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氏鳄目 :蜥形纲双孔亚纲下的目

更新时间:2024-09-20 16:06

劳氏鳄目(学名:Rauisuchia)是一群主要生活在三叠纪的主龙类集合群,其成员大多体型较大,通常长度在4到6米之间。最初,人们认为劳氏鳄目与引鳄科有关联,但现在普遍认为它们属于镶嵌踝类主龙。这一目通常包括三个科:迅猛鳄科劳氏鳄科波波龙科,以及其他一些源自俄罗斯奥伦尼克阶地层的物种,由于过于原始或资料不足,未能归入这三个科。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劳氏鳄目实际上可能是多个独立分支的集合,占据了同一生态位,即中等到高等级的四足捕食者。劳氏鳄目的一些著名成员包括铁沁鳄蜥鳄属波斯特鳄属等。

形态特征

劳氏鳄目成员具有独特的直立步态,其股骨垂直,髋臼向腹侧倾斜,而不是像其他主龙类那样股骨颈干倾斜或弯曲。这种被称为柱状直立的方式,赋予了劳氏鳄类极高的活动性和灵活性,使其能够迅速追击如肯氏兽科这样的二齿兽下目。劳氏鳄类的成功体现在其巨大的头颅,最大可达1米长,直至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导致它们和其他大型主龙类的消亡。此后,兽脚类恐龙才得以成为陆地上的主导掠食者。在侏罗纪初期,随着劳氏鳄类的消失,肉食性恐龙的足迹突然变得更大。

历史沿革

劳氏鳄目最早由约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和麦可·班顿(Michael Benton)在1984年提出,他们认为劳氏鳄目,如蜥鳄属,已经发展出了不同于恐龙的独特直立方式。劳氏鳄目的分类历史经历了多次变化。传统上,劳氏鳄目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群体,与早期恐龙、植食性假鳄类、装甲的异齿龙类和轻巧的鳄形超目祖先等其他三叠纪主龙类相区别。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劳氏鳄目实际上是多种不同形态的主龙类的混合体,其中一些成员可能更接近鳄形超目。因此,劳氏鳄目作为一个传统的分类单元,可能并不符合现代分类原则,而是被视为一个进化等级。

生存环境

劳氏鳄目成员广泛分布在整个三叠纪时期。它们的灭绝发生在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期间,除了一些鳄形超目的后代幸存下来,最终演化为今天的鳄鱼。劳氏鳄目的化石记录丰富,其中包括铁沁鳄蜥鳄属波斯特鳄属等知名物种。其中,铁沁鳄产自瑞士意大利北部的中三叠世,蜥鳄产自阿根廷的晚三叠世,波斯特鳄则产自美国西北部的晚三叠世。此外,还有巨齿龙,曾长期被误认为是早期兽脚亚目恐龙,但在1980年代被重新鉴定为非恐龙。

下级分类

劳氏鳄目通常分为三个科:迅猛鳄科劳氏鳄科波波龙科。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未归入任何科的物种,如Xilousuchus,这是一种来自中国湖北的三叠纪早期物种。

参考资料

劳氏鳄.技点网.2024-08-24

这可不是恐龙!!.上海科普网.2024-08-24

三大史前巨鳄,曾经恐龙的噩梦.搜狐网.2024-08-2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