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羚属 :偶蹄目牛科下的属

更新时间:2023-09-22 18:40

剑羚属(学名:Oryx):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平原,偶蹄目洞角科的一个属,也称大羚羊属。共有4个物种,是形体最大的羚羊。体上覆盖的毛是灰褐色,但脸部、腹部及四肢下部的体毛是白色。脸部中央、眼睛到嘴巴四周、咽部、前肢与后肢之间的体侧、四肢的胫部及尾巴都有黑色的毛分布。

栖息于干燥的草原及沙漠地区,晨昏活动,白天气温较高时躲在阴凉处休息。食草动物,主要食物是草、树叶,条件艰苦时可以用强壮的前肢挖出地下1米深处的植物根状茎充饥。成群栖居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荒漠和干旱平原。

形态特征

剑羚属包含四种剑羚。弯角剑羚南非剑羚阿拉伯大羚羊东非剑羚。身体粗壮,肩高102-120厘米。有鬃毛和毛尾,面部和前额有黑色斑块,眼的两侧各有黑色条纹,身上和腿上有黑色斑纹(随品种而异)。东非剑羚和南非剑羚毛皮呈灰褐色,北非剑羚灰白色,阿拉伯剑羚白色。雌雄均具角,角长而尖,或直或曲。

体质强壮;有适合长跑的腿;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门牙和犬齿均退化,但下门牙保留,下犬齿门齿化,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前臼齿和臼齿为高冠,珐琅质有褶皱,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吃草;胃4室,反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不分叉,内部空心,外被可脱落的角质套(角鞘),套在骨质的角心上(骨心),并且随着骨心的生长而扩大;角上无神经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一般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且不更换角鞘。

生活习性

集群生活,每群6-40只不等,平均数量是14只,最高纪录为300多只,羚群由一只成年公羚带领数只母羚和幼羚共同生活,领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成年雄性会离开群体独自生活。晨昏活动,白天气温较高时躲在阴凉处休息,主要食物是草、树叶,条件艰苦时可以用强壮的前肢挖出地下1米深处的植物根状茎充饥。

该属的几种大林羚都非常耐干旱。由于长年生活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中,剑羚进化出了多种适应沙漠环境的生理特性,缺水的时候它可以连续几天不饮,为了保留住体内宝贵的水分,它能使自己的体温从35.7℃上升到45℃这个其它哺乳动物肯定死翘翘的温度,减小了身体和外界的温差,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热量的吸收。非常适应在沙漠的生存。

分布范围

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地区。阿拉伯大羚羊原产于中东阿拉伯半岛,由于人类捕杀,已野外灭绝,20世纪80年代进行重引入,数量不足500头。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其中弯角剑羚——野外绝灭(EW)、阿拉伯剑羚——易危(VU)、东非剑羚——近危(NT)、南非剑羚——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