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电源 :何电源

更新时间:2024-09-20 21:43

从事热带亚热带土壤肥力、植物营养与施肥工作40余年。曾参与调查研究橡胶树的土壤和生态环境及营养与施肥。研究了稻田合理施用石灰对作物潜育性水稻土的改良利用途径;农田土壤污染对作物产品质量的影响;南方土壤中硅及炉渣硅肥的应用;以及养分在土壤—作物—家畜系统中的转化等均进行了研究。

人物简介

何电源,原名殿元,祖籍湖南省江永县(现江永县),于1928年10月13日出生在莲塘村。入乡村小学不久,即爆发卢沟桥事变。全国掀起抗日救国运动,教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使他逐渐懂得爱国抗日的道理。”1944年,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我国西南,他从衡阳船山中学初中二年级回家避难,不久,日军即攻占永明县。目睹日军的暴行,激起他对侵略者的仇恨。1946年春,他随长沙市华益中学迁回长沙市,沿途看见许多劫后余生的灾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更加深了他对侵略者的义愤。当年秋季,他考入长沙清华中学,在进步教师的教导下,读了鲁迅的“阿Q正传”等进步文艺作品。1948年秋,他考入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后,在进步社团的帮助下,读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思想觉悟有了提高,比较自觉地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保校保产和迎接解放”等活动。武汉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各项运动,于1949年10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物生平

1952年春,何电源读大学四年级时,参加了华南橡胶树宜林地勘察调查,毕业后分配在华南垦殖局(农垦总局)生产技术处和总体设计室,从事橡胶树宜林地勘察调查及垦殖场总体设计和土壤肥料等科技工作。在工作中他深感自己的学科基础不足,遂于195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的土壤农化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李庆逵学部委员(现称院土)的指导下,到南京大学选修了7门基础课后,于1958年秋又回到华南垦殖局研究土壤微量元素对橡胶树生长和产胶的影响。1960年春,中国科学院组织7个研究所的部分科研人员到海南岛从事橡胶树的育种、生理生化、土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何电源除担任本所承担的课题(橡胶树速生丰产的土壤条件)组组长外,还被指定为中科院海南工作站领导小组组长。1970年何电源全家下放到江苏省新沂市农村劳动,他主动出钱和粮票向有关科研院所征求稻、麦、大豆、绿肥、杂交玉米和高粱的优良品种,在生产队边劳动、边试种推广。在抽调到县上山下乡办公室工作期间,为有关社、队解决了水稻僵苗不发等有关土壤肥料问题。1975年3月,他调回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作为专职编委参加了《中国土壤》的编写;开展了土壤硅和炉渣硅肥及农田施用石灰的研究。1980年他被中国科学院调任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任副所长、代所长,负责全所的业务行政和科研协作项目。先后共主持了5项科研课题;主编了1部科学专著;培养了9名硕士研究生;他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著作103篇(本)。

在1980-1992年间,他曾任湖南省科协第三、四届常委,湖南省科技顾问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湖南省生态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第三届理事,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连续三届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微量无素与食物链研究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湖南省农学会连续三届常务理事。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