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门 :法国作家梅里美著中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3-01-31 15:20

《卡门》(Carmen)是法国作家普洛斯佩·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它叙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小说于1845年首次发表于法国《两世界杂志》,1846年首次以书籍形式出版,1874年法国有名的作曲家比才将它改编成歌剧,使这篇小说流传深远。

故事的主角卡门是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姑娘,她性情放荡,道德败坏,无恶不作,在被押送到狱中的过程中勾引了士兵唐·何塞,先引诱他变成了逃兵,后来又使他变成了窃贼、土匪、走私贩,甚至杀人犯。卡门因放荡习性,频频和别的男子勾搭。最后何塞终于容忍不了卡门的不忠,盛怒之下将卡门杀害后自首。

《卡门》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爱情小说,文字流畅自然,情节曲折有致,文章有地方特点和异国情调。《卡门》颠覆了当时法国小说对爱情的陈词滥调,用强烈而恐怖的手法展示了一场爱情悲剧,也表现出了吉普赛女郎卡门向往自由生活和忠于自己原则的特点,为法国文学人物长廊增添了一个突出、优秀的角色。

成书背景

《卡门》的灵感来源于1830年梅里美访问西班牙时,蒙蒂霍伯爵夫人给他讲的一个关于嫉妒和谋杀的故事。十五年后,梅里美在给伯爵夫人写的一封信中回忆起了这件事,信中写道:"那是关于马拉加的那个恶棍,他杀死了他的情妇,她把自己完全献给了公众……"。

拿破仑“百日政变”失败后,路易十八于1815年7月重返巴黎,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这一阶段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争取政权矛盾不断。1830年7月法国巴黎爆发了七月革命,巴黎的市民、工人、学生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资产阶级从封建贵族手里夺取了政权,资本主义矛盾成为此时的首要矛盾。

在七月革命前夕,梅里美到西班牙旅游,此次旅程拓宽了他写作的眼界,给予他的作品以新的西班牙主题和对西班牙人个性的刻画。七月革命以后,梅里美成为了历史文物的监督官员,这使他有机会再次前往早已熟悉的西班牙访问,帮助他进一步积累西班牙背景的创作素材,开阔视野。此时梅里美与七月王朝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期间,他极力让自己的作品远离现实政治,有意将作品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意义降到最低。到远方去寻找素材,通过刻画化外之民的形象,间接的表达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在这样的背景下,梅里美将小说《卡门》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时现代文明的力量难以辐射的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1845年10月1日梅里美在《两世界杂志》中发表了《卡门》,这个版本中只发表了前三个部分,1846年《卡门》首次以书籍形式出版,其中增加了第四个部分。

内容情节

故事以第一人称展开,“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于1830年初秋,在西班牙进行考古活动,在旅途中结识了当地大盗唐·何塞,在“我”的帮助下,大盗途中逃脱了官兵的搜捕。九个月后,“我”再次见到大盗,此时他已经是死囚。在赴死之前,大盗向“我”讲述了自己与卡门的爱情悲剧。

士兵唐·何塞负责看守塞维利亚的卷烟厂,一天,女工卡门在吵架中砍伤了自己的工友,由唐·何塞押解入监狱。在去监狱的路上,唐·何塞被卡门蛊惑放走了她,而自己则由于玩忽职守遭到了降级的处理,并服刑了一个多月。出狱后唐·何塞再次遇到了卡门,卡门为了报答他,成为了他的情妇。由于卡门的犯罪职业与放荡习惯,她频频地和别的男子勾搭。在一次争风吃醋的打斗中,唐·何塞刺死了一名中尉,成为杀人犯,在卡门的帮助下,他加入了走私集团。不久,卡门的丈夫独眼龙加西亚在卡门的帮助下逃出监狱,他是一个穷凶极恶的暴徒,在他的带领下,走私集团沦为了杀人越货的强盗团伙。唐·何塞受不了加西亚的残暴,也因为要独占卡门,在决斗中杀死了加西亚,并劝说卡门跟他离开西班牙,一起前往美洲开始新的生活,但遭到卡门拒绝。不久,卡门移情别恋爱上了一个斗牛士,这导致两人的感情破裂。唐·何塞恳求卡门继续爱他,并再一次劝说卡门和他一起前往美洲过安分守己的生活,但卡门已不再爱他了,更不愿和他一起继续生活,她宁愿选择死。被拒绝的唐·何塞一怒之下刺死了卡门,自己也去自首,了却一生。

人物角色

卡门

卡门是个性格泼辣的漂亮吉普赛女郎,是一个走私集团的成员,负责打探消息,充当眼线,公开的职业和身份从不固定,以巫术和美色行骗是她的特长。

卡门是法国文学人物画廊中突出的女性形象之一,作者通过对卡门形象的塑造揭示了资本主义虚伪的文明。她具有坚强野性的人格和独特的道德标准,虽然邪恶堕落,却又独立不羁,不容许任何束缚,即使在死亡的威胁下也不肯放弃自由。

