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 :研究教育中经济学规律的学科

更新时间:2024-09-20 19:18

教育经济学(Education Economics),是从研究教育和经济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致力于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教育问题。探讨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运行规律,并提供了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决策与管理技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是具有商品属性的,存在供给与需求的问题。

教育经济的思想古已有之,古希腊时期出现朴素教育经济思想,中国先秦诸子对此也有各自的认知。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未形成完整体系。古典经济学家意识到了教育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庸俗经济学家强调企业家和知识的重要性,认为教育促进生产力和财富。卡尔·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政治经济学强调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教育是社会生产联结点,可改变劳动力性质和形态,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能力。教育经济学起源于苏联,1924年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在苏联发表,探讨了教育与国民收入的关系。1935年,提出教育投资的经济效应。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人力资本理论,为西方教育经济学奠定理论基础。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J.E.韦锥(J.E.Vaizey)出版了《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在西方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经济学经历了乐观、怀疑和繁荣三个时期,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代表理论包括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教育回报率等。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经济学分析,实证、实验研究,成本-收益分析和质性研究等。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完善教育政策、优化资源分配等具有推动作用。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可以促进社会公平。随着科技发展,教育技术不断革新,教育经济学于在线教育和数字化教育等新型教育领域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基本信息

定义

教育经济学是从研究教育和经济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致力于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教育问题。探讨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运行规律,并提供了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决策与管理技术。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研究于一体的学科,兼容规范和实证研究方法论。

研究范围

教育经济学研究主要关注教育的经济意义,可分为三个方面:

教育的经济条件:指社会为教育事业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包括义务教育、教育费用以及教师供求等问题。

教育的经济功能:指教育体系在培养一定数量和专业人才方面的效能,以及教育单位进行教学工作的效率。包括制定培养对象的专业数量计划和节约人力物力等方面。

教育的经济成效:指毕业生在就业时展现出的教育的经济效用。包括劳动者在新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所体现的教育的经济效益,以及对劳动者从教育方面做出的经济贡献的估算。

理论基础

早期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古希腊语 : Πλάτων)和中国的先秦诸子都认识到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例如,柏拉图认为生产工具和知识的关系甚为密切,管仲认为教育可以富国强兵,孔子认为应该先富后教,而墨子则主张施之以教对发展生产至关重要。孟子对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有比较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好的统治者首先应当重视民众的生产,然后施之以教。如果一个人尽全力都难以养活自己,就根本没有时间学习了。然而,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较低,人们首先需要考虑生存问题,因此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

古典经济学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创造更多财富,即拥有良好素质的人能提供更多生产力。他提出应该采取措施和资本投入,以提高人口素质。法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弗朗索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44)强调人的习惯、性格对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重要性。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首次系统分析了教育经济思想,认为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至关重要,将人的才能和教育投入视为资本。斯密强调教育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指出无知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扰乱。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教育基础来掌握生产技能,因此教育成为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庸俗经济学

萨伊(Jean BaptisteSay,1767-1832)认为企业家和科学知识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性格和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穆勒(John Stuart Mill,1773-1836)认为劳动和适当的自然物品是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发挥间接作用,他还讨论了人力资本形成和投资的问题。乔治·李斯特(Frearich List,1789-1846)强调人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将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认为教育是促进生产力增长的重要途径,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启发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的政治经济学包含了科学的教育经济思想。他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生活条件与精神生活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与社会生产的纽带。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和形态,增进劳动者的劳动转化能力。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需要更多的教育费用和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这表明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是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历史发展

学科形成

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俄文:Станисла́в Гу́ставович Струми́黎族н)在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他通过计量苏联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和收益率,研究了体力劳动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以及脑力劳动与教育程度的关系。美国学者约翰·沃尔什(John R.Walsh)在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是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最早论文。沃尔什通过比较个人的教育费用和以后的收入,计量了教育的经济效应。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分析了人力资本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收益率。J.E.韦锥在1962年出版了《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同时,苏联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

学科发展

乐观时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科技和教育迅速发展,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经济增长问题。人们开始研究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形成了教育经济学学科。教育经济学的核心是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贝克尔(Gary S. Becker)、丹尼森(E.F.Denison)和奥拉夫·朔尔茨(T. W. Schults)等经济学家对教育经济学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奥拉夫·朔尔茨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 60 年代初连续发表了若干重要文章。这些文章成为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奠基之作,包括《由教育形成的资本》《教育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和《对人投资的思考》;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自 1960 年以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和《人力资本》,贝克尔从微观方面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分析,补了奥拉夫·朔尔茨只重视宏观方面的缺陷;丹尼森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的计量分析,他与奥拉夫·朔尔茨所不同的地方,是把教育因素算在人力资本因素之中,而不是把人力看做独立的因素。

