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哥罗德 :伊万哥罗德

更新时间:2023-09-25 13:51

伊万哥罗德(俄语:Ивангород;爱沙尼亚语:Jaanilinn)是俄罗斯列宁格勒州的一个城镇,位于圣彼得堡以西159千米,座落纳尔瓦河右岸俄罗斯与爱沙尼亚的边境处,与爱沙尼亚城市纳尔瓦隔河相望。伊万哥罗德2002年人口11,206人,以伊万哥罗德堡垒闻名。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市的铁路在该城设站。

简介

伊万哥罗德堡垒在149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统治期间建成,堡垒以他的名字命名。它分别在1581年至1590年及1612年至1704年两段时期被瑞典人控制。从1649年到1945年,它属于纳尔瓦的一部分。俄罗斯帝国灭亡后,新独立的爱沙尼亚共和国在1919年1月获得对纳尔瓦全市的控制权,包括伊万哥罗德,随后在1920年签订的《塔尔图条约》获苏联承认。1944年二战期间,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当局于1945年1月把伊万哥罗德在行政上从纳尔瓦分拆出来,划归俄罗斯列宁格勒州管辖,伊万哥罗德在1954年获得城镇的地位。爱沙尼亚在1991年独立后,俄罗斯认为《塔尔图条约》中定明的边界已被苏联重新划分的政区边界所取代,于是伊万哥罗德继续作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因为俄爱两国关系紧张,新的边界协议仍未实施。

历史回顾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俄军和德奥联军于1914年9—11月在维斯瓦河中游华沙—伊万哥罗德地区进行的战役。

1914年9月加利西亚战役结束后,俄军统帅部调整部署,将西北方面军第2集团军和西南方面军第4、第5、第9集团军(共42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52万人、2400余门火炮,由西南方面军司令N.I.伊万诺夫统一指挥),部署在华沙至桑多梅日一线,企图攻占德国工业区西里西亚,以支援西线协约国军队作战。德军统帅部计划以新编第9集团军和奥匈第1集团军(共24个步兵师、6个骑兵师,31万人、1600门火炮),对俄军西南方面军北翼和后方迂回突击,阻止俄军进攻并支援奥军。9月28日,P.v0n保罗·冯·兴登堡将军指挥德军第9集团军从克拉科夫和琴斯托霍瓦地域向维斯瓦河挺进,10月8日将俄军警戒部队击退至该河右岸,但未能强渡维斯瓦河。9日,德军凯尔采拉多姆地域组建马肯森军队集群(辖第17、第20军和1个混成军),并由南向北进攻华沙;第9集团军的其余部队继续在伊万哥罗德至桑多梅日地段发动攻势,以掩护对华沙方向的进攻。11日,双方在华沙和伊万哥罗德附近遭遇。德军对华沙的进攻被击退;俄军在伊万哥罗德地区横渡维斯瓦河,并在左岸科杰尼采附近建立登陆场。13日,俄军调整指挥关系,西北方面军司令H.B鲁斯基指挥第2、第5集团军向德军左派实施主攻,伊万诺夫指挥第4、第9集团军向德军右翼实施助攻。在俄军优势兵力进攻下,德马肯森军队集群被迫于19日从华沙附近撤退。21~26日,奥军第1集团军为增援德军向伊万哥罗德发起进攻,被俄军第4、第9集团军击溃。27日,保罗·冯·兴登堡下令全线撤退。至月底,德奥联军撤至原出发阵地。俄军向西和西南方向发展进攻,因指挥失误及后勤补给困难于11月8日停止进攻。

此战,就其规模来说(正面300余公里,纵深近140公里,双方参战兵力约90万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两个方面军兵力实施的一次最大战役。这一战役迫使德国将部分兵力投入东线,从而缓和了俄罗斯盟军的在西线的处境,打破了德国企图将巴尔干国家拉到德国一边参战的计划。俄军巧部重兵重创德奥军队。但是由于俄罗斯帝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都落后,对战争准备不足,加之在军队战役指挥与物资保障方面存在严重缺点,以致俄军未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和实现进袭德国的计划。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