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 :政治和经济学概念

更新时间:2023-11-09 14:07

资产阶级(英语:bourgeoisie,德语:die bourgeois),又称布尔乔亚,指以占有生产资料作为资本,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社会集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

“bourgeoisie”一词源自法语“bourgeois”,原指在法国封建社会制度下没有固定居所,但生活稳定、没有负债的,可靠的居民、市民。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后,其词义开始发展与变化。19世纪卡尔·马克思在其学说理论中将德语“bürgerlich”对应了英语“bourgeoisie”,并在1888年出版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中,将其定义为“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在中世纪随着城市商业、手工业发展而出现,中世纪末期其通过支持国王以保持自身利益。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为资产阶级带来发展契机,资产阶级逐渐崛起。16至19纪初,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统治的过程中逐渐由经济势力转变为政治势力,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包括英国光荣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等。在西方社会发展阶段属于进步政治力量,并在资产阶级革命后成为社会统治阶级。

资产阶级对世界历史具有革命性影响,其推翻了旧有的封建主义,使世界各国逐渐过渡至资本主义制度,开辟了世界市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空前发展。政治方面,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西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引发了阶级之间的矛盾。经济方面,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化为“纯粹的金钱关系”,将一切关系纳入交换领域,同时开辟了世界市场,使生产资料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但也造成了剥削、金融危机等问题。

资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其文化渗透、影响了整个西方社会,形成了一种文化霸权。马克思主义则从历史、实践、理论等层面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

词源

词根

“bourgeoisie”一词源自法语“bourgeois”,原指在法国封建社会制度下没有固定居所,但生活稳定、没有负债的,可靠的居民、市民,其社会地位处于上层贵族和下层流民之间,属于中产阶级。“bourgeois”则源自古法语中的“borgeis”或“borjois”(城镇居民),和“bourg”(集镇)。

早期英语化用了法语“burgess”,源自古法语“burgeis”和中古英语“burgeis”“burges”“borges”,意为自治市的公民。早期贵族对资产阶级的轻视使这个词带有了负面含义,至18世纪哲学家和学术界人士也受贵族轻视的影响,看不起资产阶级的狭隘生活和浅薄见识。随着商业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并成为社会中重要的力量,对社会主义也产生了冲击,影响了“bourgeois”词义的发展。18世纪society(社会)、civil society(公民社会)等词语出现,当时civil与法文bourgeois、德语bürgerlich为同义词,使得bourgeois的词义用法变得混淆。

在马克思的学说理论中,德语“bürgerlich”对应了英语“bourgeoisie”,在英语中意为“中产阶级”。但卡尔·马克思在其理论学说中根据“bourgeois”的早期用法,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其生活稳定、无负债的可靠居民和与日俱增的中产阶级(由商人、企业家及雇主组成)都划入了资产阶级的范围中。1888年出版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专门为“BOUGREOIS AND PROLETARIANS”(资产者和无产者)添加了一条注释,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

中文词源

汉语“资产”指财产、财富,在《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就有记载。而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资产”则是经过了日语回流而来的。1919年日本学者河上肇将bourgeois翻译为“yusan sh 有者” ,bourgeoisie则翻译为“yusan shakaikyu 有產者阶级”,经李大钊引入后在中国知识分子中被广泛接受。1920年,“有产者”“有产阶级”逐渐被“资产者”“资产阶级”替代。据德国汉学家李博研究,陈独秀是第一批使用“资产阶级”的人,陈独秀在其发表的《谈政治》中提到:“我敢说: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底专有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底利器。”在bourgeois引入中文的过程中,还出现过音译、意译的词汇,如富绅、绅士阀、资本家、资本阶级、中产阶级、中流阶级、布尔乔亚等。

主要特点与主张

性质

资产阶级思想家是立足于自然权利学说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范畴进行论证的。这种脱离社会历史条件以人的自然属性与自然权利解释人的社会生存的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在制度性质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建立于私有制的基础之上,以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为前提,演化为资产阶级利益不可侵犯。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之下,自由是有产者对无产者进行剥削的自由,资产阶级才是民主的主体,平等仅限于资产阶级集团内部,人权则完全忽视集体人权而贴上个人主义的标签。