怀疑时期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石油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这与教育扩张形成矛盾,出现了文凭膨胀、过度教育、青少年失业率高和劳动生产率下降等问题。人们开始对人力资本理论产生怀疑,对教育的经济价值产生怀疑,并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社会化理论。

繁荣时期

90年代以后,教育经济学进入繁荣时期。新的人力资本理论成为基础,研究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技革命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发展中的经济问题成为重点。教育经济学借鉴了社会科学领域的成果,发展了社会资本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引入了教育经济学,在制定教育政策和法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期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一国国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全球化的发展,跨国比较研究变得越来越普遍。

主要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所谓人力资本理论,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术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资本(capital)是生产要素之一,指能用于物质生产的社会资源,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润或收益预期而在目前所要付出的代价。

基本特征

首先,人力资本是具有显著个体性或私人性的资本,个人拥有人力资本属于一种“天赋人权”,其他个人、组织或政府不能无视或超越它的归属体或直接所有者一个人而为之;其次,人力资本是为在未来获得预期收益而在目前投资而形成的人力,是资本化的人力资产,是作为获得手段使用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本、知识资本和货币资本等非人力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独特特征的资本形态。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人力资源通常指劳动力的数量或人口的总数,而人力资本则指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更强调价值增值和投资回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奥拉夫·朔尔茨认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该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因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是投资产生的资本形式。虽然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能促进经济发展,但两者还是有所区别,人力资本是属于劳动者的一部分,不能被转让或出售,但它能对经济产生生产性作用。

主要贡献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新学派,其主要贡献之一是开辟了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人力资本理论将人的能力视为一种经济过程投入的产出,注重人的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经济机制。与以往学派不同,人力资本理论将人力视为一种由自身投资形成的资本,即人力资本。

这一理论强调人的内在质量对财富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口素质越高,其生产潜力与能量越大。同时,人力资本的概念也展示了人力资源在动态上发展与增生的可能性,只要形成适当的经济机制和教育机制,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在长期中将会出现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人力资本理论是指人们通过受教育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成为熟练的、专门的劳动力,相当于是拥有了资本。人力资本的使用将同实物资本的使用一样,为其所有者带来了收益,这是资本所带来的收益。但人力资本理论实际则认为是人力资本、实物资本、土地与劳动共同创造价值,从而各自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相应的比例。这样,人力资本投资同实物资本投资一样,可以直接从国民收入中获取一定的份额。

局限性

这种理论违背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倍加于简单劳动等原理。陷人了庸俗的生产三要素、资本创造价值的框架中。教育对社会生产及其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能生产出具有较高价值的劳动力,体现在这种较高价值的劳动力能在社会中从事复杂的劳动,创造更高的价值。

教育生产函数

教育生产函数是一种经济学概念,用于描述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它表达了教育资源(如教育支出、学生学时等)与学生学业成就或其他相关产出的关联。类似于其他生产函数,教育生产函数描述了教育资源如何转化为教育产出的关系。教育经济学认为,影响教育产出的因素可归为学生个人特质、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校投入。

在研究实践中,一般要用到教育生产函数的扩展理论模型:

,其中:

代表教育产出

代表与教师素质有关的自变量矩阵,如教师教龄、学历、教师培训等

代表教师以外的其他学校投入自变量矩阵,如生均公用经费、班级规模等

代表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有关的自变量矩阵,如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等

代表与学生学校同伴特征有关的自变量矩阵,如同伴的认知水平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等

代表与学生自身特征有关的自变量矩阵,如学生的性别、民族、认知水平和学习努力程度等

代表教育的系统特征变量,如管理的分权或集权等。

教育生产函数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66年美国的科尔曼(Coleman)报告,该报告分析了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因素,引起了学术界广泛争议。这导致人们开始质疑各种教育投入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并对学校资源和绩效进行广泛研究。然而,对于学校资源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研究结论分歧很大。1989年,汉纳谢克(Hanushek)对187项教育生产函数研究进行分析后认为,学校资源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没有强有力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海吉斯(Hedges)等人重新分析后发现,生均费用每提高10%,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一个标准差的2/3。蒙克(Monk)的研究表明,控制了家庭背景后,学校投入对教育产出有非常大的影响。威尔兹(Velez)等人对拉丁美洲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获得课本和其他阅读材料、教辅资料、教育专业知识、教师受教育年限和教师教龄等对学校产出具有显著正影响。

