关系脆弱,而现存的东盟(ASEAN)、亚太经合会和东亚经济高峰会(EAS)等区域组织虽已有所成果,但做得仍不够多,亚太地区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成立一个涵盖全区域的组织以适应亚太世纪与日俱增的挑战。他表示东南亚的恐怖主义将会持续带来挑战,而在更广阔的亚洲大陆,印度和中国的崛起将对未来经济、环保、能源政策及安全领域造成重大影响。此时此刻应开始思考2020年应有何种形式的区域组织,必须有个亚太共同体的愿景。

澳洲战略

“亚太共同体”的倡议,充分体现了陆克文政府对亚洲地区的重视。澳大利亚在文化、社会形态和制度上对西方国家有较强的认同感,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缘位置,澳大利亚又对亚洲国家有着较强的依存和需要。中国和日本分别是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在经济方面,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的相互依存度和互补性远远超过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欧洲国家。经济上务实的澳大利亚需要寻求地区间国家的共同合作,创立一个新的国家间的合作模式,来应对可能的经济衰退,能源价格上涨以及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全球性问题。

陆克文意识到了要使澳大利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能只是做美国的随从,不能只拘泥于“澳美同盟”。澳大利亚需要在安全、反恐等很多问题上寻求亚洲地区国家的合作与支持,更希望自己以地区强国的形象出现,主导地区发展与合作,从而更大地发挥其国际影响力。倡议成立“亚太共同体”,是陆克文在上任时承诺的“在未来三年里使澳大利亚以‘富有创造力的中等强国’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外交理念的一个具体的实施。

主要内容

成立主旨

陆克文认为成立亚太共同体的主旨在于处理政经、安全等全方位议题,还可发展出“真正而全面的共同体意识”。

组织愿景

陆克文设想,到2020年,亚太共同体将成为比已有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及东亚峰会更具广泛影响力、使地区各国间合作更加紧密的地区性一体化组织。如同欧盟那样,亚太共同体将作为亚太地区国家强有力的代表,不仅在协调本地区事务上发挥重要作用,更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提高地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涵盖范围

陆克文主张亚太共同体应涵盖澳大利亚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澳大利亚外长史密斯(StephenSmith)随后补充说“印度不是亚太经合会(APEC)的成员,美国不是东亚高峰会的一员。目前没有一个机制含括所有的主要区域国家,此倡议能把他们在同一时间召集到同一会议室讨论经济战略的事宜。

意义和作用

意义

随着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重点逐步移向亚太,该区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性问题,气候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地区安全、文化融合成为共同面对的挑战。区域内各国特别是大国间的合作将深刻地影响该地区的未来发展进程。亚太共同体如果建立,将从多边合作角度入手,针对“市场缺陷、无效规则、国际机制框架缺失”这一系列全球挑战的根源,弃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在亚太主要国家间“达成一种强调合作的解决方案”。

作用

亚太国家如果就该地区所面临的挑战做出相近的界定和认识,就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气候变化、能源与粮食安全、疫情等国际关系学中的重要课题开展多边合作,并建立广泛的对话机制,那么对于该地区的稳定将具有较强的现实作用,也有利于防范恐怖主义渗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海盗侵扰。

面临挑战

2009年11月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文汇报》刊出何亮亮的文章表示,亚太共同体成功的关键,是目前APEC的几个主要大国要有共识与决心;能否像欧盟那样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将是亚太共同体面临的重大障碍。

大国的共识与决心

首先是美国的态度。美国既是大西洋国家,又是太平洋国家,但是美国既不是欧洲国家,因而不能加入欧盟,也不是亚洲国家,不能加入日本提议的东亚共同体。美国能否与亚太地区其它大国特别是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在贸易、农业和金融方面与其它国家形成联邦;能否保持自己的头号经济强国地位,将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政策考虑出发点。如果美国被排除在东亚共同体之外,则美国在欧盟与东亚两大板块都无法立足,这是美国无法承受的。

对于中国来说,加入亚太共同体是有利的。中国可以在这样一个横跨太平洋的超级国际组织继续扩大自己的出口贸易市场与投资,可以在其中协调与各国的矛盾、解决纠纷,保护自己的利益。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在吸收共同体其它成员的产品方面,没有障碍。

