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 :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

更新时间:2023-05-18 13:49

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南长河畔,紫竹院公园旁,坐落在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1987年落成,现任馆长熊明远,国家图书馆目前有三处馆舍,分别是位于紫竹院公园北侧的白石桥总馆南区、总馆北区以及坐落于北海公园西侧文津街古籍馆。总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地上书库19层,地下书库3层,书库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藏书总量43268666册。国家图书馆曾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

清末,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官员,意识到要变法图强,首先必须启民智,于是张之洞向皇上上奏提出了设立图书馆的主张。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筹建于1909年9月9日的京师图书馆,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在位于什刹海北迤的广化寺正式开馆。1928年7月,国立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隶属大学院。文津街在1931年建成新馆舍。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12月12日,正式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书目中心,还主持和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曾多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除此之外,2017年,国家图书馆牵头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国家图书馆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将自身建筑与智慧阅读等元素融合,精心打造了骨文系列文创、金榜题名系列、三山五园系列、敦煌市系列、“永乐大典”系列和“庆赏升平”等多个系列的文创产品,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旅品牌的“重新”赋能。

历史沿革

京馆基业初奠(1909~1949年)

清末时期,受西方文明启发的官员意识到,要变法图强就要开启民智,因此设立公立图书馆非常必要。光绪三十二年,张之洞湖广总督出任军机大臣,分管学部,综合李端棻罗振玉等人的建议,于清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9年9月9日),给皇帝上了《奏筹建京师图书馆折》,完整地提出了建馆主张。经奏请得到批准在广化寺什刹海北迤)筹建京师图书馆(即国家图书馆前身),期间,缪荃孙任首任监督;任命江翰为京师图书馆馆长,并主持了图书馆的开馆工作。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在广化寺正式开馆,但由于其环境对藏书不利,于1913年10月关闭,期间,江翰于1913年2月调任,教育部任命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兼管京师图书馆,任命当时因为受聘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北迁,而随之来到北京的鲁迅担任教育部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教育部于1915年6月议定位于方家胡同的原国子监南学旧址为京师图书馆新址,并于1917年1月26日,在方家胡同馆舍(原国子监南学)重新开馆。京师图书馆在1916年起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的呈缴本,标志着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部分职能。同年4月1日,教育部饬令第128号饬知京师图书馆,中书门下承准内务部立案之出版图书分送京师图书馆收藏,确立了国家图书馆的地位。期间,蔡元培鲁迅等人在馆中担任要职,鲁迅先生在任教育部佥事期间,主管图书馆工作,为京师图书馆的建设付出了许多努力。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与教育部在1925年10月22日订立《合办京师图书馆契约》,同年,11月5日成立了以范源濂为委员长的国立京师图书馆委员会,任命梁启超、李四光为正副馆长。并于1925年5月在中山公园(原中央公园)举办了京师图书馆馆的第一个展览:“京师图书馆展览会”,展出善本藏书200余种。1926年10月,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北京改称北平市,同年7月,国立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隶属大学院,为解决经费问题,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谈判并签定协议,国立北平图书馆与中基会属下的北海图书馆于1929年8月合并。陈垣等5人组成国立北平图书馆筹备委员会,1929年1月10,国立北平图书馆在居仁堂举行开馆典礼,中海居仁堂为一馆,北海庆霄楼为二馆。开馆后废除了购券阅览和周一闭馆的制度,长年开放。1929年6月,袁同礼任国立北平图书馆副馆长,负责馆内各项业务工作,同年8月,蔡元培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1943年至1948年12月期间,袁同礼任馆长一职。

1931年,文津街馆舍建成,国立北平图书馆成为当时中国设施最先进的图书馆。1931年6月25日,蔡元培馆长主持仪式,袁同礼副馆长致答辞,文津街馆舍举行了开馆典礼。环境幽雅,藏书珍贵,以及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与学术成果,使30年代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享誉国内外。同时,从30年代起,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培养人才,先后派出向达、王重民等人赴国外留学或作交换馆员,为国内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为防馆藏发生不测,国立北平图书馆于1935年起陆续将珍贵藏书运至南京、上海。

