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寺 :贵州省石阡县北塔寺

更新时间:2024-09-21 08:10

北塔寺位于石阡县龙川河东岸,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至今已有395年的历史,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由大殿、偏殿、佛塔、斋堂、僧舍、厢房等组成。原建筑保留,新建筑采用仿古式样。

寺院历史

位于石阡县龙川河东岸的北塔寺可谓几经磨难,它从风雨飘摇之中走来,至今已有395年的历史。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知府石炯以“建许昌文峰塔以培水口”为由开始拟建。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知府曾之可便主持修了五级塔,初称许昌文峰塔。塔建成后,官员百姓皆认为太矮小症天启二年(1622年)又由知府钱以式增修为七级。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知府拔款重修兴平北塔。清顺治十四年(1658年)塔被武陵侯判将杨新桂焚毁。康熙十五年(1676年),知府黄良佐重修塔并在塔旁建寺院,名“文峰阁”。有寺僧主持,有庙产奉养。光绪二年(1877年),再重修北塔,塔内正中供魁星位,左侧供诸葛亮牌位,右侧供李白牌位。由于北塔区位于石阡县北面,塔旁有寺,所以后人便命名为北塔寺。解放后,北塔寺又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一次浩劫,古树、塔身几乎全部被毁,只剩下几间破屋子。直到2010年,政府决定对北塔寺进行全方位的维修,北塔寺才得还旧时的雄伟。

北塔寺的兴衰不仅见证了石阡近四百年来的发展历史,同时也见证了石阡佛教的发展史,还凝聚了石阡劳动人民的智慧、审美、文化追求和民族信仰。

寺院文化

北塔寺是石阡县汤山镇经批准的六个佛教活动场所之一,以此可以看出北塔寺与石阡佛教的发展应有其密切的关系,或者可以说从北塔寺的历程和沧桑中可以窥见石阡佛教的发展足迹。从《贵州佛教史》中可以看出贵州佛教兴起于唐,传布于宋,发展于元,繁荣于明,鼎盛于明清嬗变之际,衰落于晚清,复兴于民国。唐宋元三代主要受川滇及中原的影响,明清时期则得益于与蜀汉的接触,民国年间与全国各地都有密切交往。从横向看,则大乘各宗教与时并传,而明显以彻底本土化的禅宗为主流,义解译经偏少,感通神异卓然,台、相、贤、律寥寥,密教时显兴盛热闹,禅净长期遍布境中。旧志《秩祀志》记载石阡县有庙宇13座、坛3座、阁5座、祠9座、宫4座,从旧志《秩祀志》记载来看,说明石阡在民国以前佛教事业还是兴盛的。虽然上述记载的庙宇中有17座无具体的年代可考,但我们还是可以想象在民国以前县境内应是庙宇林立,禅院遍布。其次据记载在康熙帝十五年(1676年),北塔寺便有寺僧主持,有庙产奉养。这说明佛教流入石阡的历史较晚和兴盛的时期应在清代盛世时期。另外北塔寺修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光靠民间组织是修不起这种雄伟建筑的,当时能修近三十米高的塔,应完全得依靠政府的资助,这是能够证实贵州省佛教繁荣于明和石阡县佛教兴起于明的历史史实的。

地理环境

北塔寺的选址体现了石阡劳动人民在地理、生态学方面的审美意识。据传明万历三十八年,知府石炯开始拟建文峰塔就是以“建文峰塔以培水口”为由。因为古人在观察石阡的地势走向发现,石阡东、南、西三面地势高且山峻岭,唯北部山形较矮,使之形如“漏斗”,而龙川河又由南向北流市,显然不吉利。因此北塔寺修建在县城北面东岸龙川县河上,这一选择符合了中国古代风水学观念。因为风水学认为:风水,即风遇水则止,也即一个地方要有气场,一个地方的气场不能散。而龙川河之水正值北塔寺修建之地向西北转折而去,因此北塔寺修建在龙川河的转折点上,自然有镇气之作用,以保古城之旺气,使得民富殷实。另据史料记载,北塔寺在民国以前,塔身周围古树婆娑,树林葱郁,环境雅静。因此可以这样说,北塔寺的选址不仅符合庙宇远离闹市选择辟静之地修建的择地标准,更反映了石阡县劳动人民在地理、生态学方面独特的审美意识。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