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小京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11:26

冷小京,男,汉族,1966年5月出生于湖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在Biopolymers、Langmuir、J.Colloid.Inter.Sci.、Food hydrocolloids、Biomacromolecules、Medical Science Monitor等国际杂志担任审稿人,Index Copernicus注册研究员,加拿大魁北克省化学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大分子胶体粒子相互作用及反应机制,具体涉及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和食品科学,包括食品营养微纳米自组装控释载体、可食用包装膜材料、食品辅料配料及食品添加剂、乳品、功能性咖啡饮料、富食品等。曾荣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二等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以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84-1988,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行政管理专业,获法学士。

1992-2001,于日内瓦大学(Geneva University)化学系,获化学博士。

2001-2005,于加拿大魁北克省拉瓦尔大学(Laval University)化学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中心(CERSIM)及乳品中心(STELA),双博士后

工作经历

2006-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国外引进优秀学术骨干,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任教。

2007-至今,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

2012-至今,中国农大-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食品联合实验室负责人。

2012-至今,奶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创新团队乳品加工安全及产业经济,岗位专家,研究室主任。

社会兼职

先后参加加拿大法国国际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学术研讨会、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荧光应用会议、瑞士国家胶体与表面化学研讨会、瑞士2000年国际电解质研讨大会、德国曼斯高分子发展技术研究研讨会等国际会议,并做有关课题报告。多次在瑞士、加拿大等国大学或企业R\u0026D中心进行讲学及人员培训。参与国家食品行业科研人员培训工作,以及科技部创新型企业试点审评工作。北京市现代农业体系创新团队乳品加工、生鲜奶安全及产业经济研究室岗位专家主任。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大分子胶体粒子相互作用及反应机制。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和食品科学,具体涉及食品营养微纳米自组装控释载体、可食用包装膜材料、食品辅料配料及食品添加剂、乳品、功能性咖啡饮料、富硒食品等。

教授课程

主讲面向本科生的“食品感官评价与实验”必修课、选修课及相关实验课。面向研究生的“食品物理化学”。参讲“食品化学”“食品科学进展”“食品加工新技术”等研究生课程。

学术成果

科研项目

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功能食品课题,主持“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食品生物保鲜技术多功能复合蛋白可食用膜的研究”。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添加剂乳化稳定技术及应用课题。

发表论文

在Biopolymers、Langmuir、J.Colloid.Inter.Sci.、Food hydrocolloids、Biomacromolecules等国际杂志发表多篇SCI文章,如《吸附 of Fluorescent Dyes on Oxide Nanoparticles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光谱学》(Langmuir)、《热力学 of bi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bovine beta-lactoglobulin A and the antihypertensive peptide beta-Lg f142-148》(Biomacromolecules)等,在国内核心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及EI收录30余篇,申请及授权专利10余项。

出版著作

出版专著《Application of FCS to the study of particles and polymers interactions in model environmental system 》。(《FCS的应用研究环境系统的粒子和聚合物的相互作用模型 》)。

出版专著《应用荧光相关光谱研究自然环境模型胶体粒子与多聚物反应》,参与编辑教材《食品感官评价》(副主编)。

获得奖励

荣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二等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以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