在抗战八年的艰苦岁月中,国立北平图书馆务中心南移,在上海市长沙市昆明市香港特别行政区、重庆设立办事处。昆明文庙在1940年9月至1945年期间曾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驻昆明馆舍。1938年初,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合组图书馆,并以本馆的藏书供其使用,有力地支持了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抗战期间,国立北平图书馆昆明办事处大力搜集西南地方参考文献、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献以及解放区出版物,为记录伟大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昆明本部返回北平,1949年1月,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国立北平图书馆迎来新生。

京馆万象更新(1949~196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北平图书馆归属文化部领导;1949年9月27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58年6月,改属北京市领导;1960年11月,重归文化部领导。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馆内藏书量年均增长40万册,并接受了国内很多藏书家和知名学者捐赠的珍贵图书和手稿,充实了国家书库。1954年春,北京图书馆在文津街馆舍扩建6层书库,1955年6月落成并投入使用。

1949年,松坡图书馆并入国立北京图书馆,国立北京图书馆在其原址成立北海快雪堂分馆。从1950年起,国立北京图书馆就与国外多家图书馆相继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起,图书馆专门开设多种读书活动和各类为读者阅览新服务的领域,如为读者开设专门阅览室,开辟了照相复制工作,作为为读者服务的新领域,1953年,在农村开展图书流通车借书活动,除此之外,还举办了多次展览和报告会等。并于1962年,柏林寺房屋划归中国国家图书馆使用。北京图书馆在主持编辑图书分类法、全国联合目录、统一编目卡片和图书馆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发挥了国家图书馆的作用。

“文革”受创艰难前行(1966~1976)

在1966年~1976年,“文革”期间,北京图书馆归属国家文物局领导。1968年12月,北京图书除报库和柏林寺分馆外,全部闭馆,业务工作被迫停顿,直到1971年5月3日,北京图书馆才重新开馆接待读者,业务工作陆续恢复正常。1973年10月以后,根据周恩来总理在城外选址扩建新馆的批示,国家建委和国家文物局加快了北京图书馆新馆建设的步伐。

“文革”期间,北京图书馆虽遭遇重创,但依然有所发展。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随即在1972年,北京图书馆成立联合国资料组,现为国内联合国资料最多、最全的收藏地。1974年8月,北京图书馆开始主持《汉语主题词表(社会科学部分)》的编辑工作,北京图书馆于1976年在馆内的农业展览馆举办了“农业学大寨资料展览”。

馆舍再建持续发展(1987~至今)

北京图书馆总馆南区在1987年建成开馆,馆舍面积增加至17万平方米,总管南区阅览座位3000个,可容纳2000万册藏书。该建筑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在1998年12月12日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在1999年2月举行千兆馆域网开通仪式,它标志着北京图书馆采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同年6月,国家图书馆人事部分馆建立,这是国家图书馆为更好地为国家领导机关服务而推出的一项新举措。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已相继建立了6个国家图书馆部委分馆。

2002年1月,国家图书馆开始承办“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该讲座于2007年获得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服务奖。从2002年4月起,文化部、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并在国家图书馆成立共享工程国家中心。2005年5月,成立国家图书馆科技查新中心,标志着国家图书馆以科技查新为代表的科技参考咨询正式纳入国家科技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于2008年落成开馆,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900个,可容纳藏书1400万册。2009年4月23日,温家宝总理来馆参加读书日活动。国家图书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09年6月18日在国家图书馆正式揭牌,该站是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的最高平台。

2018年11月,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原北京图书馆)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国家图书馆在2019年11月,发起成立“守望汉字”联盟,希望通过“守望汉字”联盟的平台积极联合学术界、文博界、艺术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以科学求真的态度推动汉字文化研究与应用;努力在世界舞台上开展汉字传播与推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交流,努力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2024年1月31日,国家图书馆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书香筑梦 瑞龙送福 “音乐点亮人生”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国家图书馆2024年迎春音乐会》。

建筑布局

场馆方位

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海淀区白石桥南长河畔,紫竹院公园旁,坐落在中关村南大街33号。

建筑特色

国家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含总馆一期、二期,古籍馆),总馆一期位于紫竹院公园北侧,1987年落成,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国家图书馆的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主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石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裙楼分布在主楼两侧,并形成两个面积甚大的天井,天井内为花园,形成楼中有园的独特景致,地上书库19层,地下书库3层,书库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设计藏书能力2000万册。 