教育回报率

教育回报率是指社会对教育投资的回报以及教育投资在劳动力市场的反映,它包括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

经济学界反映教育投资收益水平的方法主要有教育收益现值法、教育成本收益比值法、内部收益率法(Internal Rate of Re-ture)、明瑟收益率法(Mincerian Rate of Reture),其中最常用的是明瑟收益率法,也就是经常提及的教育回报率。标准的明瑟收入模型为:

,其中:

表示在教育水平为 s、工作经验为 x 时的工资收入

表示教育回报率(假设所有教育程度的回报率相同),即明瑟收益率

是一个均值为 0,期望值为 的误差项。

教育回报率的经济学含义是,在相同工作经验的条件下,多接受一年教育的就业者收入相对于未接受该年教育的就业者收入的变化率。计算公式为:

筛选假设理论

筛选理论,也称筛选假说(The Screening Hypothesis)或文凭理论(Credentialism),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斯(Michael Spence)。该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筛选装置,帮助雇主识别求职者的不同能力,安置他们到不同的职位上。教育主要作为一种信号,反映个人能力大小,是雇主鉴别求职者能力,对他们进行筛选并安置到不同岗位上的一种装置。

筛选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都认为求职者的教育水平与工资高低是呈正比的,分歧在于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而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只是作为一种信号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没有改变一个人的生产率。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如果过分依赖学历文凭作为选聘依据,在没有适当协调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将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严重的后果。

筛选理论描述和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并因此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但该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The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y)是研究教育和工资问题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莱斯特·瑟罗(LesterC.Thurow)、迈克尔·皮奥里(MichaelJ.Piore)、戈登(D.Gordon)、彼得·多林格(Peter B. Doeringer)、卡诺依(M.Carnoy)等,1971年,多林格和皮奥里共同出版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及人力政策》一书,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初步建立。

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被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不同种类或不同阶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与工资有显著的正相关,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与工资的相关程度微弱。因此,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

该理论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用,并解释了教育的扩展未能改变各阶级、集团间收入不平等的现实。但该理论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不够全面。

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Socialization Theory)是一种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存和发展的激进理论。创始人是塞缪尔·鲍尔斯(Samuel Bowles)和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1976年,鲍里斯和金迪斯合著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一书在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哲学领域均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该理论强调教育对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起的作用,认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阶级矛盾关系的反映。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而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社会化理论指出,学校教育为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培养不同的个性特征,以便他们将来能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工作。学校教育对不同社会阶级出身的学生的不平等待遇,反映了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且再生产着这种不平等的生产关系,教育正是通过这种社会化过程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

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实质,指出学校教育的社会化职能不仅在于使未来劳动者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习得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个性品质。但该理论对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论述带有片面性。虽然该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主张,但由于缺乏证据的支持或缺乏逻辑上的严密性,最终未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和获得普遍的承认,教育经济学中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人力资本理论。

研究方法

计量经济学分析

常用方法是菲德模型,菲德模型是1983年由菲德(Gershon Feder)提出的,最初用于估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该模型将一个国家的经济部门分为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并以这两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导出最终计量模型。蔡增正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个以教育部门和非教育部门为基础的两部门模型,以估计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该模型将国家部门划分为教育部门和非教育部门两部分。这两部门的生产方程分别为:

 和  分别代表教育和非教育部门的产品量,  

 和   分别是劳动力与资本要素, 下标代表部门。

教育部门的产量水平 影响经济中其他部门 的产量。

劳动力与资本总量可以表达为:

菲德模型将不同部门劳动和资本边际生产力的相互关系表达为如下形式:

,,和是方程劳动力和资本的边际产出,是两个部门间相对边际生产力的差异,为负意味着教育部门的相对边际生产力低于非教育部门。于是有:

,其中:

是非教育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是非教育部门劳动力的弹性系数;实际上代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 和 分别是总产品、劳动力和教育产品的增长率。

成本-收益分析

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用于教育投资决策的方法。该分析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经济行为,决定是否进行教育投资取决于教育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比较。如果教育的收益大于成本,那么就值得进行投资;反之则不值得。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弥补了人力计划方法忽视成本的缺陷,既可以指导个人的教育投资决策,也可以用于社会或国家确定最佳的教育规模和结构。

在私人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中,收益指的是预期教育带来的收入,而成本包括两个部分:

直接成本:指完成某个教育阶段所需的实际货币支出,例如伙食费、学费、书籍费、交通费、住宿费等。

机会成本:指在接受教育期间所放弃的收入。教育年限越长,机会成本越高。

由于成本与收益发生在不同的时期,需经过贴现才能加以比较。

计算教育收益的公式如下:

式中, 表示 年教育收益贴现值之和, 表示年的教育收益, 表示利率。

计算教育成本的公式如下:

式中, 表示全部教育投资成本贴现值之和, 表示年的教育直接成本, 表示年的教育机会成本, 表示 年的全部教育成本。

如果要确定教育投资是否处于最优状态, 则要计算内在收益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

或:

其中, 表示内在收益率, 通过计算内在收益率 , 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可以把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与其他投资收益率比较。如果 , 则教育投资是有利的,对教育的投资是值得的。反之则是是不值得。

质性研究

教育质性研究是一种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的活动。研究方式包括生态心理学、整体民族志、交流民族志、人种学和象征互动主义。一般过程包括界定研究问题、进入研究现场、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优点是适合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教育现象,适合个案调查和探索性研究。局限性是不适合宏观层面和大规模研究,结果不具备代表性和推广性。

成果应用

完善教育政策

公共教育支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出于公平考虑,每个孩子都应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教育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正向影响,可以提高学生的收益并促进社会的顺利运转;此外,基础教育常常被忽视,政府应干预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以纠正人们对教育的不合理偏好;最后,由于金融市场存在不完全性,政府对高等教育提供财政支持是必要的。政府教育支出的资金应由政府和受益者个人共同承担,但具体承担程度和资金配置方式因国家而异。通常情况下,政府对私立学校的支持相对较少,而对公立学校的投入较多。不同类型的教育采取不同的措施:基础教育应更多地由财政提供资金,高等教育主要由受益者个人承担教育支出,职业教育则主要由企业或受益人负担,但政府也可以适度提供支持和鼓励。关于公共教育的理想程度存在争议,支持者认为普遍的公共服务可以促进机会平等和社会凝聚力,而反对者则提倡使用代金券等替代方案。为了配合学校的总体人力资源规划和各项具体人力资源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计划。激励计划是人力资源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其他非货币性激励,旨在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现。

优化资源分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政府教育支出普遍增加,而高收入国家的教育支出相对稳定。根据经合组织国家的数据,教师报酬推动了各级教育的支出。在学院和大学层面,教学支出虽有所减少,但仍占据了教育支出的大部分。在美国,大部分公共教育由地方税收资助,因此社区的财富会影响学区的资金。富裕社区能够支付更多的所得税和财产税,而贫困社区则无法做到,导致了公共教育的不平等。中国教育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教育不公平,而造成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富裕的学校有能力聘请更多经验丰富、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这些工作者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与美国相比,许多欧洲国家主要通过联邦税收为教育提供资金,因此学校之间的不平等较小,因为教育支出更加均匀。通过创建更统一的教育体系来平等分配教育资源,可以减少收入差异,并从长远来看对人力资本发展有利。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是教育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也是教育管理的永恒目标和重要议题之一。

国际劳动市场流动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各国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了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已经逐渐改变了各国人民的生活。二维码支付方式、AI功能、高铁的飞速发展等,这些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变化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力大军的基本特征。在各种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一些行业或产业将被新的产业替代,一些职业可能会被智能化所替代,各国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增大。

高素质化移民

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传统产业的份额在经济活动中开始下降。以以色列为例,大量苏联犹太高素质移民的持续涌入,促进了以色列国家智力资本集中型企业生产与出口量的增长。高素质的移民不仅能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来有形无形的资产,而且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使本地蕴藏着的能量释放出来。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发展人力资源将构成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柱。谁拥有足够的人才,谁就有机会掌握高科技产业的先机,就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上取得领导权。

远程在线教育

相对于传统教育,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因大大省去教室租赁、学校水电费等诸多费用,边际消费几乎为零,加上在线学习者灵活随意的选择方式以及各在线机构的激烈竞争,这就为在线教育各种各样的低价甚至是免费的形式提供了理由。远程在线教育有其独特的灵活性优势,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资源共享,降低了教育的成本,为人们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理论争议

教育经济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表现在研究对象和边界比较模糊。不同的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表述和看法,杨葆从交叉学科的性质出发界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科恩(Choen)沿用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将教育经济学的对象界定为稀缺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还有的学者强调研究教育中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有其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边界。尽管交叉学科研究的客体可能是同一的,区别在于研究视角和所用的理论工具不同,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定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参考资料

社会化理论.人大经济论坛.2023-10-10

..2023-11-02

..2023-11-0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