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15:03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College of Nature Conservation)成立于2004年12月,由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同建设,目前是我国唯一的培养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专门人才的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也是目前我国唯一拥有自然保护区学院的高等院校。现任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艳青,院长雷光春

教研室与研究方向

北京林业大学自1999年开始招收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2002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学科”,并招收“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拥有农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3年,国家级重点学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并入学院,招收“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也拥有农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现设四个教研室,即自然保护区教研室、湿地保护与利用教研室、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与利用教研室、树木学教研室。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湿地保护与利用、保护经济与政策、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动植物系统学及进化生物学、动植物生理生化及繁殖生物学、动植物遗传多样性及种质资源保护、动植物保护生物学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资源利用与产业技术等。

本科专业

学院现设一个本科专业,即“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院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和林学一级学科下的“自然保护区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本科专业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于2012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北京林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现已建立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动物界、树木学、湿地生态过程等10个实验室,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河北河上游、湖南东洞庭湖、福建武夷山市等11个保护区签订了合作协议,拓展了实践教学平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学科简介

学院现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学”、“湿地生态学”3个二级学科,拥有农学、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可以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博士后。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于2000年正式建立,2006年被评为省部级重点学科,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该学科致力于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动植物生态、营养与繁殖、疾病与免疫、遗传多样性与种质资源等方向的研究,服务于动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管理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领域。隶属国家重点学科林学一级学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教辅人员2人。学科研究方向为:

动植物系统分类及进化生物学

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学

动物生态学与行为学

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野生动物生理免疫与疫源疫病防控

自然保护区学

自然保护区学学科于2002年正式建立(自1999年开始招收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研究保护区(含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世界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等)性质、功能、规划设计、管理及资源保护、监测、可持续利用等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隶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林学一级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该学科研究方向为:

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

生态经济与保护政策

湿地生态学

湿地生态学学科于2014年正式建立,以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水文水资源学、生物多样性科学、入侵生态学、生态工程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湿地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湿地对区域及全球环境变化的作用与响应的科学。隶属生态学一级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教辅人员1人。该学科研究方向为:

湿地生态水文过程与效应

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湿地恢复与重建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4人(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专任教师均有博士学位。此外,学院聘请了6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为客座教授。现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1人,校杰出青年人才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1人任教育部自然保护与环境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1人被国家林业局聘为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2人任委员,2人担任中国湿地公园评审专家、3人担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专家,1人担任环保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委,1人担任国家林业局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担任湿地保护国家标准委员会委员,10余名教师担任国内外相关领域重要学术刊物的副主编、编委等职位,12人担任中国生态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鸟类学会、中国水利学会等学术团体相关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或委员。

研究平台

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国家委员秘书处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迁徙水鸟保护及其栖息地可持续利用伙伴关系”于2006年达成,是由国家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等成员自发签署的多边候鸟保护合作框架。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从北到南,跨越22个国家,是5000多万只候鸟的栖息地,为了协同各国共同努力保护候鸟,2008年3月,中国政府正式加入这一迁徙路线伙伴委员会。截至2010年,我国已有20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加入了该迁飞网络。迁徙网络秘书处挂靠在自然保护区学院。

中国大鸨保护与监测网络

大鸨是全球瞩目的珍稀物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该物种,受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委托,北京林业大学建立了中国大鸨保护与监测网络,现挂靠自然保护区学院。该网络建立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大鸨分布地区各方的积极性,保护大鸨及其栖息地,监测大鸨数量及变化规律,确定影响其生存的因子,制定长期有效的保护规划,并形成稳定的保护科研队伍,持续开展保护与研究工作。

中国猫科动物保护与监测网络

在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的支持下,2009年启动 了“中国猫科保护与监测网络”建设。该网络将在国家政策和方针指导下,积极组织协调猫科动物重点分布自然保护区、科研和保护机构,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方法,全面推动中国猫科动物的保护、监测和研究工作。网络秘书处设在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

普氏野马保护及放归野化监测协作组

2002年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在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普氏野马保护及放归野化监测协作组”,与新疆普氏野马繁育研究中心、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保护区管理站、甘肃武威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甘肃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普氏野马保护生物学研究。迄今监测协作组已开展普氏野马行为、生理、营养、繁育、遗传多样性、寄生虫防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普氏野马的保护及重引入工程,为建立普氏野马野生种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

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是为适应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管理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国家林业局主管部门领导和国内外有关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下于2009年4月16日成立,现挂靠在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碳汇计量与监测中心

为了加强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工作,在国家林业局主管部门和北京林业大学的支持和指导下,于2011年6月成立北京林业大学碳汇计量与监测中心,该中心挂靠于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湿地研究中心

从我国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履行《湿地公约》的实际需求和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现实需要出发,学院于2014年成立北京林业大学湿地研究中心,主要围绕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和恢复的需求,着力解决湿地生态、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恢复、评估、管理等的科学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湿地履约、湿地与气候变化、退化湿地的恢复、湿地监测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湿地的演替、湿地工程设计、湿地管理政策等方面的前沿与热点问题研究。

特色和优势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已经占国土面积15%左右,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一类特殊的土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诞生和发展是对这些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客观要求,也必将成为一门具有独立而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学科。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培养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专门人才的学院,培养目标与教育部的专业目录相较,增加了湿地的保护与管理等内容,专业培养方向更宽,也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湿地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科技咨询和支撑单位。

学院坚持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取得了相当数量的有显示度的研究、竞赛结果。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获得北京林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生组织

学生会

自然保护区学院学生会成立于2007年,是在学院党委领导、院团委指导下的学生组织。

学生会主要负责协助团委开展学生工作,学生会由秘书长具体指导,由主席团和各具体部门组成。具体工作职能如下:

常委会(秘书长和主席团):全面负责学生会各项工作,根据校学生会的指导精神,结合我院学生会的实际,在各部提交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协调,制定学生会的中长期计划及时向上级汇报,并负责组织学生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发展前景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国际上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一直非常重视这一工作,把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与计划中,并通过采取实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1-2050)、“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2030)等多种措施支持相关领域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640处,占国土面积的14.93%。

党的十八大召开再次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这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尤其是示范自然保护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手段。这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重大契机。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