总馆二期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二期工程整体风格现代简约,银色屋顶悬浮于空中,馆内全开放式的阅览中庭,高度从地下一层直通屋面玻璃顶棚,《四库全书》安放在地下一层的中心位置,与读者仅一面玻璃相隔。在功能布局方面,充分结合了其巨型钢结构独有的空间特点与现代图书馆的使用需求,设置了阅览区、研究区、学术区、艺术区等功能区域,充分彰显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文津街古籍馆座落于北海公园西侧,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文津街古籍馆外观仿故宫太和殿,绿琉璃庑殿顶,绿色柱身,周围由汉白玉须弥座式栏杆构成,大门是三开间琉璃顶门座式朱钉红漆大门,体量高大,气势宏伟。正门内庭院开阔,环境疏朗,主楼前矗立石碑、华表、石狮,大门前有一对来自圆明园的石狮,文津楼前的石狮来自朝阳门内恒亲王府。

古籍馆院内矗立一对来自圆明园的汉白玉石雕华表,通高约8米,下为八方形须弥座;东侧立有一方来自圆明园安佑宫《文源阁记》的石碑,古籍馆院内文津楼前,有一对总高3米多的石狮,个头巨大,威严庄重,是典型的清朝石狮,石狮下有二层底座,上层底座为锦铺团花滕纹的方箱式,下层底座为雕刻的山形纹的几案式。

馆内布局

国家图书馆目前有白石桥总馆南区、总馆北区以及文津街古籍馆三处馆舍,国家图书馆总馆设有善本特藏阅览室、敦煌市吐鲁番资料阅览室、中国少数民族语文文献阅览室,提供古籍善本、新善本、外文善本、金石文献、少数民族语文古籍、舆图及敦煌研究资料等阅览服务。其中,总馆南区设置了善本特藏阅览室、敦煌吐鲁番市资料阅览室;总馆北区设置了中国少数民族语文文献阅览室。

善本特藏阅览室位于总馆南区二层G219 ,此处提供善本古籍(包括制作为缩微胶卷、影印本的善本文献)、新善本、金石拓片、少数民族语文古籍、中外舆图等文献资源闭架阅览服务;敦煌吐鲁番市资料阅览室位于总馆南区二层G220,该阅览室提供馆藏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缩微胶卷、影印图录及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作、期刊杂志开架阅览服务;中国少数民族语文文献阅览室在总馆北区四层东南角4-23,提供近二十年来出版的少数民族语文图书、近两年的少数民族语文期刊及当年省级少数民族语文报纸开架阅览服务。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坐落于北海公园西侧,设有普通古籍阅览室、家谱旧方志阅览室,主要提供普通古籍、外文善本、地方志家谱文献服务和临时主题展览服务。普通古籍阅览室位于古籍馆文津楼A301,该阅览室提供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普通古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印古籍可供阅览;家谱旧方志阅览室在古籍馆临琼楼一层北侧,主要提供1949年以前出版的家谱、地方志缩微胶卷,1949年以后出版的家谱、影印地方志以及谱牒学、方志学等文献资料。

职能与服务

多种职能介绍

1、中国国家图书馆主要承担国家文献信息战略保存、国家书目和联合目录编制、为国家立法和决策服务、组织全国古籍保护、开展图书馆发展研究和国际交流、为其他图书馆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等职能。 例如最早的馆藏可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善本的四大专藏为世界瞩目。

2、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图书馆学资料集中收藏地和全国年鉴资料收藏中心,接收中国大陆各出版社送缴收藏的出版样书,此外还收藏中国大陆的其他非正式出版物,例如各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均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收藏之列。

3、国家图书馆同时也依法接受和管理国内正式出版物、各高校指定学位论文以及联合国资料。

服务职能介绍

国家图书馆积极承担为中央和国家机关、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图书馆业界、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能,形成了以传统文献服务为基础、现代信息服务为导向、文化教育培训为新的增长点的多元服务体系。

1、服务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

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立法决策机关提供时效性信息支持、保障;通过服务全国“两会”、建设国家图书馆部委分馆、开通“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平台”等方式,为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制定与决策工作提供有效服务。

2、 服务重点科研、教育与生产单位

依据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需求,加强对科研、教育和企业的服务,逐步完善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协作网,创建面向教育、企业和科研的国图服务品牌。