日本主张建立东亚共同体,这一组织的规模与范围比亚太共同体小得多,也易于操作。如果亚太共同体建立,则所谓G2(中美两国)将起核心主导作用,正如当年欧盟建立之初的德法两国,而英国当时宁可孤立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亚太共同体,东京的想法肯定比较复杂,既不愿意置身事外,但如何与中美平起平坐,也是难题。

人员自由流动决定成败

能否像欧盟那样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将是亚太共同体面临的重大障碍,甚至可能是使这一构想胎死腹中的主要因素。

对于澳洲来说,要挤进东亚共同体以及东盟与中国或东盟与中日韩的自贸区,亦即所谓泛东亚集团,并不容易,有关各国未必会在允许澳洲加入这一问题达成共识。澳洲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未来如果亚太共同体成立,澳洲可以顺势加入,对澳洲肯定是利好的。

南亚大国印度处境尴尬。它是印度洋具有主动地位的大国,印度洋虽然与大西洋太平洋连接,印度却不是APEC成员。印度是否主动提出加入、南亚其它国家是否也可以加入,这都将面临挑战。但如果南亚国家都加入,则亚太共同体的规模就太大。

相关进展

澳方进展

为积极推动“亚太联盟”的成立,陆克文还特地任命曾协助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的老外交官伍尔科特出任特使,说服亚太地区各国领导人共同让“亚太联盟”的构想变成现实。

陆克文于2008年6月8日至12日对日本进行了访问,这是他上任以来首次访日。其间,他希望寻求日本对其“亚太地区共同体”构想的支持。他在6月12日的《朝日新闻》上发表文章称,日本是澳落实“亚太地区共同体”构想的最重要伙伴。

2009年11月14日,陆克文新加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各位首席执行官发表讲话时,提议设立一个单一的区域机构,将经济、安全和社会问题的讨论汇集在一起。在2009年12月的一次会议上,陆克文将APC软化为亚太社区(APc),使用小写的“社区”,但他的主要思想保持不变。

2010年7月5日中国新闻网援引澳大利亚媒体报道,时任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表示,陆克文钟情的一些外交政策已经失败了,她或将放弃陆克文所推崇的18国“亚太共同体”计划。这是吉拉德上台后第一次对外交政策的部分改变,在吉拉德看来,该计划难以有所进展,没有看到该计划达成目标的任何迹象。但她同时指出,建立地区间对话、进行亚太区域外交努力是好的。

中国

2008年6月5日,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凡是有利于实现亚太地区共同发展、互利共赢这一目标的倡议,中方都持开放态度。但是,中国对亚太共同体倡议的态度在2009年出现变化,从正面而趋于保守,4月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认为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的亚太共同体倡议时机尚未成熟;同年5月初,陆克文政府公布首份以《在亚太世纪保卫澳大利亚:2030的军事力量》为题的国防白皮书更使中国态度出现变量,因为该白皮书被中国认为内容有渲染中国威胁之嫌。

美国

2010年1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夏威夷演讲时表示美国对亚太地区有兴趣,且会支持在此区域的盟邦与朋友强化现存的区域合作论坛或建构新的区域机制,尤其是澳大利亚

日本

日本陆克文的亚太共同体提议态度冷淡。更何况,日本在小泉首相时曾有东亚共同的倡议,当然不甘愿让自身不喜欢的陆克文抢了风头与甜头。

印度

印度最初有点犹豫,但后来则倾向支持。这主要是考虑到该提议有助于印度在亚太的战略存在。

东盟

东盟的反应则是正负两面皆有,但负面居多,因为绝大多数东盟国家认为此提案将会不利于以东盟为核心的现存多边机制。

相关评价

陆克文的APC提案反映了澳大利亚长期以来对太平洋理念的偏好,而不是亚洲的区域主义理念。它以太平洋为中心,对亚洲的地理区域有着广阔的视野。陆克文的太平洋主义概念紧跟并扩展了APEC的核心思想。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设计,旨在发挥历史功能,让澳大利亚人放心,他们在亚洲世界并不孤单,也是一种明智的策略,可以避免处理澳大利亚是否是亚洲国家的问题。(墨尔本迪肯大学国际研究系主任 何宝刚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