文化

考察人类文明史,精神生产理论的提出,不是在东方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资本主义仿佛从地底下唤起了魔力,使人类的物质财富得到了空前的增长,用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底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究竟是怎么引发的呢,早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对此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16,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在欧洲大陆确立。

军事

从16世纪开始,欧洲各主要国家相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18世纪,频繁的战争实践,促使资产阶级军事著作家开始提出军事科学的概念,探讨战争的一般规律。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更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并形成了理论体系。这个时期的军事思想主要还是反映资本主义早期的工场手工业时代的战争规律。普鲁士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上下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和瑞士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就是当时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主要代表作。

政治

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家竭力鼓吹这种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欺骗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于这种缺陷,卡尔·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过,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交换领域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在这个乐园中的确存在自由、平等、所有权,一离开这个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资本主义社会实践中,抽象的一般的自由、平等、人权是根本不存在的,一到具体的社会实际中,有的只是资本的自由、平等和人权。恩格斯也曾指出,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继续存在,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就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

不得不承认,今天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仍然具有很强大的势力。尽管无产阶级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已有150多年,社会主义制度存在于世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这样那样的失误,使得社会主义至今未能取得世界性的决定性的胜利。当今的世界仍然是资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世界。

经济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国际贸易学说,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和其它经济学说一样,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资产阶级国家和经济集团在对外贸易政策问题上的利益和要求。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国际贸易学说,在它形成之后,反过来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向前发展。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学说是15世纪未至17世纪中叶,西欧封建主义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形成时期流行的国际贸易学说。它是代表资本丰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

定义

在1888年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的注释中,卡尔·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从这个角度看,资产阶级既可以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也可以是一个政治学概念。作为经济学概念时,它指的是那些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从事资本活动的人;从政治学角度来看,资产阶级则是与“无产阶级”相对立的社会集团,二者之间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简明辞典》中,资产阶级被定义为“以占有生产资料作为资本,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社会集团。”这一定义进一步强调了资产阶级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剥削劳动者方面的特征。

起源

资产阶级出现在中古时期的意大利,那时住在村庄中的居民开始变得比住在附近乡间的人还要富有。因此他们可以获得相对上较多的权力和影响力,越来越接近统治阶级和神职人员,同时逐渐远离平民阶级。这种中古时期的资产阶级原型就是磨坊拥有者,他们能够快速地对当地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力,以至于可以对统治者表达否决权。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出现,原因是意大利同欧洲的两个商业世界联系密切。意大利不仅从地中海贸易中得到好处,而且是西欧,北欧同东方各国贸易的中间商,从中得到了利益。在商品和贸易活动的哺育下,意大利的一些城镇商品经济繁荣起来,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条件。在此之后,资产阶级这一新兴阶级陆续在中欧,西欧兴起,逐渐形成一独立阶级。资产阶级的起源的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回随后《共产党宣言》中又提到,现代工业已经把家长式的师傅的小作坊变成了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