3、服务图书馆业界

国家图书馆积极开展以“引领业务、开放资源、主动服务、合作共赢”为特色的图书馆业界服务,引领和协调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在图书馆立法和重要政策性文件起草方面,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组建全国图书馆界不同领域的行业协作平台,开展面向全国图书馆的业务辅导和交流合作;依托中国图书馆学会等行业组织,组织各类面向国内外图书馆界交流合作项目。

4、服务社会公众

为到馆读者、远程读者、特殊群体以及社会教育提供多形式服务。

到馆读者服务。国家图书馆全年365天开馆,国家图书馆共有阅览室25个、阅览座位5000余个。馆舍功能布局各具特色,读者可根据自己需求到不同馆舍,进行阅览。通过优化服务布局,形成“查、阅、咨、藏一体化”的现代化服务新格局;设置多种自助服务形式;馆内无线网络全覆盖;为读者提供咖啡厅和餐厅等休闲辅助设施,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

远程读者服务。国家图书馆为远程读者提供在线咨询、文献提供、馆际互借等综合服务;社会公众可以远程登录国家图书馆网站,注册实名账户,享受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和服务。

特殊群体服务。儿童读者可在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提供的专门的少儿文献进行阅览,馆内也会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少儿阅读推广活动;未成年人可在国家少儿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网上绿色阅读平台进行阅览;残障人士可以访问“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和“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利用国家图书馆资源;积极为特殊群体推出远程文化教育服务,定期举办老年培训服务。

社会教育服务。国家图书馆为推进全民阅读,会定期举办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主题活动、“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评选等文化活动;每年举办200余场“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文津讲坛”“国图讲坛”“中国典籍与文化”等讲座,打造国图服务品牌;创立“国图公开课”,提供远程优质课程服务;每年举办“国家图书馆精品大展”“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中国记忆非遗项目系列展”等大型公益性展览数十场,获得读者广泛好评;国图艺术中心大力开展艺术教育普及活动,成为社会公众提升艺术修养的大课堂。

馆藏资源

主要数字资源

注:

1:音频资料包括歌曲、音乐及语言类资源等,以音频片段计量,单位采用首。

2:视频资料包括讲座、报告、课程、纪录片、影视剧、口述史资源等,以视频时长计量,单位采用小时。

3:特藏专藏中文献细类“其他”包括年画、西夏文献、舆图、海外回归善本

主要实体资源

注:增“甲骨实物”统计项。

国家典籍博物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2年7月经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国家图书馆挂牌成立,国家图书馆同时成为国家典籍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也是世界同类博物馆中面积较大、藏品较丰富、代表性展品较多的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4年7月15日开始试运行,并于9月9日正式开馆并向观众开放。

初步统计,国内汉文古籍存世数量总数超过4000万册,品种约20万,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截止2019年,馆藏文献总量已经达4036.42万册(件),其中善本古籍总量34.46万册(件),普通古籍总量163.1万册(件),善本特藏(不含古籍)98.09万册(件)。

 国家典籍博物馆首展“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展品800余件,本次展览是国家图书馆历史上最大规模集中展示馆藏文献珍品,包括金石拓片、敦煌遗书、善本古籍、舆图、名家手稿、西文善本、样式雷图档、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和中国古代典籍简史等九个展览。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及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文津阁《四库全书》都在此次展览中集中亮相。

2023年1月14日,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简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

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

立项科研项目

此外,还有多个馆级项目参与立项,如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国家数字图书馆人工智能服务创新应用研究

融媒体视域下国家图书馆音像电子资源建设和视听服务研究、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发展及其在国家图书馆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资源知识组织与应用研究等多个项目被立项。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结项科研项目

除了以上结项项目,国家图书馆还许多馆级项目完成结项,例如新媒体环境下的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服务模式创新研究、缩微胶片冲洗废水处理的研究、人口老龄化环境下国家图书馆老年教育服务模式创新研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研究、美国国家档案馆藏日本在华暴行文献调研等多个结项项目。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学术刊物

国家图书馆学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面向国内外图书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广大图书情报专业工作者。本刊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政策与法规研究”“管理与服务”“资源建设”“信息组织”“技术应用”“文献保护”“图书馆史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创刊于195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被国际期刊数据库Scopus收录。

