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

更新时间:2024-09-21 01:13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是201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田文昌陈瑞华

内容介绍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田文昌、陈瑞华对话录》记录的是一名资深律师与一名法学教授就刑事辩护问题所进行的对话。对话的目的主要是对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和整理。当然,任何律师都不能说自己的辩护经验就等于"中国律师的经验",任何学者也不能说自己的研究就"完全总结了中国刑事辩护的经验",他们所说的"中国经验"主要是对中国现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即"中国特色"而言。他们两人通过对话希望尽量展示中国刑事辩护的一般经验,并使这些经验上升为概念和理论。

作者介绍

田文昌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主任,1983年—1995年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1985年开始从事律师工作,1995年创办京都律师事务所。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律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首届十佳律师。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等栏目先后对其进行过多次专访报道。2002年被美国刑事辩护律师协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曾出版著作:《刑罚目的论》、《刑事辩护学》、《控辩审三人谈》、《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律师建议稿》、《律师制度教程》、《律师与法治》、《中国名律师辩护词代理词精选——田文昌专辑》(共两辑)。

陈瑞华 北京大学法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在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任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序法基础理论等。独立出版的著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2004);《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2006);《看得见的正义》(2000);《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程序性制裁理论》(2005);《法律人的思维方式》(2007);《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2007);《论法学研究方法》(2009);《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2010)。

作品目录

一中国刑辩三十年的发展脉络

辩护的概念与要素

法庭辩护与审判前辩护的并存

实体辩护与程序辩护的分离

实体辩护的分化

罪轻辩护与量刑辩护的关系

二证据辩护

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法定化?0

证据信息真实性的推定规则0

证明责任的分配0

证明标准0

三程序辩护

程序性辩护的困境

程序性辩护的技巧

四无罪辩护

实体上的无罪辩护0

证据上的无罪辩护

程序辩护向无罪辩护的转化

五量刑辩护

量刑辩护的技巧

消极的辩护与积极的辩护

罪轻辩护

六辩护思路的形成

开庭前辩护思路的形成

开庭前与被告人的沟通与协商

一审中辩护思路的调整

辩护思路的再次调整

七庭审前的辩护准备

会见的注意事项

阅卷权问题

阅卷的技巧

调查取证的困境与技巧

八第一审程序中的辩护(上)

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的关系

对控方言词证据的质证

对控方鉴定结论的质证

对控方实物证据的质证

法庭举证技巧

九第一审程序中的辩护(中)

辩方证据的合法性问题

律师与委托人的关系

十第一审程序中的辩护(下)

法庭辩论技巧

法庭辩论的语言艺术

法庭应变

法庭辩论的风格

指导性案例的运用

第二轮辩论的技巧

一二审和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

二审程序中的辩护

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

二律师职业风险防范

律师职业风险的表现

《刑法》第306条问题

职业风险的防范

三刑事诉讼法修改为刑事辩护带来的新空间与新挑战

侦查阶段律师辩护人地位的确立

律师辩护范围的扩大

律师在侦查阶段会见权的保障

律师阅卷权的保障

法律援助范围的扩大

证人、鉴定人出庭与律师辩护

二审审判开庭审理范围的扩大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程序辩护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