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鹨 :雀形目鹡鸰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13:03

北(学名:Anthus gustavi):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乎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体长15厘米,背部灰褐色,有许多纵纹,通常可见左、右各有二道黄白色纵纹(有时不明显),容易与小水鷚、树鷚混淆。主要栖息于河滩、海滨、灌木丛及田野、林缘地区。分布于苏联以及中国黑龙江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江西省和台湾等地。

外形特征

北鹨上体棕褐,具黑褐色纵纹及白色羽缘;尾羽暗褐具棕缘,最外侧尾羽具白端斑。眉纹淡棕,耳羽栗褐。翼上覆羽色似背羽,羽端白缘在翼侧形成两条明显翼斑。下体灰白,颈侧、胸、胁有黑褐纵纹。似树鹨但背部白色纵纹成两个“V”字形,且褐色较重,黑色的纹显著。东北亚种下体偏黄。与红喉鹨的区别在背及翼具白色横斑,腹部较白且尾无白色边缘。虹膜褐色;嘴上嘴角质色,下嘴粉红;脚粉红。北鹨有点像非繁殖期的红喉鹨,上身呈重重的褐色条纹,有白色的肩带,腹部是黑色斑纹和白色腹部与浅褐色胸部。可以通过其较粗的嘴、较白的肩带和浅褐色胸部与白色腹部的对比来区分红喉鹨。

大小量度:体重♂ 20.5 g;体长♂139-155mm,♀150-157mm;嘴峰♂ 11-14mm,♀11-12 mm;翅♂77-91mm,♀78-83mm;尾♂51-68 mm,♀61-63mm;跗♂23-24 mm,♀21-23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喜开阔的湿润多草地区及沿海森林。有时降落在树上。开阔平原和低山山脚地带,有时出现在林缘、林中草地、河滩、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繁殖栖息地是潮湿的苔原、开阔的森林或沼泽地。

生活习性

多成对活动,在地上岩枝节走觅食,受惊动即飞向树枝或岩石上。食物主要为昆虫,多为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的昆虫及幼虫,食物缺乏时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叫声为生硬的pwit叫声。这种鸟类在长草中爬行,即使受到干扰也不愿意飞行。它的叫声是一种独特的电子音。尽管叫声通常有助于识别鹨,但这种鸟的叫声比大多数鹨要少得多。加上它的隐蔽习性,使得这种鸟在北极以外的繁殖地很难找到和识别。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分布于文莱、中国、印度尼西亚、大日本帝国约旦、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美国。旅鸟:芬兰王国法国、冰岛、蒙古、挪威、波兰、瑞典、英国。繁殖于东北极苔原和河岸附近茂密的植被区域,分布范围从北纬北河到楚科奇半岛,还在堪察加边疆区和指挥岛繁殖。冬季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婆罗洲。东北亚种繁殖于黑龙江省东北部,迁徙经山东省。指名亚种有记录迁徙时见于江苏省。偶尔在九月和十月,北鹨可能会在西欧被观察到,特别是在设得兰群岛费尔岛

中国分布

主要分布省份是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贵州省甘肃省、新疆、台湾和香港。保护区:洪河、凉水、兴凯湖、大丰麋鹿、衡水湖湿地。山脉湖泊:北塔山、塔尔巴哈台山、准噶尔盆地艾里克湖哈巴河县、乌伦古湖、吐尔洪、淖毛湖、阿尔泰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市和布尔根河流域。

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通常营巢于草丛中,较凹陷的地方,由草茎、枯叶构成,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内垫以金鱼藻、兽毛等;通常产卵4-6枚,卵白色或淡绿色,具褐色的暗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青岛地铁14号线16mm×19-24mm。雌雄轮流孵卵育雏,孵化期10天,在巢期13天。巢在地面上,通常产下四到五枚蛋。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命名与分类

属名Anthus源自拉丁语,是草地上的小鸟的名称。种名gustavi是为了纪念荷兰博物学家古斯塔夫·施莱格尔。英文名来源于俄罗斯西北部的北纬河。这种鸟类最早由罗伯特·斯温霍在1863年描述。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Anthus gustavi.百度百科.2024-02-05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02-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