历史沿革

11世纪,中西欧地区城市商业、手工业发展,城市开始扩张。15世纪至16世纪,市民中的阶级不断分化。从“市民阶层”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在经济利益之外开始追求政治上的权力,它们为了自身利益在政治上对国王表示支持。地理大发现后资产阶级迎来发展契机,殖民带来了大量的生产资料交换和累积,商业空前发展。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市场交换中,也推进了其他领域的变革,但资产阶级的发展仅停留在交换领域,生产领域、商业形式还未改变。而随着商业的空前发展,市场交换的“需要”原则延伸至其他领域,尤其是在生产领域的革命使得封建生产、分工方式被彻底改变,从此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逐渐崛起、壮大。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英国荷兰的资产阶级为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经济支持,从而使资产阶级由经济势力开始转变为政治势力。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17-18世纪资产阶级是政治领域上的进步阶层,他们支持宪法和自然权利,反对特权法和贵族、主教等在封建秩序中的神权统治主张。至19世纪,资产阶级因为自己和下层社会争取政治、宗教权利和公民自由,而成为西方社会中重要的进步政治力量。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社会阶层大规模扩张导致分层,根据商业活动和经济功能,可分为高级资产阶级(银行家和实业家)和小资产阶级(商人和白领工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进行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即资产阶级革命,又被称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宗教之争贯彻其革命始终。由于宗教改革后英国国内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阻碍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经济活动,使其权利受到侵害。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代表的社会中间阶层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他们将更能够反映其思想观念的加尔文教作为思想武器,对国教表示反对,由此掀起了清教运动,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封建启蒙运动之一。资产阶级以宗教为名,与国王展开了斗争,最终于1649年将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在英国成立了共和国。英国议会又于1689年和1701年颁布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以法律的形式杜绝了天主教徒再次登上英国王位的可能性,并规定了国会的权力和国王的权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宗教、法治革命,为英国现代国家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铺平了道路。资产阶级在此期间积极监督和制约皇权,并提供社会服务、承担社会责任,为英国顺利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自1789年爆发直到1875年法兰帝第三帝国成立结束,直被认为是最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体现了法国人民不屈不挠、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由于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商议增加税收,法国贵族阶层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导致法国全国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社会运动甚至革命。1789年7月4日,巴士底狱被攻占,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其后革命浪潮席卷法国。8月法国制宪议会制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但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派向封建势力妥协,于是其统治被推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在经过多次政权转移后,雅各宾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但由于其内部分裂而失去人民的支持,于1794年“热月政变后”被推翻。由于法国国内各个阶层和政治团体间的矛盾无法调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的法国难以实施长期稳定的发展该规划,甚至在大革命后期陷入政治恐怖之中,严重阻碍了法国经济、法治发展。1830年的七月革命是法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但其建立的七月王朝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利益,于1848年爆发了第三次资产阶级革命。七月王朝被推翻。随后法国经历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阶级矛盾仍旧十分尖锐,工农运动和民主运动也日益高涨。1870年爆发了第四次资产阶级革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直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出台,资产阶级在法国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法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是以封建制度为革命对象的,但美国国内并没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仅有英国殖民带肋的封建制度残余。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为扫除、摒弃殖民地社会的梏,争取美利坚民族独立,并建立资产阶级专政。18世纪美国发起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发表的《独立宣言》宣布北美十三州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独立战争的胜利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虽然在独立战争中消除了美国境内的殖民地制度,但土地问题和黑奴制问题任然存在,其建立的共和国由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园主联合专政,没能争取到充分的民主,政治、经济欠缺独立性。1815年后美国国内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与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并存,两种经济制度对立是其主要社会矛盾,施行奴隶制度种植园经济的南部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工农业发展的北部。北部新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业资产阶级试图改造南方经济制度,于1861年爆发了南北战争,这是美国历史上又一次扫除旧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1862年林肯签署颁布的《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南北战争期间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措施。至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美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又对南部进行重建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日本资产阶级革命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地处东亚一隅的目本,经过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这次维新变革,比较顺利地摆脱半殖民地危机,形成近代日本民族,发展资本主义,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迅速地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建成了亚洲唯一一个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现代国家,关于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首先也必须从它属于近代民族民主运动范畴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一角度出发,才能做到科学的评价。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民族形成所起的作用,是应给予充分背定的。明治维新说到底,乃是反封建反殖民压迫的日本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建成资产阶级现代国家的问题。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搞资产阶级近代化很有些特色。由于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封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为落后,作为一个后进的国家的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搞资产阶级近代化,一个突出的作法就是以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样板,在坚持他们所说的“自力建设”方针下学西方,赶西方,锐意兴革,奋发图强,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明治维新时日本搞资产阶级近代化的起点非常之低,甚至连彼得大帝时的俄罗斯帝国都不如。但是,经过明治维新后不到半个世纪,日本就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用了两百年左右时间,才完成的资产阶级近代化途程。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近代资本主义由于自清末以来中原地区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未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与发展,也导致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在此基础上,孙中山提出过小范围内的社会改良再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但这个幻想最终破灭。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场全民革命,孙中山吸取了西方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但也没能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问题。

