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沟摩崖石刻 :金代早期平雕线刻作品

更新时间:2024-09-20 11:54

亚沟摩崖石刻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以东5公里的石人山峭壁之上,距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为金朝早期平雕线刻作品。

亚沟摩崖石刻为金代早期女真族摩崖石刻,图像共两幅,采用线刻手法。图幅高1.8米,宽5-6米。左幅为武士,头戴盔帽,身穿圆领紧衣短袖,肩着披风,足磴筒靴,右手握剑,左手置于靴上,身材魁梧,面部丰腴端庄,表情威严坚毅;右幅为女像,头戴帽,身穿直领左长袖衣,拱手而坐,形态自然。石刻的人像穿着和宝剑佩戴方式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民风,作为金代文化遗存,是金源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中国国内保持最完整的、仅有的金代摩崖石刻画像。关于石刻人像究竟为何许人,众多说法不一。

1988年,亚沟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等级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亚沟金朝摩崖石刻,即“阿城亚沟金代摩崖石刻”,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境内,属于金代文化 遗存,是金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目前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仅有的金代摩崖石刻画像,有十分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像刻凿在两块花岗石上,图像为一男一女,如夫妻并坐。石刻上面的花岗岩已经长满了青苔。男像线条清晰流畅,是一个威武雄壮的武士,通高185厘米,宽105厘米,头戴盔;头部高33厘米,脸宽22厘米,面部丰腴端庄,表情威严坚毅;膀阔腰圆,身材魁梧,穿圆领窄袖袍,肩着披风,足穿高腰靴;左手扶于靴上,右手握剑。女像为娴态贵妇形象,盘膝端坐,两手合袖。由于久经风雨剥蚀,线条变得残缺模糊。

地理位置

亚沟石刻石人山,地处张广才岭西部边缘的天柱山丘陵地带,海拔约200米。《金史》载,金朝建国前,女真族的完颜部自漠干水迁居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今石人山属于青岭山地范围,是完颜部活动的主要地域。

具体描述

亚沟金代摩崖石刻,该画像亚沟镇以东5公里的一处山崖石岩上,已历经800余年风雨,人物形象依旧栩 栩如生。系金代女真族石刻图像。山下眺望,如悬顶巨人。现存两幅,一男一女,如夫妻并坐。左将领,头戴战盔,身穿圆领窄袖短袍,肩着披风,

双腿一伸一盘,足蹬战靴,一手扶靴,一手持剑;右贵妇人,头戴女帽,穿左衽袍,袖长及手,两腿盘坐,双手合十,面容静庄。于是,山因石刻而得名,名日:尧山。子沟水库如温润美玉,含蓄着石像有种种不解的谜团。亚沟石刻像为两幅,分别刻凿石人、南腰,相邻花岗。岩面自然弧度,石像背依大山,两侧灭岩陡立,前面平坦低缓。男女两像人体比例与真人略同,并坐前视,男像戴盔,足着尖靴,手执短杖,左腿盘回;女像模糊,拓片可辨,女像戴帽、直领左衽,双手合袖,双腿盘坐,身略右倾,习惯视觉男右女左。男像较大,二像均刻自然弧岩,刻凿技法以线刻为主,彩九法部,不尽相同,直刀、侧刀、圆口刀等浅转手法,多变线条,主次分明,娴熟技艺。

摩崖石刻的三种传说

虽然确定了摩崖石刻是金朝早期石雕艺术遗址,但关于摩崖石刻究竟是何人所刻,意义何在,仍然没有定论。踏访队员通过多方采访得知了关于它的三个传说。

传说一

有人认为,摩崖石刻图像是完颜阿骨打完颜阿骨打及其皇后的形象。因为此石刻正对皇帝寨遗址的城门,距离那里直线距离只有12公里,也是距离皇帝寨最近的一座石崖。把金太祖及皇后的形象雕刻于此,是为了让他们能够遥望皇城。

传说二

有人认为,石刻是金代的护国林神的雕像。女真人对于自然景观都很崇拜,因为对他们的生活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当时女真人对于树林拟人化,雕刻出林神雕像进行膜拜。

传说三

还有人认为,石刻图像与金朝陵墓有关,这一男一女为守陵之人。因为此处靠山面水,乃是风水宝地,且正对金上京故城,因此推测摩崖石刻附近有金代帝王的陵址。

金史专家王洪昌对于摩崖石刻也有自己的看法。王洪昌说:“关于摩崖石刻的作者,目前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金国政府派人来雕刻的,另一种是此处附近曾有军营,有雕刻手艺的士兵闲暇时所雕刻的。我本人对于后一种说法比较赞同,因为此雕刻比较简单自然,且有改刻痕迹,不应是政府派人所雕刻。”

石刻新解

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副秘书长、金源文化专家郭长海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在《大金得胜陀颂》碑的碑文中发现了新线索,考证该石刻像刻于大金国大定二十五(1185)年,画像男主人为完颜阿骨打完颜阿骨打,女人为完颜雍的祖母宣献皇后仆散氏,石刻像距今822年。

