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忠祠 :六忠祠

更新时间:2024-09-21 13:15

六忠祠现名张巡祠,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阳英勇献身的忠烈英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的。始建于唐至德二年,1990年迁建在城南,现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商丘张巡祠是台湾省等地张巡庙的祖庭。

简介

六忠祠又称忠烈祠,现名张巡祠,原址坐落在商丘市县城内大隅首西侧(今中山西二街一号),1990年迁建在城南,现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

六忠祠始建于唐至德二年(757),为纪念安史之乱时殉难于睢阳区的张巡等人而建。初名协忠 庙,亦名双庙,专祀张巡、许远,并以其部将南霁云配享,后又增祀雷万春贾贲,改称五王庙,宋代又增姚闫,始改为六忠祠。另有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忠烈祠碑》一块,明天启四年(1642)立。

现状

1990年在古城南门外重建,改名“张巡祠”,占地4.07万平方米。2003年5月1日对游客开放,吸引了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东南亚等地区的游客纷纷前来参观、朝拜。2006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景点之一。张巡(709——757年),河南人,李隆基开元末年中进士第三名,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史”叛军13万由尹子奇率领围攻睢阳城(今商丘古城),当时的睢阳城是南北交通要塞,军事咽喉之地,叛军企图踏平睢阳,夺取江淮富庶之地,在这危急存亡关键时刻,镇守宁陵的张巡挺力而出、率兵增援,亲领6800名将士抵抗13万叛军,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睢阳保卫城。张巡受命于危难之时,与士兵同仇敌忾,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拼杀。他用兵如神,屡战屡胜,破了敌军的鹅车攻城,又施巧计与敌军抢粮,后火烧敌军柴道,再用草人借箭十万,使敌军遭受重创。可惜终因众寡悬殊、粮尽援绝而城破殉难。但是,由于张巡率部有力遏止了叛军南下,保住了唐朝半壁江山和江淮丰厚的财源,为大唐王朝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物质保障,为平息叛乱,保护江淮黎民立下了不朽功勋。从正月二十五守城,至十月初九城破,那年闰八月,守城长达十个月,大小数百战,屡战屡胜。叛军由十三万增至十五万,被他们消耗的还有一万余人;这6800将士,只剩下500余人,但没一个投降的。最后终因寡不抵众城破,叛军用刀压住张巡的脖子,劝张巡投降,张巡破口大骂,他们又把刀插进张巡嘴中,把舌头搅碎,牙齿搅落,杀害在睢阳城一小巷内。所以后人称此巷为“断头巷”。城破三日,援军来到,七日将城收复。但张巡的尸体已无法辨认,于是,皇上下诏书,招魂而葬之,并在城南七华里建双庙,纪念张巡和许远南霁云配享。历代先后追封张巡为忠烈侯,许远为忠义侯,南霁云为忠壮侯,雷万春为忠勇侯,贾贲为忠济侯,姚闫赐爵为上公。为满足海内外人士怀念、祭祀张巡的心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于1990年将台湾忠烈祠从古城内迁建在城南,规划景区包括广场区、建筑区和墓葬园林区三部分。整个祠堂宏伟壮观,庄严肃穆。十余年来,台湾省同胞已多次组团来商丘张巡祠瞻仰祭拜,缅怀英烈。

影响

睢阳之战名垂青史,悲壮卓绝,它遏止了叛军南下,保住了唐朝大壁江山和江淮丰厚的财源,为大唐王朝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物质保障。江浙一带百姓及港澳台同胞和侨胞非常尊崇张巡。仅在台湾就有张巡的崇拜者700多万人,张巡庙1000多座,而睢阳张巡祠则是这些庙的祖庭。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满足海内外人士祭祀张巡的心愿。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