唐·何塞

唐·何塞原本是一个有贵族血统的青年,因打架滋事不得不离开家乡,参军当上了轻骑兵队队长,受卡门引诱最终沦落为杀人犯,后来因爱生恨杀死情妇卡门,自己也去自首,了却一生。

唐·何塞虽然已经家境败落,但他仍然骄傲于自己的贵族血统。他循规蹈矩,从不敢越出自己作为国家机器一个小部件的职守和规范,他之所以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生活道路,成为社会的逃犯,并不由于他具有反抗性,而只因为他更爱美色,在美色之前身不由己。他的身上还带着社会和传统的束缚,这种束缚始终和他所处的环境发生矛盾冲突。

主题与人物

故事主题

小说《卡门》反映了人性与道德的矛盾。小说中,代表着原始生命力的吉普赛女郎卡门被来自现代文明的唐·何塞残忍杀害,卡门最终为自由牺牲生命,象征现代文明对人性和自由的剥夺。作者通过描写贵族阶级道德观念与吉普赛人追求自由思想的尖锐冲突,反衬出当时社会苍白虚伪的文明气息。

人物塑造

小说《卡门》打破了爱情悲剧的传统写法,把导致悲剧结局的因素不单纯写成偶然的事故或是不可避免的外在力量,而是把悲剧发生的可能性自然地灌输到男女主角的性格中,并以外部事件为诱因,最终导致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女主角卡门个性独特,不遵循任何道德原则,忠于自己的个性,为维护自由而不惜任何牺牲,她象征着隐藏在每个人潜意识之下的原始冲动或生命原始活力。作者通过对卡门独特性格的塑造,呼唤不受束缚的“人性”和对自由的向往,并对资本主义道德秩序进行鞭挞和讽刺。卡门是一个叛逆的形象,自觉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面,以抵制和触犯体制为乐,按照她的本性,她和她的情人唐·何塞注定要发生冲突。男主角唐·何塞被设置为一个与女主角形成明显对比的人物,世俗规则和道德标准在他的灵魂深处根深蒂固。这一对情人分属社会两个对立的阵营,一个是秩序的捍卫者,一个是秩序的破坏者,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理想,这种矛盾必然导致他们爱情的破裂。于是,这一对情人之间的爱情悲剧,就以激烈的形式发生了,最后卡门以她勇敢的死,来忠于自己的个性,坚持自己的独立与自由。

艺术特色

框架式叙事

小说《卡门》采用了框架式叙事手法,即创造了一个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内嵌式结构。小说一共有四个章节,第一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由“我”陈述与大盗唐·何塞相遇的故事。作者通过讲述“我”作为学者和考古学家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暗示读者文中的“我”等同于作者本人。第二部分依然是“我”的叙事,讲述的是“我”与吉普赛女郎卡门的相遇。第三部分的叙事重心发生了变化,“我”去狱中探望唐·何塞,由他讲述与卡门之间爱恨情仇的故事。在这部分的爱情故事中,唐·何塞变成了叙述者,“我”从叙述者变成了受述者。最后,唐·何塞的讲述以他杀死卡门后自首而告终。作者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中向读者提供了关于吉普赛民族的详细知识,避开了唐·何塞的实际死亡,而卡门的死亡则由唐·何塞以生动的、含泪的细节来描述。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

《卡门》是一个壮烈悲惨的爱情悲剧,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作者尽量避免在人物和情节上表达自己的好恶,而以一种冷静的态度来进行描述和刻画。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清楚地说明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并融入了对历史、考古、地理、民俗等多方面的思考和评论,使故事具有纪实的效果。在内容上,小说《卡门》中使用了精确的细节描述,如文中详细描写了唐·何塞和卡门的吉普赛丈夫加西亚之间的斗争,这些都体现了小说《卡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梅里美却喜欢坚强、狂野、不同寻常的人物形象,喜欢选择惊天动地的事件。他从资产阶级文明与淳朴、自然、粗犷的人性的对立这一角度来进行他的批判,流露出他了对强有力个性的浪漫主义式的向往。作者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情节和生活场景的写实描写,表现女主角卡门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取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小说整体洋溢着异国情调,男女主角拥有奇特的性格和奇异的命运,体现了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特点。

隐喻手法

作者用卡门与唐·何塞的关系作为文明与自由关系的隐喻,卡门是吉普赛女郎,很少受“文明”世界的道德、法律和宗教的束缚,而贵族出身的唐·何塞则是一个被“文明”所浸染的“文明人”。唐·何塞与卡门的结合是两种异质文化的吸引,是文明与野蛮的结合。人们创造和追求文明,渴望文明带来的社会和物质进步,但文明的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束缚和限制,人们的原始激情和自由慢慢淡去。卡门最终爱上了一个年轻的斗牛士,年轻的斗牛士是原始活力的象征,具有和卡门同质的生命的激情与活力,隐喻了现代人对文明的挣脱以及对淳朴自然人性回归的向往。

