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 :1984年董振厚演唱的歌曲

更新时间:2023-09-22 17:27

《十五的月亮》是1984年由作曲家铁源、徐锡宜与词作家石祥合作完成的一首军旅歌曲。由董振厚演唱,在之后的几年中,阎维文董文华蒋大为等歌手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又翻唱了不同的版本。

《十五的月亮》作为一首12小节共6个乐旬的歌曲,结构短小,严谨、明快,具有简约而旨丰的效果。歌曲主要抒发的是戍边战士怀念妻子,赞美妻子的奉献精神,唱出了夫妻问的相互思念和理解,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1984年,由中国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青年最喜爱的歌”评选中《十五的月亮》以220万张票获得一等奖,2019年6月,该歌曲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创作背景

创作过程

1984年的一天,作词人石祥河北省与部队官兵座谈“战士喜欢什么样的歌曲"时,一位连长希望他创作一首歌唱军人妻子的歌曲。起初石祥对如何称呼军嫂感到犯难,称军嫂为“妻子”太老气,称“亲爱的”“心上人”又太时髦;直到晚上快熄灯的时候,他推开窗子想开阔一下思路时,一眼望见明月,便想起了苏轼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在天,夫妻两地相望,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于是石祥便用“你”、“我”解决了人称难题,有感而发,很快写完了《十五的月亮》的歌词。之后某天,在石祥晨练时,偶遇作曲人铁源,便兴致冲冲地把歌词背给了铁源听,铁源听后也拍手称赞,并希望为该曲作曲。铁源回到房间后,两天内便创作出了该曲的曲谱,之后铁源请作曲人徐锡宜对曲谱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灵感来源

歌曲《十五的月亮》词作者石祥在一个英雄连队遇到一个四川籍干部,他家上有二老,下有孩子,还有全家十几口人的责任田,里里外外全靠他妻子一人,一次,他妻子由于劳累过度晕倒在田里,醒来时发现孩子也得了病,为了不让老人着急,她一人强撑病躯,拄着棍子把孩子背到医院,这件事让石祥创作出了这首《十五的月亮》,此歌后被一描写连队生活的电视剧用作插曲。

歌曲歌词

十五的月亮

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

你也思念 我也思念

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

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

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

你在边疆站岗值班

啊 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

也有我的甘甜

军功章啊

有我的一半

也有你的一半

十五的月亮

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

你也思念 我也思念

我孝敬父母任劳任怨

你献身祖国不惜流血汗

我肩负着全家的重任

你在保卫国家安全

啊 祖国昌盛有你的贡献

也有我的贡献

万家团圆 是我的心愿

也是你的心愿

啊 啊

也是你的心愿

作品结构

《十五的月亮》作为一首12小节共6个乐旬的歌曲,虽结构短小,但严谨、明快,具有简约而旨丰的审美效果,《十五的月亮》作为一首军旅歌曲,在形式上可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为8小节,均为两个乐句。

第一部分的8小节,音调采用了北方民间音调的素材,简洁流畅,委婉动人,寓情于景,表达了边关战士对家乡的思念,对妻儿的思念。紧接着的8小节:“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用宣叙的音调叙述了明媚的月夜夫妻二人的不同境遇,在对照中将“家乡”与“边关”、“妻子”和“丈夫”巧妙地联为一体。这一部分音乐转到羽调式(e羽调)上,与第一部分的微调式(d微调)形成对比,同时也为第三部分再回到微调式(d徵调)做了准备。从旋法上看,这8小节采用模进手法,将旋律逐渐推高,也为第三部分高潮的出现做了准备。故第二部分具有“连接”的结构功能。第三部分的8小节也显得十分成功。第一乐节构建在“do—si—la—sol”四个音的音上,通过原型呈示、变化重复,再变化重复,将音乐推向高潮。第二个乐节(连同第一乐节的最后~小节)再现第一部分的第二乐句,从而结束全曲。因此,第三部分的两个乐节又连缀在一起,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如果说第三部分在一定程度与第一部分构成了“重复”(再现)关系,那么整个歌曲呈现为“ABA…三部曲式。唯一不足的是,第三部分“也有我的”四字的处理。从音乐的旋法上说,向上的小七度大跳作为一个连接,无疑是一个成功之笔,但从词曲结合上看,这个“的”字作为一个助词(念轻声),却刚好落在高音(re)上,有“倒字”之嫌,但依旧不影响《十五的月亮》这首歌曲的表达。

重要演出

翻唱版本

相关事件

2022年11月3日,中国国家图书馆重要艺术文献捐赠仪式在国图举行,此次捐赠的重要文献包括著名作曲家铁源的《十五的月亮》手稿。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十五的月亮》这首歌曲的歌词表达十分成功。尤其是第三部分“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使整个歌瞳的思想主题得以升华,从而使当代军人的爱国奉献精神得以极大的褒扬,一首优秀的军旅歌曲不仅需要军营生活的底蕴,而且还需要一种恰如其分、合情合理的艺术表达。这首《十五的月亮》的成功正得益于它优美而质朴的旋律。而这也正是这首歌曲表达“爱”与“忠”的前提和基础。

《十五的月亮》这首歌曲以其新的视角揭示了战士的内心情感世界,表达了战士的心声和情感,满足了广大官兵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时期的军旅音乐在强调重大题材,热情讴歌我们的党、祖国和军队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对广大官兵内心情感的表达及牺牲奉献精神的褒扬,这种创作意识或创作模式在新时期的其他军旅歌曲中也显而易见,不难看出,歌曲中的“爱”均是以军人的牺牲奉献精神为前提和条件的,因此它们既是“爱”的表达,更是对当代军人牺牲奉献精神的褒扬。

新华网评价:《十五的月亮》这首歌旋律优美,唱出了戍边军人守卫祖国“大家”的无上荣光,也唱出军嫂们独自撑起一个个“小家”的汗水和辛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