文献》杂志是文化和旅游部主管、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学术性刊物。重点披露国内外公私典藏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种古、近代文献,包括珍本秘籍、罕见抄本、名人佚稿、批校、序跋、信札、稀见方志、舆图、谱牒、档案、文告,以及出土的甲骨金石、彝器铭文、简牍、敦煌遗卷等及相关研究成果。同时重视报道海外汉学研究进展。重要栏目有中国刻书藏书史、珍本古籍介绍、甲骨金石研究、出土文献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石刻墓志研究、名人手札、名家批校题跋、方志谱牒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研究、古代科技文献研究、海外遗珍、中外文化交流等。

《文津流觞》是一份文化礼品,她将及时报导经典文化推广中心的各项活动安排和内容,介绍国家图书馆的珍贵馆藏,推介有关经典研究的新书等,以此建立我中心与读者的联系网络,以利经典文化推广事业和社会教育事业的拓展。

国图文化

图案标识

国家图书馆的图案标识是一种双关,“国图”二字变体,简单明了地展示了国图的基本属性。内里像一把钥匙孔,表明书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外围像一座迷宫,但四面八方都有开口,多读书,条条大路通罗马。整体有一种对称美,横平竖直富有严肃感,又像印章,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国家图书馆的宗旨为: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在2021年11月1日,国家图书馆负责人与亚太地区国家图书馆领导者对话”视频会议中,馆长熊明远提出了要将“智慧·品质·开放”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未来发展愿景。

国图活动

国图艺术中心全年举办各类公益活动64场,其中大型公益演出15场、公益讲座13场、公益展映15场,线上展映及讲座视频回顾21场,共有7000余名观众现场观看演出、讲座。北图文化发展中心全年培训服务生超过3900人次,提供会议服务超过1000场次,赢得社会服务对象高度认可;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三馆、南通市文化三馆等各文化场馆运营稳定,彰显管属企业品牌优势。国图书店所运营的紫竹院公园“友贤山馆书房”被北京市委宣传部评为“最美书店”。国图创新文化服务公司举办或参与公益类文化活动30余场,并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或创新空间的形式,打造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探索图书馆行业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新模式,承担“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的相关工作。国图酒店完成新冠疫情期间员工餐厅饮食保障工作。

2007年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截2014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接收了26家省级古籍保护中心、2家中央直属机关单位上交的古籍普查登记数据约70万条。

2011年,国家图书馆策划启动了“中国记忆项目”,通过挖掘参考文献信息资源,采集口述史和影像资料,建设专题资源库等方式,收集、整合、保存、传播本民族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集体和个体记忆资源。国家图书馆每年都要举办200余场公益讲座,听众达5万余人次,目前已形成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文津讲坛”、“国图讲坛”、“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多个讲座品牌。

国家图书馆每年举办各类型展览近百场,传统文化展示是国图展览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举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国家图书馆藏甲骨精品展”“《永乐大典》特展”“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等诸多展览,通过展示典籍文物精品、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故事和文化,广泛、生动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2年启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旨在抢救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中华民国珍贵资料。同年8月,国家图书馆启动了“文津经典诵读”项目,每日从馆藏的中华典籍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句,配以专门制作的音频,准确流畅的全文、译文,以图文和音频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手机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向读者推送,并辅以讲座帮助读者深入解读,引导读者感受和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3年12月25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番茄小说承办的“好看古籍”古籍保护与传承公益论坛,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副主任杨浩等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就数字化时代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古籍电子化传承及传播,以及数字阅读平台在古籍推广与普及方面的价值等议题,进行探讨。论坛还发布了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及番茄小说联合举办的“古籍活化,传承书香”征文评选结果,共计15名创作者的作品获得奖项。

文创产品

2017年,国家图书馆牵头成立“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2018年5月30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在河北省廊坊市举办,会上,500余种图书馆文创产品集体亮相,这是图书馆文创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近年来,国图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出了多系列的国家图书馆文创产品,例如甲骨文系列文创、金榜题名系列、三山五园系列、敦煌系列、“永乐大典”系列和“庆赏升平”等系列的文创产品。

在2023年4月月举办的第47届北京礼品展上,国图为此次展览带来了包括“鲁迅系列”“甲骨文系列”“山海经系列”“敦煌遗书系列”“食物本草系列”等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和图书周边,中国国家图书馆“甲骨文”系列文创在第二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成功获评十佳文创产品。关注国图文创公众号或者官网,可以获得更多有关国图文创产品信息。

荣誉奖项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全年出版图书220种,获得各级各类奖项20余项,连续八年入选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社排名100强。国图书店获得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节优秀组织奖。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