近代资产阶级,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是近代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1840—1894年是中原地区近代企业的创建时期,外国资本企业、官僚资本企业、民族资本企业相继创立。1895—1913年,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本国资本新开设的工矿企业数量以及新投资的资本额激增,其中,商办企业的新投资超过官办,以致民间投资远超过政府投资,逐渐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1914—1920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增长有限,官僚资本陷于停滞,民族资本发展迅速。截至1920年,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资本主义经济约占14.05%。同期,它在交通运输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约占50.47%。1932—1935年的经济危机,和当时的世界经济危机一样,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危机,不过主要不是由于生产相对过剩,而是由于国内购买力的绝对减退,特别是农村购买力的减退和消失,它与中原地区农村的半封建半自然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1921—1936年,是中国资本主义范围扩大,或资本主义化时期。尽管本期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有限,投资增长的速率降低,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在生产部门中扩大,地域范围也扩展了。截至1936年,资本主义经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到21.81%。同期,它在交通运输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增为57.91%。

内容划分

资产阶级的划分在不同领域的学者中有不同的标准。

马克思

马克思在其《共产党宣言》中将占有社会生产资料、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划分为资产阶级。其后又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资本家对资产阶级内部进行细分:一种为功能资本家,一般为生产资料的企业管理者。一种为食利资本家,其生计来源于产业租金或金融资本产生的利息收入。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资产阶级的构成部分是参差不齐的,一部分是工商业资产阶级和金融资产阶级,也就是大资产阶级或资本家阶级,一部分是小资产阶级,主要指那些雇佣几个人开咖啡店的、开餐馆的、开酒店的小商人、小店主、小手工作坊主等等,他们并不能算作资本家。现代资产阶级其实是指大资产阶级,并不包括小资产阶级,经常被置于无产阶级对立面的“资产阶级”准确地讲只是大资产阶级或资本家阶级,小资产阶级并不构成无产阶级的对立面。

赖特

美国社会学教授赖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化的阶级标准,其阶级划分标准为对金钱或投资资本、对物质资本或物质生产资料、对劳动的控制权的多少。其阶级模型理论特点为彰显了所有权在阶级划分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建了中间阶级的概念。赖特先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将社会分为两个部分,再根据组织资产和技术、资格证书资产的占有状况将社会划分为12种阶级地位,包括属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本家、小雇主和小资产阶级,以及非生产资料所有者,即雇佣劳动者,包括扩专业管理人员、专业监督人员、非管理专业人员、半专业管理人员、半专业监督人员、半专业工人、非专业管理人员、非专业监督人员和无产阶级。其中,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划分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传统的两极分化式的阶级。

吉登斯

社会分层理论的先驱马克斯·韦伯更注重“生活机会”在社会阶级划分中的作用。英国新韦伯主义学者吉登斯在其《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一书中介绍了其社会分层理论,主要包括关系结构的起源、类型、影响姐姐结构化的阶级意识等内容。吉登斯在韦伯的基础上提出依据生产资料或财产、教育或技术资格、体力劳动的占有能力将资本主义划分为上层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也称工人阶级)。

布迪厄

布尔迪认为在消费社会,文化消费在社会结构重构中起到重要作用,故意“结构产生习惯,习惯决定时间,实践再生结构”为分析框架,构建了文化消费理论。在其文化消费理论与马克斯·韦伯社会分层思想的影响下,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多元分层的体系,不仅可以从经济维度进行划分,也可以从文化等角度进行划分。他强调生活方式、品味、习惯等文化模式在社会阶级划分中的作用,认为特定阶级的文化模式成型后会成为区分各阶级地位的重要标志。他认为资产阶级在文化上的表现为“安逸、自信、高雅、自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体现,也是其阶级划分的重要文化依据。同时皮埃尔·布尔迪厄还划分出了小资产阶级这一社会阶级,其占有一些经济资本,但文化资本占有少,会表现出不自然、不自信、不自由、被动的人生态度。

