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苍耳 :菊科苍耳属的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23:59

刺苍耳(学名:Xanthium spinosum Linn.)是菊科,苍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20厘米。茎直立,叶狭卵状披针形或阔披针形,边缘浅裂或不裂,中间裂片较长,基部楔形,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管状,雌花序卵形,总苞囊状,花柱线形,8-9月开花,9-10月结果。

原分布南美洲,在欧洲中、南部,亚洲和北美归化。中国辽宁、北京、河南省、安徽均有分布。生长在榨油厂附近的垃圾上,亦侵入农田,危害白菜、小麦、大豆等旱地作物。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40-120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节上具三叉状棘刺。叶狭卵状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长3-8cm,宽6-30mm,边缘3(-5)浅裂或不裂,全缘,中间裂片较长,长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至柄,背面密被灰白色毛;叶柄细,长5-15mm,被绒毛。

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球状,生于上部,总苞片一层,雄花管状,顶端裂,雄蕊5。雌花序卵形,生于雄花序下部,总苞囊状,长8-14mm,具钩刺,先端具2喙,内有2朵无花冠的花,花柱线形,柱头2深裂。总苞内有2个长椭圆形瘦果。花期8-9月,果期9-10月。

产地生境

原分布南美洲,在欧洲中、南部,亚洲和北美归化中原地区分布:辽宁省、北京、河南省河北省、安徽。常生长在路边、荒地和旱作物地。榨油厂附近的垃圾上。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果实具钩刺,常随人和动物传播,或混在作物种子中散布。

物种危害

入侵生物占据适宜生态位后,会迅速发展成为该地新的优势种,使原来该地植物的生态位受到压缩,能成功地将该地植物排挤掉,导致该地植物多样性降低。刺苍耳适应能力、繁殖能力、传播能力极强,并有侵略本性,在进入新的生境时,面积迅速扩大,与该地植物争夺养料、水分、光照和生长空间等有限资源,影响该地植物的生长,严重会使该地植物被排挤出原生长环境,结果将会对原生境中其他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带来影响,破坏该地生物多样性

在许多地方,刺苍耳已扩散到农田中,并且分布面积,年年都在快速扩大,对该地农业构成了极大威胁。因为刺苍耳植株高大且具刺,不易被机械、人工去除,给农田的机械、人工操作带来了困难和障碍;刺苍耳的果实可以混入籽粒较大的农作物(如玉米)种子当中,降低作物种子的纯度,并可以随种子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由于植株具硬刺,牛、羊等牲畜不食,刺苍耳泛滥成灾,对入侵地的牧业生产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刺苍耳的果实不能代替中药用苍耳,刺苍耳的大面积蔓延必将对药用苍耳子的质量产生影响。

刺苍耳亦侵入农田,危害白菜、小麦、大豆等旱地作物。

防治方法

机械铲除:刺苍耳在植株生长初期,生长速度较为缓慢,还未形成刺,在此时将其铲除最为安全和有效,防除过的地方一定要进行多年追踪调查和铲除。

化学防除:截止到2014年尚未见刺苍耳的专用除草剂的学术报道,作为其同属植物意大利苍耳的化学防除剂或许值得参考,即采用72%2,4-D丁乳油50毫升/666.7平方米、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60毫升/666.7平方米 和25%排草丹水剂400毫升/666.7平方米。

植物替代:当生长蔓延比较严重,铲除植株不能解决问题时,可同时采用植物替代方法。通过其他植物与之竞争环境资源,将大大削弱其生长势,减轻其危害。

入侵物种

2022年12月20日,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农业农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关总署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制定了《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包含刺苍耳。

参考资料

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出炉 鳄雀鳝、美洲牛蛙等在列.今日头条.2022-12-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