摩崖石刻像距离会宁府14公里,在亚沟镇东石人山南麓崖壁上,为一男一女坐像,198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亚沟摩崖石刻是金源内地仅存的女真人物造像,是金源文化的重要实物,1937年始被现代考古者发现。考古者对石像进行诸多猜测,何人所刻、为什么要刻、刻的是谁?一直困扰着考古者。有人认为石刻像为金太祖及其皇后,有人认为石刻像是用来护墓的,也有人认为石刻像是女真王公墓崖的标志。这种墓崖标志、追思先人业绩的解释被一些专家学者沿用。

郭长海先生考证了1185年完颜雍刻立的《大金得胜陀颂》碑,此碑记述:“大定甲辰,驻上都,尽孝孙光昭之道,始也命新神御,以言穆穆之容。既又俾刻贞石,以赞晖晖之业。刻颂建宇,以彰圣绩,于义为允。”这段碑文记述了4项史实:其一“大定甲辰”也就是1184年,金世宗东巡了金上京;其二此期间命人重新绘制了完颜阿骨打“御容”;其三把新“御容”刻在坚硬的石头上;其四在次年4月建了得胜陀颂碑。郭长海认为,亚沟摩崖石刻,应为金世宗命人重绘、雕刻的金太祖“新御容”。站在摩崖石刻像山顶,金上京城尽收眼底;站在会宁府城墙高处眺望石刻像,所处之山也历历在目。此山是金上京近郊石质最好的地方,是完颜雍“俾刻贞石”的首选。此外郭长海先生考证认为,阿骨打有4个妻子被封为皇后,金世宗在上京重绘“御容”时,应该选择的是自己的祖母仆散氏。所以,石刻女像当为金世宗的祖母宣献皇后。

另外,郭长海先生也对影响人们观点的石像改刻、“御容”无胄无甲及石像手中持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郭长海认为,“御容”不存在改刻问题,臂外的线条应该是所披皮显露的部分。无胄无甲表明雕刻时民心归一,没有内忧,所戴盔甲也是一种装饰。而“御容”手中所持的应该是“梃”一类的权杖。郭长海认为,从石像的神情、坐态和装束上看,摩崖石刻应该是完颜阿骨打在“开国大典”上的“御容”。

文化价值

摩崖石刻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说明它的文化价值不低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我国的石刻线画产生于商周,秦汉时期形成构图完整的人物故事画,至唐朝,技法已趋成熟。辽宋时期,线刻艺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金朝灭辽灭南宋后,女真文化很快受到中原文化影响,汉化十分严重。然而出于金国的摩崖石刻,线条简单明了,显然没有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它所体现出的是真正的女真人的文化———萨满文化,反映出金国文化的一种内涵。它是纯正的女真文化的一种象征。另外,石刻的穿着和宝剑的样子还反映出其民俗价值,绘画的手法反映了其艺术价值,因此,它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及保护经过

1935年福岛县氏做满洲东三省考古研究,包诺索夫称福岛是第一个调查亚沟石刻像的人。

20世纪30年代始见著于《金故都上京会宁府遗迹·阿城县白城考略》一书,吸引了国内外金史学者的关注。周家壁《白城考略》,是当代最早记录石刻像的著述。周家壁,是日伪时期阿城区县长,其著述于1937年问世,无石刻像文字记录,只收两幅石刻像的照片。《白城考略》“阿城县境界图”——标有石人山位置。周氏访查不会早于1936,因为《白城考略》序:“著者于伊曼努尔·康德纪元三年夏,奉命来长阿城县政”。

1948年第35期《燕京学报》发表了鸟居氏的《金上京及其文化》对石刻“武士像”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并附有其女摹绘石刻像素描,鸟居氏的文章中没有"石人山"字样,称“花岗石之壁面镌刻有武士像”。

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0月,阿城区文物管理所邀请于占涛、赵哲夫先生拓制了亚沟石刻像的幅全拓图片。

研究情况

日本相关著作

日籍学者热乐那阔夫先后在书述中谈及亚沟石刻像

1927年,鸟居氏首次来金上京会宁府考古调查

1928年发表了金上京遗址研究论述文集《满洲古迹考》,未提亚沟石刻

《黑龙江文物译丛》B.包诺索夫文章(1959年)、热尔那阔夫《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简介》(1958年)提过福岛氏

福岛县氏1935年做满洲东三省考古研究,包诺索夫称福岛是第一个调查亚沟石刻像的人

1948年第35期《燕京学报》发表了鸟居氏的《金上京及其文化》对石刻“武士像”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并附有其女摹绘石刻像素描,鸟居氏的文章中没有"石人山"字样,称“花岗石之壁面镌刻有武士像”。

俄国相关论著

俄籍学者论著中提及亚沟石刻像

B.包诺索夫在《北满考古学史》,1936年布尔热瓦尔斯研究会成员调查过亚沟石刻像

1956年热尔那阔夫《文物参考资料》发表《黑龙江阿城县亚沟车站地区石刻像》

中国相关论著

高寒地区山岩石刻保护方式的探索

珍贵的亚沟石刻

亚沟石刻图像

亚沟石刻像”的科技保护方式

参考资料

哈尔滨市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7年统计).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政府.2024-03-22

亚沟摩崖石刻.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政府.2024-03-22

亚沟石刻:中国岩画稀有珍品 群力岩画:再现渤海时期渔猎生活.人民融媒体.2024-03-22

黑龙江亚沟摩崖石刻新解:阿骨打俯瞰金都八百年.www.chinaqw.com.2019-07-2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