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更新时间:2023-11-01 10:52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GIAHS)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的项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利用各种预算外财政资源开展了许多项目,目的是协助成员国的确定和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遗产地。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计划的总体目标是确定和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及其相关景观、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和文化。GIAHS在保护、适应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中强调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动态保护做法。

传统农业系统至今仍在为大约20亿人提供粮食。传统农业系统还维系着生物多样性、生计、实用知识和文化。这一全球农业遗产需要得到认可和支持,以便继续发展演化—并为今世后代提供产品与服务。

历史沿革

项目背景

“在新世纪之初,粮农组织的专家们在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的农业发展状况时,惊异地发现,过去一个世纪的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显露出了如过度依赖机械装备、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农牧生物品种严重单一化等许多负面影响。”曹幸穗介绍,传统农业开展了数千年、上万年,历史证明传统农业是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

健康且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包括与人类共存的植物和动物,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满足水、粮食、药物、生境和能源等需求的重要保障。为保护全球最重要但也最脆弱的一些农业和粮食体系,造福子孙后代,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战略和政策,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出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计划就因此应运而生。

项目发展

为了应对破坏家庭农业和传统农业系统的全球趋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2002年开启。

项目开始甄选试点,中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即成为了首批全球保护试点,并于2005年6月成为全球首个正式授牌的遗产地。

2010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作梯田系统被列入保护试点,因“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素同构而堪称世界山地生态农业的典范。

贵州从江县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于2011年6月被列入保护试点。

自此以后,FAO利用各种预算外财政资源来开展许多项目,协助成员国确定和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遗产地,并举行国际、区域和国家会议、研讨会、培训班,提高成员国能力,传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理念。

随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在众多国家和国际论坛上日益得到认可,能见度越来越高,粮农组织理事会第一四八届会议同意在粮农组织框架内确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倡议正式地位,批准启动大会决议草案拟定进程,在本组织内确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地位。

截至2023年11月10日,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网络现共包含86个遗产项目,分布在全球26个国家。

项目特点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应具有全球重要性、显著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宝贵的作物和景观,由农民、牧民、渔民和森林居民可持续地管理,以促进其生计和粮食安全。

与传统文化遗产地或受保护的地区景观有所不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理念更加复杂。它指的是现存且持续发展中的人类社区系统,这些系统与其所在地域、文化、农业景观或生物物理及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处于复杂关系之中。

目的意义

200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农业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不仅承载着文化,更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发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对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民脱贫、农业科技发展等方面都有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

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让我们可以追寻来处,更能展望未来。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仍然每天在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和食品,这是与一般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最大区别,也正因为如此,它不仅是历史上的创造,是今天的遗产,还是未来的遗产。

农业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蕴含着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它确保粮食安全;它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促进农村发展。

重拾农业文化自信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从全世界、全人类层面对农业文化的历史人文价值给予了正面的、系统的确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性”有助于人们对于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觉醒从而实现文化自信。

守护农业文化记忆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传统农业的智慧,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乡土文明,其更为长远的意义则在于留住现在与过往生活之间的联系,留住那些与农业生产和生活一脉相承的集体记忆。

融合乡村文旅发展

通过结合乡村历史文化、特色产品、生态环境等文化优势,打造特色农业文化品牌,促进乡村文旅业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文旅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农村文旅良性、深度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开展国际文化交流

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价值中立性与权威性,可以借助诸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来开展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交流促进会议。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

相关行动

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旅游规划

组织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做好旅游资源全面调查,论证项目可行性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农业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否得到切实有效地保护为标准编制旅游规划,要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等功能区对农业文化遗产地分别予以保护、规划;同时进行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坚决将旅游活动强度和游客人数控制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时,要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和深化遗产地的科学教育、游览和山水文化体验水平的“软开发”为主,而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地各种服务设施和商业性工程项目的建设等“硬开发”要严格控制、限制或禁止。必要的少量服务设施建设,其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

建立一套遗产保护监测体系

为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在旅游开发活动中推行遗产保护监测制度尤为重要。该监测体系不仅包括环境影响监测,还应包括传统文化影响监测。根据“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龙现村的地理条件和实际情况,建议对龙现村进行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以及当地农业传统文化、农业技术知识等进行监测,以保证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环境的质量。

充分体现“社区共建”理念

遗产地社区居民对遗产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保护的对象,也是保护活动的施行者之一。对于“稻鱼共生系统”这一农业文化遗产,遗产保护的主体是农业系统,而农民则是这种遗产的持有者,因此必须首先确保农民的利益。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社区参与的力量,让农民参与到生态旅游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和环境保护中去,为当地农民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周边社区农民对遗产保护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做到对遗产的保护。

加强法制建设和管理

健全的法制是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的基础。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关键是要建立一套适应性强、易于执行、遵循自然规律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要加快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进程,由当地政府发布操作性强的管理规章,使遗产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违反法规,破坏生态环境的责任人,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对他们进行惩罚和教育;对于破坏环境及不符合规定乱上项目者,要重点予以打击;对于保护地管理人员的失职行为也应予以追究。为了保证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法制管理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相关成绩

在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中国是最早参与并积极推动GIAHS项目的国家之一,且在许多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果,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率先出台了国家层面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制定了“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科技支撑、企业带动、媒体宣传”的工作方针。中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了首批全球保护试点,并于2005年6月成为全球首个正式授牌的遗产地。

中国是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类型最多、分布最广、传承最好的国家,也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倡导者、推动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中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项目,不仅存在丰富多样的物种基因,而且拥有秀美的农牧业景观,对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治理环境突出问题、提升遗产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美丽田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人文社会价值。

截至2023年,在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中国有22个遗产地入选。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