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话剧团 :1953年成立的艺术表演团体

更新时间:2023-11-01 17:18

内蒙古话剧团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成立于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成立最早的艺术表演团体之一。内蒙古话剧团五十年来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排演了古今中外,大、中、小型剧目三百余台。

简介

内蒙古话剧团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成立于呼和浩特,是自治区成立最早的艺术表演团体之一。她的前身系原绥远省话剧团,而绥远省话剧团是由绥远省行政干部学校文工队及绥远省军区文工一、二团整编合并后的绥远省文工团,吸收支边的山西省总工会文工团部分演职员组建而成的。

1954年绥远省建制撤销,内蒙古自治区首府西迁至呼和浩特市,遂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话剧团。1957年,内蒙古话剧团一度短暂迁驻包头市,当年返回呼和浩特。1962年4月,内蒙古话剧团吸收合并了包头市文工团话剧团,正式迁驻包头至今。“文革”中,分区军管,剧团一度更名为包头市话剧团,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落实政策,于1979年恢复原建制,上划自治区文化厅管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任务,自治区、包头市两级政府也分别规划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和文化大市的目标,这为内蒙古话剧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内蒙古话剧团将以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以建成代表自治区表演艺术水平的品牌文艺团体为目标,继承光荣传统,再创新的辉煌!

人员组成

这个由蒙、汉、回、满、壮、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各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有来自太行山区的抗日游击队队员、有聆听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鲁迅美术学院革命文艺战士,有来自专业戏剧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有从全国各地以及中央院团和部队文工团支边来到内蒙的文艺骨干,是一支素质较高,在区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话剧表演艺术团体。

演出历史

剧团的历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演出的历史。内蒙古话剧团从建团之日起,就肩负着党的宣传、教育人民的重任,五十年来,她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以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剧目为主,坚持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排演了古今中外,大、中、小型剧目三百余台。代表剧目包括《雷雨》、《日出》、《尤利乌斯、伏契克》、《把一切献给党》、《东进序曲》、《刘胡兰》、《八一风暴》、《万水千山》、《胆剑篇》、《红岩》、《霓红灯下的哨兵》、《焦裕禄》、《雷锋》、《赤道战鼓》、《蔡文姬》、《年青的一代》、《杜鹃山》、《救救她》、《高山下的花环》等。这些剧目上山下乡,巡回演出,足迹遍及十几个省约100多个县市,演出超百场的剧目就达三十多个,

五十年里,话剧团的演职员不断深入生活,讴歌民族团结与进步,先后创作了《草原赞歌》、《包钢人》、《席尼刺嘛》、《昨天的故事》、《森吉德玛》等一批有影响的民族题材剧目。这些剧目如同杯杯令人沉醉的马奶酒,又如同一碗碗飘香的奶茶,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厚重朴实的艺术风格,引起全区乃至全国同行的瞩目。

历史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话剧团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繁荣话剧舞台艺术为宗旨。创作了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如《生活四重唱》、《春天的困惑》、《天地人》、《旗长,您好》等。这些剧目,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其中《春天的困惑》参加自治区改革题材调演。荣获优秀剧本创作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表演奖和优秀演出奖。《旗长,您好》受文化部艺术局的邀请,到首都演出,获得了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改革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使中国人从此走出贫困,改革也使话剧艺术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通俗文化的兴起,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选择呈多元化趋势,话剧这种剧场艺术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内蒙古话剧团同全国所有的同行一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话剧事业的发展,话剧团开始了话剧如何适应市场这一课题的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新路。

按照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话剧团创作排演了《安徒生童话剧》、《拥抱太阳》、《我爱309班》、《马兰花》、《沙暴呜呼》、《宝贝儿》等一系列儿童剧。为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话剧团还重新排演了《红岩》。为了取得有关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扩大演出市场,话剧团创作演出了配合普法教育的《司法局长》,塑造先进模范人物的话剧《公仆李如刚》、《吴金印》、《鹿衔草》。其中《我爱309班》获全国儿童剧新剧目评比三等奖,《司法局长》受文化部艺术局邀请到首都演出,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公仆李如刚》获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鹿衔草》获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吴金印》剧组,行程一万多公里,从阿拉善盟满洲里市,走遍了自治区的所有盟市。

获奖

话剧团在努力探索话剧艺术适应市场规律的同时,为了适应艺术市场多层次、多品种、各种欣赏角度的要求,还积极组织了小品晚会、综合性晚会占领市场。农村、牧区、车间、工地、军营、学校都成为演出的场所。

话剧团创作排演的小品《招聘》等参加了全区第一届戏剧小品比赛,获得了演出一等奖,创作、导演、表演一等奖,常演不衰。小品《茶叶蛋》、《过生日》参加两届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两届都获了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方面,话剧团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路子越走越宽。通过协作合拍了《盗墓人》、《甜中情》、《钱放在哪儿好》、《麻痹》、《燃烧的太阳石》、《父亲李如刚》、《沙海军魂》等一系列剧目。有的在区内外获奖,有的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所有这些合作,既锻炼了演职员。也从艺术力量,技术力量方面培养了剧团影视制作的能力。

人才培养

内蒙古话剧团的历史,同时也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历史。五十年来,先后四百余人在话剧团工作学习过,内蒙古话剧团通过不断地艺术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包括民族演员在内的,在全区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他们为自治区和我们国的话剧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自治区政府于1998年做出决定,对区直院团布局进行调整,内蒙古话剧团再度划归包头市管理,但剧团名称保持不变。在包头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内蒙古话剧团在提高管理水平与体制改革方面不断创新,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建设、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竞争激励机制不断加强,目前,内蒙古话剧团的职工队伍日趋年轻,专业水平日渐提高,演出手段日益丰富,五十岁的话剧团充满生机与活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