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4-09-20 19:19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始建于1964年,是中国重点院校中最早建立的外国问题研究机构。

正文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始建于1964年是经周总理指示教育部批准在我国重点院校中最早建立的外国问题研究机构之一。前身是西欧北美研究室,1980年发展成为比较教育研究所;1996年改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40多年来,该所已经成为国家教育部、上海教委一个重要的教育咨询中心,成为沟通中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成为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成就的一个窗口。无论对于国家、社会以及学校来说,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研究队伍方面,本所现有教师11人(包括兼职),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研究队伍具有以下特色:1.具有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学历层次高,获得博士学位者超过50%;年龄结构优化,以中青年为主;语种结构齐全,拥有德语法语英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等语言。2.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的评价积分在国内同行评比中居首位。3.承担的研究项目及研究成果在全国居于绝对领先地位。4.国际比较理论研究开发创新以及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实践的整体优势。

在理论研究方面,本学科组织力量为我国未来10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为此翻译并出版世界课程与教学研究文库(15卷本);修订出版当代教师进修丛书(12卷,共400万字);编著当代学科教学论丛书(15卷,共400万字),此外,五年内预计发表论文500多篇。在课题研究方面,五年内争取研究课题经费超过500万元,每年攻克两项以上国家级重大课题,包括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课程与教学实践的转型、建构主义课程教学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等课题。

在国际国内交流方面,每年举行至少1个中小型的国内学术会议,每2年举办一个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预期展开6项国际合作研究和30次以上国际交流。2003年,举办世界课程理论研讨会,届时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流的课程理论专家参加研讨会,通过这次盛会促进本学科点成为亚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窗口和中心地位。

在实验研发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的实验开发研究,建立标志性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成果转化的研发实验中心;努力研发出课程开发流程、教学设计软件、中小学多媒体网络课程等标志性产品。

在决策咨询服务方面,成为我国新一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决策咨询研究的主要参与者,成为全国课程教学改革决策咨询服务的领头羊;建立国内首家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点的国际网站,向社会提供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全方位决策咨询服务。

在实践指导方面,在全国选择20所中小学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通过3~5年的全面教育科研合作及理论成果转化,提升其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尽可能通过全面科研合作在一所中小学全面体现本学科点的课程教学全新思想、理念与思维。

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人才培养。该所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比较教育学专业(1980年)、教育经济学专业(1982年我国首设的该专业硕士点)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比较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作为早期的学位授予点,一直坚持不懈探索着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新路。该所坚持以科研重。点为依托,以学科优势为支柱,注重课程中学科的更新以及学科内容的更断,经常邀请有国际知名度的外国学者来校讲学,聘请一批精通国内教育实践的学者为特约研究员,以沟通国内外信息,密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形成了崭靳的师生“自由探讨,共同切磋”的民主型教学风格,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高级人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据统计,2005年实现硕士研究生在读人数达到300人;博士研究生人数达到60人;博士后进站人员每年2~3人。通过高质量的科研与教学,确保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努力使1名博士毕业生学位论文入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此外,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预期共计人数超过2000人,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追踪国际思潮,引进先进理念,比较各自异同,落实本土行动。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已较早地居于国内前列。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本学科将成为国家课程和教学改革政策的思想库和人才库;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指导中心;成为我国参与世界课程与教学研究对话和互动的中坚力量。终使本学科在保持“国内第一”的前提下,成为“亚洲领先、世界有影响”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指导中心。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