异域题材

小说《卡门》的题材选取自远离19世纪现代社会的异域,小说中的异域题材主要体现在异域故事背景和异域人物形象两方面。故事背景方面,《卡门》的故事发生在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在19世纪时现代文明的力量难以辐射到这里。选择这里的原因,一是方便梅里美“从远处抽打心怀偏见的庸庸碌碌的俗流”,二是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往往保留着原有的力量和血统,而这正是梅里美所钟爱的。异域环境为欧洲人和吉普赛人之间的文化冲突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背景。

人物形象方面,女主角卡门是吉普赛人,男主角唐·何塞是巴斯克人,他们都属于在西班牙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女主角卡门的个性与她身为吉普赛人的身份背景息息相关。吉普赛人是一个在公共领域被广泛鄙视但在大众想象中被浪漫化的民族,这群人与当时的传统社会截然不同,他们的本性没有被传统社会势力同化,还保留着最原始的生命力。作为吉普赛人,卡门充满野性、热爱自由又诡计多端的个性,与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矜持文雅的贵族小姐形成了明显差异。

作品影响

作为一部爱情故事,《卡门》打破了当时资产阶级文学中爱情故事的陈词滥调,将恋人的情感风暴刻画得激烈和可怕,以至于双方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赞赏了资产阶级文人向往的那种粗犷而强烈的“激情”,标新立异的为资产阶级人性论对爱情的描写提供了另一种模范,引起了资产阶级文艺家的广泛关注。

《卡门》于1845年首次在法国的《两世界杂志》发表,小说发表后便成为经典之作。1946年梅里美对小说《卡门》进行增补,并首次以书籍形式出版。一百多年来,这篇小说被译为数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玛丽·洛伊德女士将法语版《卡门》译为英语版本,在美国纽约出版小说集《科伦巴和卡门》(Colomba and Carmen)。布施延雄于1935年在新潮文库发表《卡门》的日译本,译为《カルメン》;堀口大学的日译本于1956年在新潮文库发表;工藤庸子、平冈笃赖、濑沼茂树等日本学者也都发表了他们翻译《卡门》日译本。中国出版了多部《卡门》的汉译本,樊仲云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的《嘉尔曼》是《卡门》在中国的第一个译本;1935年戴望舒在其小说集中进行再译;1938年启明书局推出施大悲的译本;傅雷以《嘉尔曼》命名,是经典汉语版本之一;1987年郑永慧对《卡门》重译,该译本被多次再版。

作品评价

在各国学术界,《卡门》屡获好评。苏联文艺学家斯米尔诺夫在《卡门》俄文译本中指出“小说《卡门》不仅表现了不会受到资产阶级文化毒害的那些人们的感情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更表现了情欲的力量及其悲惨的影响,这便是使《卡门》这篇小说跟其他小说有所区别的特点,同时这个特点还使这篇小说的女主人公在艺术中永生了。”

美国文学评论家斯坦纳认为“卡门是少数可以跳过短暂的现实进入永恒的人。”

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翰·梅西在他的《文学史纲》中称:“一个真正能通过其小说作品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作家是梅里美……小说《卡门》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是因为它双关的名字,这部作品后来成为了法国音乐家乔治·比才同名音乐剧的素材。”

中国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郑永慧认为“《卡门》是梅里美最重要的代表作,艺术上成就很高,属于世界范围内脍炙人口的名篇。由于法国名作曲家比才将它改编成歌剧,使它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中国著名法语翻译家、文学理论家柳鸣九在《法国文学史》中指出“《嘉尔曼》是梅里美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它叙述了文学史上一个极富有特点的爱情悲剧故事,表现了法国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最为鲜明突出的女性形象。”

中国著名学者薛迪之认为小说《卡门》人们公认的艺术精品,是梅里美作品中最优秀的一篇,它完美地体现了梅里美的为人称道的独特风格。

衍生作品

衍生歌剧

小说《卡门》于1874年由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成歌剧,并于1875年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但一时间令公众难以接受,歌剧《卡门》法国首演失败。之后歌剧《卡门》通过在法国境外的一系列演出获得了声誉,直到1883年才在巴黎重现。此后,它迅速在法国国内和国外获得了知名度。至今歌剧《卡门》已成为经典歌剧,其中《斗牛士之歌》尤其脍炙人口。自1908年歌剧《卡门》首次录音以来,这部歌剧已被多次录制,故事也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

比才创作的歌剧《卡门》以小说《卡门》为基础进行了删改和加工,并强化了男女主角之间的冲突,让故事的悲剧结局不可避免的产生。歌剧省略了许多元素,增加了其他角色的作用,除卡门之外的一些其他女性角色是比才自己塑造的新人物。

其他衍生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