普兰查斯

希腊卡尔·马克思主义学者普兰查斯主张以多元决定论为基础来进行划分阶级,不仅要考虑阶级划分中的经济地位因素,还要考虑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基于其“多元决定论”的阶级观念提出了结构主义的阶级概念,认为阶级的概念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一个复杂整体,并认为社会阶级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在这个结构中具有统一性。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领取工资的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工人都属于“新小资产阶级”,包括白领工人、商业雇员、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及其他脑力劳动者。

影响

政治影响

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政治理论具有巨大的影响。资产阶级是靠自由、平等,人权起家的。特别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天赋人权”理论。“天赋人权”的核心思想是人生而自由、平等,这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又称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这些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为反抗封建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反抗宗教神学对人们的禁锢而提出来的,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资产阶级的政治家运用这种理论,把它提炼成“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口号,动员人们起来革命,推翻封建贵族的统治。资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家的思想,使得自由、平等、人权的理论内容更加充实,影响更加广泛。尤其是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宣言》,公开宣称“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人权宣言》宣布的这一根本原则,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发动人民推翻封建贵族统治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仍然具有很强大的势力。尽管无产阶级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已有150多年,社会主义制度存在于世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这样那样的失误,使得社会主义至今未能取得世界性的决定性的胜利。当今的世界仍然是资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世界。

资产阶级在世界发展历史上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资产阶级是推翻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其衍生出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资产阶级统治相对稳定,其民主制度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资产阶级的政治实践中,资产阶级民主深深渗入本阶级成员中,形成了强烈的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并影响的了其他社会阶级。其日益完善的民主制度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定,但也引发了一些对抗性的矛盾。

中国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2011修正)成立以后,以卡尔·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作指导,结合中原地区实际,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国国家的国体,它决定了中国家的根本性质。就是说,中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广大人民的国家,不是少数剥削阶级的国家。

经济影响

资产阶级兴起和获得统治以后,树立了以金钱(私利)为衡量标准的社会价值体系,迅速打破了禁锢了欧洲人上千年的各种封建束缚,欧洲的市民阶层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行动上和思想上的自由。这种自由在形式上从上层不断向下扩展到更多普通人身上,人们的创造力在金钱、生存的双重压力下得到极大释放,欧洲成为近代最先进入工业革命的社会,取得了对其他地区和文明的相对优势地位,并将这种优势地位保持数百年之久。从政治上来看,资产阶级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代西方政治理论、制度,这些理论和制度在世界许多地方仍在继续使用和发挥着影响。

资产阶级打破了封建主义制度的固定性,通过变革生产方式打破了日益僵化的社会关系,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化为“纯粹的金钱关系”,将一切关系纳入交换领域。此外,资产阶级开辟了世界市场,以其强大的生产力和裹挟力,将世界范围内的各民族、各区域裹挟进被掠夺和交换的过程,推进了各国的资产阶级社会过渡。其通过解放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方式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空前发展。

文化影响

卡尔·马克思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时由其统治阶级的习惯所支配的,在这种习惯中,社会各阶级都遵守统治阶级的价值体系。资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其阶级文化影响了整个西方社会,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霸权。

相关言论

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在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指出了资产阶级思想理论支点的不足。思想上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虚假性进行了批判。在政治上批判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普适性人权,经济上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标榜的“经济人”假设。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更是从历史、实践、理论等层面对资产阶级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批判

从享乐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来看,享乐哲学是伴随资产阶级的兴起及封建地主贵族变为宫廷贵族的而产生的。在宫廷贵族那里,享乐主义仅仅作为最直接的最朴素的人生观的形式存在着。在资产阶级这里,它才变成了真正的哲学。所以,资产阶级的享乐哲学必定被赋予了资产阶级的本质属性。

资产阶级的哲学家们极力宣扬功利主义应该作为人生哲学的理论。他们从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出发,认为这种道德理论的目的就是人的最大幸福。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竞争的原则的反映。这一切都是资产阶级为了自己实践活动而预设的一种意识形态。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人的最大幸福,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为给自己辩护,为现存事物的辩护而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