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约乡 :云南德宏州陇川县的乡镇

更新时间:2024-09-21 12:15

约乡位于云南省陇川县东南部,东与芒市相邻,以龙江为界,南与瑞丽市接壤,西与景罕镇城子镇相接,北与王子树乡毗邻。全乡现有农户1718户,共乡村人口5650人(2020年)。全乡以汉族景颇族为主,是多民族混居地,其中汉族1512人,景颇族5634人,其他民族10人。

概况

勐约乡位于陇川县东南部。面积181.6平方千米,人口0.74万人(2006年)。辖营盘、广瓦、邦中、邦瓦、瓦慕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营盘。

沿革

1969年属庆九大公社,1984年析建广瓦区,1988年改勐约乡。1997年,面积121.5平方千米,人口0.3万,其中景颇族人口占84.85%,辖广瓦、邦中、营盘3个行政村。2002年,撤销邦瓦乡,将邦瓦、瓦幕村划归勐约乡管辖。

[邮编]678708 [2008年代码]533124205:~201营盘村 ~202广瓦村 ~203邦中村 ~204邦瓦村 ~205瓦幕村

附:邦瓦乡位于陇川县东部,公路西连城子镇,北接王子树乡新中国成立前属景颇族山官辖地,隶陇川宣抚司。1953年成立邦瓦乡,废除山官制度。1956年建邦瓦生产文化站,1969年建向阳公社,1971年改称邦瓦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1997年,面积105.8 平方千米,人口0.7万,其中景颇族占90%,辖邦瓦、瓦幕、巴达、曼冒4个行政村。2002年9月8日,云复政[2002]99号:撤销邦瓦乡,曼冒、巴达划归城子镇,邦瓦、瓦幕划归勐约乡管辖。

乡镇概况

勐约乡隶属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勐约乡位于陇川县东南部,东与芒市相邻,以龙江为界,南与瑞丽市接壤,西与景罕镇、城子镇相接,北与王子树乡毗邻。到县城章凤镇为柏油公路,交通方便,距县政府所在地35公里。经度98°03'50",纬度24°15'12",年均积温6812.1℃,年均降水量1300—1500毫米。最高海拔1350米,最低海拔780米(陇川县最低海拔)。全乡辖5个村委会,41个村民小组,43个自然村(注:2005年自然村调查上报62个自然村,此次未上报的19个自然村根据数字乡村指标解释因户数较少,居住分散已并入上报的43个自然村中),1780户7445人,其中本地户籍1718户7146人,流动人口3201人。本地户籍中,农业人口1780户7407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数5632人,占本地户籍总人口的59%;景颇族5876人,占本地户籍总人口的82%。全乡国土总面积200.15平方公里,2006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7973亩,其中水田5868亩,旱地22105亩。人均耕地4.02亩,适合种植甘蔗、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林地53000亩,其它面积18090亩。

2008年全乡完成经济总收入3008万元,较上年增加900万元,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175.3万元,比上年增加942.33万元,增长76%;第三产业完成31.3万元,较上年减少42.2万元,降低57.4%(因上年第三产业收入中含有退耕还林补助)。2008年财政收入15万元,与上年持平。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9万元,较上年增加10%。农民人均纯收入916元,较上年增加98元,增长12%。农民人均持粮403公斤,较上年增加58公斤,增长17%。全乡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收入为主。

基层组织

勐约乡党委下设1个党总支,9个党支部,32个党小组,273名党员,其中男225人,女48人;景颇族208人、汉族61人、傣族4人;35岁以下101人、36岁至45岁68人、46岁至54岁45人、55岁至59岁25人、60岁以上3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7人、中专生32人、高中生18人、初中生91人、小学生93人、文盲22人。

全乡有1个团委、21个团支部、529名团员,其中男298人、女231人。

农村经济

全乡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0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321万元,占总收入的76.16%;畜牧业收入360万元,占总收入的19.2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378 头,肉牛184头,肉羊164头);渔业收入万元,占总收入的0.03%;林业收入107万元,占总收入的2.2%;工资性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0.59%。农民人均纯收入916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收入等为主。全乡外出务工收入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77人(占劳动力的1.73%),在省内务工132人,到省外务工45人。

文化教育

全乡共有中小学校6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5所。学校占地面积21165平方米,建筑面积7783平方米。共有34个教学班,其中初中4个班、小学25个班。全乡中小学校在校学生969人,其中初中生151人、小学生713人、学前班169人。教职工101人,其中在职教师77人、试岗2人、代课1人、临时工13人、合同工人1人、已退休7人。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全乡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无路灯。全乡有1006户通自来水,有616户饮用井水,有88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54%)。有1650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11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和6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8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24户(分别占总数的48%和32%)。全乡到各村委会道路为土路;进乡道路为土路路面;乡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建有集贸市场2个。全乡共拥有汽车20辆,拖拉机95辆,摩托车527辆。全乡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433.2亩,有效灌溉率为7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697.2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4亩。

到2008年底,全乡建有沼气池农户28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5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户。全乡有31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2个自然村不通自来水;有43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3个自然村已通路、已通电话;43个自然村无路灯。有43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全乡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8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71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2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资源环境

全乡有耕地总面积27973亩(其中:水田6445亩,旱地22105亩),人均耕地4.02亩,主要种植甘蔗、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53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093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4.44亩,主要种植麻竹、西楠桦、核桃等经济林果;无水面面积;有耕地、生态林、经济林等资源。

特色产业

全乡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8年主产业全乡销售总收入155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70%。全乡目前正在发展甘蔗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养殖业产业。全乡无专业合作组织。

