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率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更新时间:2023-07-31 09:40

利润率(Profit Rate),一般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它们是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量的比率。

19世纪中期,资本家对工人剥削严重,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样的背景下,卡尔·马克思形成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利润率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在企业中,利润率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产值利润率,资金利润率,净利润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包含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时间、不变资本的节省。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率会在不同生产部门间形成竞争,形成一般利润率,这是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资本和劳动者在部门间的自由流动是一般利润形成的必要条件。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长期来看,一般利润率会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有一些因素会阻挠这一过程,因此一般利润率的下降是十分缓慢的。

利润率恒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本质上掩盖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对企业来说,利润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利润水平的相对指标。既可考核企业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又可比较各企业之间和不同时期的经营管理水平。

产生背景

时代背景

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国家就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6世纪起,这些国家便进入到真正的资本主义时代,16–18世纪中叶进入到商业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70年代英国首先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近代科学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甚至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暴露出来,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日益严重。英国于1833年颁布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工人的日平均工作时间是15小时(包括工人吃饭的时间)。经过工人们不屈的斗争,1844年颁布的补充工厂法案规定工人的工作日长度是12小时;1847年制定的新工厂法规定工人的工作日长度是10小时。法国工人在1830年七月革命前的工作日长达13~14小时,德国工人在19世纪40年代的工作日更是长达15~16小时。但工人们只能领到微薄的工资,生活状况恶化,失业人口增加。这样的时代造就了现代工人运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也应运而生。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揭示了资本最大的秘密。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叙述资本生产和流通的总过程,在此揭示出剩余价值规律与价值规律相互综合的结果——利润规律的形成与作用。他意识到理解利润规律的关键,是认识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

资本家在现象中直观看到的是利润和利润率,为了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率(mˊ)。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相对立。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基础,利润在总量上与剩余价值相等。因此,利润率不过是剩余价值与所有预付资本之间的比率,它表示总资本增殖的速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同,卡尔·马克思把利润看作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发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只有通过分析才得以从利润中剥离出来”。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是看不见的本质的东西。

但在资本家眼中,成本价格 k=c +v,商品价值W=c+v+m就转化为W=k+m。马克思指出利润率的公式是:p/C=m/c+v,但是资本家只能理解公式的前半部分,不理解公式的后半部分。剩余价值率只能以利润率的形式曲折表达,不能认识剩余价值率现实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现实化为利润的过程。剩余价值率准确地表现了资本的剥削程度,反映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利润率则是资本效率的表达,反映着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关系。因为p=m,总资本C等于c+v,所以利润率在任何时候都小于剩余价值率,这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相关概念

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用m/C(C表示总资本)表示这一余额与总资本的比率,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与剩余价值率m/v不同的利润率m/C=m/(c+v)。”利润(p)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利润率也可以表示成p/C。

可见,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而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与不同资本量的比率。利润率恒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商品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出一个商品的价值(W),它包含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即W=c+v+m。

不变资本

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钱,用c表示。 不变资本在生产中不创造价值,只起到转移价值的作用。

可变资本

资本家用于雇佣工人的钱,用v表示。可变资本不仅能转移价值,还能创造新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全部都由劳动者创造。

成本价格

商品生产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能力,两者之和就是生产上耗费的资本,生产商品资本家自身的耗费,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用k表示,即k=c+v。它是资本家获利的商品最低销售价格,低于这个价格销售,资本家就会亏本。

全部预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等于成本价格用C表示,C=c+v。

剩余价值

商品价值超出全部预付资本的余额,用m表示,m=W-C。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v。剩余价值率是劳动者所受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利润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卡尔·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m)是由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创造的,但资本家却把它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用p表示。商品价值(W)=成本价格(k)+利润(p)。

年利润率

假设某企业资本一年周转n次,那么年利润率p′年=nm′v/(c+v)。

一般利润率

即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是生产部门间竞争使得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

计算公式

利润率常用百分比表示

利润率(p′)=剩余价值(m)/全部预付资本(c+v)*100%

利润率(p′)=利润(p)/成本(k)*100%

表现形式

企业利润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用以反映企业不同的经营情况,主要表现形式有: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产值利润率,资金利润率,净利润率。

利润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利润水平的相对指标。利润率指标既可考核企业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又可比较各企业之间和不同时期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利润率高的部门或企业,资本家就会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反之会撤出资金,缩小生产规模。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p′=m/(c+v)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m′=m/v,于是剩余价值m=m′v

所以利润率p′=m′v/(c+v),可以看出决定利润率的基础因素有:剩余价值率(m′)、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率

在预付总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变化呈正相关的关系,即利润率随着剩余价值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它的减少而减少。

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它用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的百分比表示。“也就是说,一定量的已经物化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需要一定量的活劳动(直接由该部门的工人付出的)与之相适应。在不同的生产部门,甚至在同一个产业的不同部门,这一比率总是有极不相同的,尽管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彼此相隔很远的产业部门,这个比率也可能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资本的技术构成由这个比率形成,并且资本有机构成的真正基础也是这个比率。”

对于整个部门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可变资本越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少,利润率就越低。相反,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可变资本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利润率就越高。但对于部门中的个别企业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因为资本有机构成越高,说明这个企业技术越先进,生产效率高,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于是利润率就会提高。

资本周转时间

商品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就是资本周转时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时间越短,周转速度越快,利润率越高,反之利润率越低。

不变资本的节省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的节约可以降低总预付资本量,提高利润率。不变资本的节约包括:

(1)工作日的延长。不变资本中的固定部分(如机器、厂房)在工作日延长时,物质形态不发生改变,但是利用率提高了。也就是说,工作日的延长让固定资本的劳动持续时间延长,这提高了资本周转速度,带来了不变资本节约和利润率的提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如果工人每天被规定做苦工18小时,而不是12小时,那么,一周就会多出三天,即一周就会变为一周半,两年就会变为三年。如果额外时间不给报酬,工人就会在正常的剩余劳动时间之外,每两周再白送一周,每两年再白送一年。这样,机器价值就会以加快50%的速度进行再生产,并且只需花费平常必要时间的三分之二就行了。”总之资本家为了提高利润率会牺牲劳动者的时间和健康,压低劳动者的生存条件,降低工资,将此当作不变资本的节约。

(2)生产规模扩大。大规模生产中,工人共同使用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的闲置减少,导致了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省,实现了对工人无酬劳动的最大限度的占有,提高了利润率。

(3)生产废物再利用。一个企业或部门的生产废料可以转化为另一个企业或部门的生产要素。但是这种再利用只有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利可图,这节约了不变资本的支出。

(4)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价值。当这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其他部门,会降低这些部门的不变资本价值。

衍生概念:一般利润率

概念和成因

一般利润率又称平均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社会各职能资本部门包括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的特殊利润率的平均化。形成的原因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率在生产部门内和部门间展开的竞争,是资本主义竞争的内在规律和必然结果。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让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这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部门内的竞争

指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类商品不同企业间的竞争,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形成了商品社会价值,还会提高部门资本有机构成,降低利润率。

部门之间的竞争

指不同生产部门的企业之间发生的竞争,不同的企业,如果资本有机构成高,周转速度慢,则一定时间内产出的剩余价值少,利润率低。资本家就会减少投资,其生产规模缩小,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会上升,利润率又会上升。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低,周转速度快,则一定时间内产出的剩余价值多,利润率高。资本家就会增加投资,生产规模增大,供过于求,商品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就会降低。这个过程要到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大致平均才会停下,这样的竞争必然会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形成条件

利润率的平均化只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马克思讲:“资本主义在一国社会内越是发展,也就是说,该国的条件越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就越能够实现这种平均化。”因为要实现利润率平均化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资本的自由流动,二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就是说,资本和劳动力能够灵活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要让资本的活动性更大,那么社会内部的商业行为必须是自由的,除自然垄断外不存在其他垄断形式。要让工人能自由流动,那么就需要废除阻止他们自由流动的法律,工人不在乎自己的劳动内容,抛弃了职业偏见,每一个部门的劳动形式都尽可能简单,工人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

公式

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不同部门间经过资本竞争实现了利润率的平均化,于是利润就会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就是不同部门特殊利润的加权平均,而平均利润是指按照平均利润率归于一定资本的利润,平均利润率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发展的趋势,而不是特殊利润简单的绝对平均。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

一般利润率下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家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不断降低,而利润的量不断增加。

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会主动改进技术,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更多地使用机器必然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在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发展表现在由于固定机器规模增加和技术的进步,相同数量的工人在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以将更多原材料加工成商品。换句话说,工人用相同的劳动就能生产出更多商品,拿出某一个商品来看,生产它所需的劳动量减少了。

卡尔·马克思认为,一般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特有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相较于不变资本的劳动量(物化劳动量),工人在生产中直接参加的劳动量(活劳动量)所占比重不断减少,如此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总预付资本的价值相比,比率是在不断下降的,即利润率在不断下降。

利润量的增加

社会生产力的增加不仅表现为一般利润率的下降,还表现在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即利润在量上的绝对增加,随着利润率趋于下降,资本家得到的利润量没有减少,正相反,利润总量是增加的。也就是说,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相对减少和利润即剩余价值的绝对增加是相适应的。这是因为,利润量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利润率高低,还取决于资本量的多少,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同时,资本量却在大量增加。这个规律表现为:商品生产所需时间减少,商品价格下降,但商品所包含的,并通过出售商品所能够得到的利润量却会相对增加。

阻挠因素

卡尔·马克思认为,随着机器大规模使用、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利润率会不断下降,但在实际情况中并不是这样,利润率的下降十分缓慢,只是从长期来看有着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有因素在阻碍它的下降。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必然存在某些反作用的影响在发挥作用,以此阻挠和抵消一般规律的发生。”

这些反作用因素包括:

(1)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资本家会通过加大工作量、延长工作时间和降低工资的方法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以此提高剩余价值率,随着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利润率也会提高,于是利润率的下降就被延缓了。马克思认为工资降低是阻碍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最显著的原因之一。

(2)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由于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会使不变资本各要素的价值相对减少,不变资本的价格会降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此放慢,延缓了利润率下降。

(3)相对过剩人口。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相对过剩人口,且这种过剩还会由于这种发展而加速。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得越快,这个国家的相对过剩人口就表现得越明显。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必然导致劳动力贬值,资本家就会雇佣更多工人代替机器劳动,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上升,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提高,阻碍利润率下降。

(4)对外贸易。资本家通过对外贸易进口便宜的原材料和必要生活资料,降低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格,这样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就会提高。此外,资本家对外销售工业制品,相对于社会生产力不高的国家价格更便宜,但仍然高于商品的个别价值,因此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有提高利润率的作用。

(5)股份资本的增加。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股份资本会增加,这种资本是投入大生产企业中的股份资本,这类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不参与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因为它提供的利润率已经低于平均利润率了。因为越来越多的股份资本的发行,不参与利润率平均化的资本越来越多,这也延缓了利润率的下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