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二级院系

更新时间:2024-09-21 18:53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南京理工大学的二级学院

学院始建于1953年创办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模拟计算机研究组,2005年12月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2年5月改为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历史沿革

1953年,学院前身——炮兵仪器教研室模拟计算机研究组(206教授会)成立。

1958年,模拟计算机研究组(206教授会)试制成功一架电子模拟计算机,该成果在北京参加军队院校技术革命成果展览会,获中国国家领导人好评。

1960年,南京理工大学设置计算机专业,206教授会发展成计算机指挥自动化教研室。

1961年,炮兵工程学院建立指挥仪电子计算机科。

1962年,炮兵工程学院撤销指挥仪电子计算机科;屈大壮提出创建计算机教研室并开展数字计算机研制计划获批准。

1964年,高射炮兵指挥仪立项获批。

1965年,计算机教研室成功研制“炮工—I”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并投入使用。

1966年,接受中国国防科委下达的“1045-Ⅰ型数字指挥仪”科研任务。

1969年,成立1045-Ⅰ型数字指挥仪科研“五七”分队,与苏州无线电工业局开展合作。

1971年,1045-Ⅰ型57mm高炮数字指挥仪样机研制成功,并完成1045-Ⅰ型、1045-Ⅱ型数字指挥仪科研任务;第五机械工业部批准学校计算机等18个专业。

1972年,学校设立数字计算机专业,并恢复招生。

1978年,新增计算机软件专业。

1979年,成立华东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分两个专业:计算机硬件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0年,成立华东工学院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系;MCS-052/10微型计算机鉴定通过。

1984年,在中国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田径比赛——南京市国际田径赛中使用了学院研制的微型计算机,获得一致好评。

1985年,成立华东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1986年,新增“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

1987年,新增“网络通信”本科专业;“动态图象序列分析方法研究”课题通过中国国家机械委主持的鉴定。

1990年,新增“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点。

1992年,信息自动化与制造工程学院成立。该院由机械制造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自动控制系组成。

1994年,“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博士点获批。

1995年,撤销信息自动化与制造工程学院及党总支,撤销机械制造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自动控制系等处级机构,成立信息学院,并组建党总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后流动站获批。

1996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获批;由杨静宇教授为总师,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六所高校共同承担的“地面军用智能机器人”通过鉴定。

1997年,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更名为计算机系;“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进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算机技术”被批准为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2000年,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专业统一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同年,“计算机软件及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获批;“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获批。

2001年,“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2年,“软件工程”专业被批准为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进入“211工程”二期重点学科建设;杨静宇教授带领的课题组研制的国内首辆路面智能检测车通过鉴定。

2003年,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点获批;“计算机体系结构”硕士点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获批。

2004年,新增“网络工程”本科专业,通信工程停止招生。

2005年,计算机系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评为省品牌专业。

2010年,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1年,新增“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遴选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

2012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2013年“111”计划立项;江苏省“社会公共安全图像与视频理解实验室”获批成立;“社会公共安全信息工程”被工信部评为新兴交叉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

2013年,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学院智能楼宇建设竣工,学院完成整体搬迁工作。

2014年,新增“社会公共安全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获批“软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社会公共安全技术”入选省优势学科二期资助培育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正式招生。

2015年,计算机科学学科首次成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是该校继工程学、化学、材料学后第四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

2016年,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两个学科获批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

2017年,获批“社会安全信息感知与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学院被中国计算机学会授予“CSP卓越单位”称号。

2018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并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合署运行,同时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5个系,有4个本科专业。

系:智能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数据科学与工程系、网络空间安全系

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学科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江苏省优势学科2个、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1个、工信部重点学科1个,计算机科学学科为全球ESI前1%学科,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为B+,“软件工程”学科评估为B。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二级学科博士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二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软件及理论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生物医学工程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国防特色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江苏省优势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公共安全技术

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工信部重点学科:社会公共安全信息工程

师资力量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5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6人,正高36人,副高60人,专任教师132人;有在校在册本科生136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52人,博士研究生266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优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教授等入选者5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10余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原国防科工委511高层次人才2人,青蓝工程人才12人(含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获得者10余人,江苏省双创博士20余人,35岁以下的青年拔尖教授10余名。

教学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1门、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1门、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1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1个。

2003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评为省特色专业。

200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3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专业。

201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首次通过专业工程教育认证。

201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通过专业工程教育认证。

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数据结构

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计算机类专业软件课程群

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下一代互联网体系与协议

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学生先后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篇,中国计算学术活动(5张)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2篇、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9篇,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2篇。学院学生多次在全国““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竞赛、国际国内ACM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ICPC)、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等各类赛事获得成绩。学院本科生获得ACM/ICPC金奖并晋级国际总决赛、iCAN原创中国精英挑战赛上荣获特等奖并晋级国际总决赛;学院研究生先后获得UdacityDiDi无人驾驶全球挑战赛冠军,阿里移动推荐算法大赛冠军,神州专车“无人驾驶深度学习挑战赛“冠军、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2项冠军和5项亚军等。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111创新引智基地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第十六批“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1个,有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

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社会安全信息感知与系统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光谱成像与智能感知、社会安全图像与视频理解

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社会公共安全科技

111创新引智基地: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

江苏省第十六批“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视觉计算与环境感知

江苏省双创团队:智能媒体大数据分析

教育部创新团队(参与):陆用复杂系统的指挥与智能控制

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研究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科技攻关等重大科技计划、国际合作等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5项。

杨静宇教授等人发明的“印鉴真伪自动识别装置”获“第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牌奖;杨静宇、胡庆、张黔等人发明的“印鉴真伪自动鉴别装置”获“第二届国际专利及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金奖。

合作交流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研究所联合培养“机器人技术”硕士研究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南加州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纽约城市大学波恩大学滑铁卢大学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法国矿业联盟大学等美、欧、澳、亚洲10多个国家30多个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院徽是以地球作为背景,上方是南京理工大学的缩写NUST,中间CSE三个字母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缩写。

院训释义

①“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强调了修身养德,端正思想和作风。“立德树人”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第一要义;

②“砺学”之“砺”,本指磨刀石,初作“厉”,后作“砺”。用作动词,意为“砥砺”、“磨砺”。砺、厉、励,三字相通,引申为“勉励”、“激励”等义。“学”,涵括了“学问”和“学习”两个层面。“砺学”是立院之基、成才之本;

③“智周”语出《周易.系辞上》:“智周万物而道济天下”。“智周万物”原意为:天下万物无所不知,形容知识渊博。在当今智能时代,可引申为“智能化”,即赋予万物以智能,这也是“人工智能学院”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④“计远”:“为之计深远”之意,出自《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之计深远”,为学生发展从长计议,正是“计算机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