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 :1995年胡雪桦执导电影

更新时间:2024-09-20 13:28

《兰陵王》是由胡雪桦执导,洛伦佐·卡伦德、杨丽萍、宁静、王学圻宁才主演的剧情,于1995年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讲述了在远古时期,凤凰族首领的儿子兰陵因长相俊美被敌人羞辱,最终在母亲的帮助下蜕变为勇士的故事。影片对话极少,主要用舞蹈和肢体动作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剧情简介

远古时期,在西南边陲兰陵县山上,一群凤凰族人口中正念念有词,为部落首领的儿子兰陵洗礼,洗礼后的兰陵准备和入侵的黑鹰族寇决一死战。不料慕容智在对战中收起兵器,扬言要凤凰族一个真正的男人来应战,因为兰陵长相俊美不像男人,所以拒绝动手。兰陵无地自容,母亲也无可奈何。兰陵骑着自己心爱的白马砍伐树木以泄心中怒火,母亲赶来后两人相拥而泣。在黑鹰杀来之后,母亲派出老将英山县迎战。兰陵气愤之至,以头撞树,但被心爱的姑娘英英拉开。最终不死鸟族失败,男人都被活捉,女人也都被迫失去了贞操。从山上回来的兰陵愤怒无比,找到部落最长者婆,用神树刻了一张狰狞恐怖的面具。

兰陵在重赴战场时带上面具,终于打退了黑鹰族,并得到了仇人的头颅。但兰陵由于带着面具,他的本性不断变化。最后在新婚之夜,由于已经失去本性的兰陵的残暴行为,使族人闻讯赶到,族人因此要惩治兰陵,善良的英英为保护兰陵以身挡箭身亡,大惊的兰陵束手就擒。母亲为兰陵招魂,向山神、河神、树神乞求。最后婆告之母亲,只有用自己的鲜血喷在兰陵的身上、面具上,才能拯救兰陵,母亲毅然自刎,兰陵成为了凤凰族第19代首领。黑鹰族又来偷袭,兰陵又一次带着面具击退敌人,在众族人高声欢呼下,兰陵将面具抛向石头,面具和山石连成一体,渐渐化成怪石。兰陵县抱着母亲的遗体,向兰陵山顶攀登,他和母亲消失了在天地之间。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兰陵王》的故事出自唐朝歌舞戏《兰陵王入阵曲》,据记载是用面具舞乐演出的,可惜已经失传。但该剧却在日本的能剧中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胡雪桦虽然没有看到演出,但在夏威夷读书时看过《兰陵王》在日本的演出剧照及兰陵王的面具。原本故事讲的是南北朝时期,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因貌美不能破敌,便制作一面具上阵,最后战无不胜。

故事中的面具是木质的,没有防范刀枪剑戟之功能。面具制敌在于它的威慑力量,这是心理学的面具,具有美学功能的面具,而戏剧正在于此。所以胡雪桦在美国时,将《兰陵王》改编成了舞台剧。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知道兰陵王的故事,胡雪桦又将其改编成了电影。同时,胡雪桦也想通过电影寻回中原地区失落的文化。

在拍摄电影时,导演对故事的背景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因为他到云南省采景时,看到了很多云南民俗的东西。同时和上海师范大学陈勤建教授也交谈过,导演认为影片的定位不能搞成封建王国的感觉,还要推得更远,去讲述百越文化会更合适些 。

电影置景

由于中国远古崇鸟文化的影响,影片场景的选择确定为时空上仍保留远古崇鸟信仰痕迹的云南。美工师们根据凤凰族的生活习性设计了凤鸟形的村寨,以及远古花蜜鸟科信仰的标记和“双鸟朝阳”的族徽。可惜在拍电影时,顾长卫两次登热气球升空俯拍,均因气球失灵而忍痛割爱,凤鸟寨全景图未能与观众见面。

对白语言

与传统电影不同,《兰陵王》没有汉语台词,所有演员都说自创的“兰陵语”。其典型的表现是,由于摄制组和演员们整天在“鸟化”的场景中生活,在互相交际中形成了一种“叽叽咕咕”为音调的鸟化语言,他们戏称为“兰陵语”,片中人们的交流就是用这种无意识构成的语言进行的。

音乐设计

由于整部电影对话很少,主要依靠舞蹈和肢体动作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为电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可拓展的表现空间。何训田部分地使用了“RD作曲法”。

影片配乐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影片评价

作为胡雪桦的处女作,《兰陵王》是出色的,影片几乎没有语言,却有声有色地描述了神秘、爱情和残酷的战争。导演的激情使影片的影像充满了诗情画意,既血气昂然又思想深,同时又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影片的雄心勃勃(《好莱坞报道》评)。

《兰陵王》是一部才华横溢的电影,它以现代性的表达方式叙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是一部国际化的影片。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一代电影人的横空出世,这股潮流会对全世界的电影观众产生影响(加拿大导演塞吉·洛塞克评)。

《兰陵王》所体现出的母系社会、性的崇拜、云南省风光等,都有着仪式味道很重的镜头感。导演胡雪桦想展现的,是一个人该如何保持自我,以及男女权力关系的故事。好像很深奥,事实又不难理解。导演想做的,是以一个古代故事,说一个放诸现代也合适的哲理(《明报》评)。

《兰陵王》从表面上看是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一副面具的传说,但实际上它是在探讨中原地区祖先的文化精神和古代宗教的动机,也是一次超越时间、地域和文化的思想演绎。但如果放到中国香港来看,给观众的感觉有点像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某些电影。而舞台痕迹太着迹,完全抽离了现实话题,又不以汉族文化为背景,是非常新颖的做法,但同时又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香港电影双周刊》评)。

大众评分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