发挥区位优势 壮大绿特产业

勐约乡在瓦幕村委会勐广村民小组召开核桃种植现场培训会,全村40户共186人参加了培训会,并把从保山市进购的1200株核桃苗及农药、化肥发放给村民,现场会上乡农科站技术人员向村民群众详细讲解了种植核桃的方法,从挖塘、回塘、施肥、种植、管理等方面逐一进行了示范种植培训。

乡分管农业孔福副乡长建议从五个方面抓好核桃种植工作:一是项目来之不易,项目涉及村委会、村民小组要珍惜发展机遇,积极发动群众,抓紧时令、节令尽快把领到的核桃苗按时按质的种下去;二是要按照技术人员讲解的种植方法,科学种植,确保核桃苗又快又好的成长;三是种植后,要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逐步实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四是农户要积极学习种植、管理技术,克服、转变“靠、等、要”思想观念,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绿特产业;五是乡农业站、林业站要提高对核桃种植户的服务质量,保证技术、化肥、农药跟踪服务到位。截止1月30日,瓦幕、广瓦、邦瓦3个村委会7个村民小组种植核桃982余亩,发放核桃苗11784株。

人文地理

景颇族服饰

勐约乡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居住着汉族、景颇族、傈僳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各民族都有独特民风民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和族的“阔时节”及傣族的“泼水节”。

景颇族

景颇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形象生动、粗狂热烈的舞蹈,其中有一特别热闹的歌舞庆典,叫“目瑙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它代代相传,成为景颇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 “目瑙”盛会是追溯民族历史隆重传统节日。节日活动紧紧围绕四根高耸的“目瑙”柱举行。柱上所绘图案,有的描摹景颇族回环曲折的迁徙路线,有的象征景颇族人披荆斩棘、团结勇敢的历史和民族性格,有的寄托子孙兴旺、五谷丰登的祈祝。节日中最壮观的场面是成百上千人列队回旋舞蹈,据说是按柱上的回旋形图案所示,溯回祖先发源之地,让人们牢记自己是谁的子孙。云南景颇族包括4个主要支系:景颇、载瓦、勒期和浪俄,其中载瓦支系最大,其人口占景颇族总人口的80%左右。景颇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甸语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景颇方言属景颇语支,载瓦方言属缅语支。景颇族、载瓦两种方言由于语言亲属比较疏远,互相通话困难。原无文字,1895年,美国传教土约翰逊夫妇在缅甸创造了一套以景颇语为基础,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景颇文。由于语言的相同,这套文字也流传到我国景颇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语言工作者在原景颇文的基础上对这套文字进行了改进,同时为说载瓦支语言的景颇族人民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现在两套文字均推广使用。

景颇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人们相信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鬼魂,它们都能作祟于人,给人以祸福。一般群众对鬼魂既崇敬又畏惧,在每年春播、秋收、冬藏之前及逢婚丧、生病、械斗时。都要杀生祭鬼。近代,随着基督教的传人。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景颇族的盛大传统节日是“目瑙纵歌”节。目瑙纵歌是一种群众性的歌舞活动,其中包括多种舞蹈形式,排列成阵,舞步有序,节奏鲜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一般进行4天。节日期间,景颇人民穿着盛装,汇聚目瑙纵歌场,围着歌舞场中央绘有目瑙舞蹈路线图谱的“目瑙示栋”。踏着鼓乐节奏尽情欢舞。目瑙纵歌,原是敬祭鬼神的原始宗教活动,现成为盛大传统节日。

傈僳族

阔时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又名“迎新节”,在每年的农历11月20日举行,节日期间,各家都喜欢用松枝装饰堂前屋后,全村老少都喜欢围在一起吹葫芦笙,跳迎新舞,唱迎新歌,并举行隆重的送魂仪式,把过去一年不好的魂赶走。打跳对歌、射箭比赛、“上刀梯、下火海”等节目,节日热闹非凡。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族,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朝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市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傣族

傣族属于古代越人族属,秦汉时期,傣族先民被称为“滇越”和“掸”,并建立了已知的第一个政治组织“掸国”,公元1世纪掸人进入阶级社会,掸国首领被汉王朝封为“汉大都尉”。唐宋时期,傣族先民因有饰齿文身习俗,被称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茫蛮”、“白衣”等等。明清时期,傣族被称为“百夷”、 “佰夷”、“焚夷”、“摆夷”、“摆衣”。随着元朝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的建立,傣族区域继续纳入中原王朝行政系统。元代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其邻近地区立为金齿宣抚司,分置六路总管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建彻里总管府。明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土司制度,傣族地区都分别建置土司,任命傣族头领为世袭土司。确立了傣族封建领主制的地方统治政权,傣族社会普遍向封建领主制发展。傣族最重大的传统春节泼水节。时间是傣历六月(公历4月中旬)。举行3天,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礼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互相泼水,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下午举行“丢包”,属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放高升、赛龙舟活动。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还信仰原始宗教。

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期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要认真把握五个原则:一是以发展为中心,增收是核心的原则;二是调动积极性,稳定和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要求改革和体制创新的原则;三是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满意,农民受益是目的的原则;四是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五是农民是投入的主体,政府是主导,社会各界要参与的原则。按照“稳粮调遮,林果竹畜牧并举”的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主题,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发展能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人口

2021年6月16日,陇川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勐约乡人口数为5650人。

参考资料

勐约乡.行政区划网.2016-06-16

陇川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陇川县统计局.2021-06-2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