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嘉锡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3-03-02 14:30

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2001年6月4日),男,汉族,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原籍台湾台南,祖籍福建省永定县,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结构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院外域院士。

卢嘉锡1934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93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卢嘉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1984年当选欧洲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院外域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担任第三世界科学院理事会理事、副院长等职。1987年获伦敦都会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在福州市病逝,终年86岁。

卢嘉锡是中国结构化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的一个塾师家庭,原籍台湾台南,祖籍福建省永定区坎市镇浮山村。幼时随父读书,只念过一年小学和一年半初中就考入厦门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连续四年获陈嘉庚奖学金,并被推选为校化学会会长和算学会副会长。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同时担任厦门省立中学数学教员、英文教员。1937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赴英留学,师从萨格登教授指导下从事人工放射性研究,193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跟随鲍林教授从事结构化学学习和研究,取得早期的一批科研成果。

工作经历

1944年在马里兰州研究室参加美国国防研究工作时,曾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成就奖。1945年底有八年多欧美留学经历的卢嘉锡辞去中国国外的所有职务,回到中国。1945年回到中国后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

1953年3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卢嘉锡离开工作了14年的厦门大学,参与筹建福州大学和原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后经多次调整而建成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逐步把工作重点转向研究所方面。

20世纪60年代初期,卢嘉锡在创办福建物构所的同时,组织和领导硫氮系原子簇化合物以及新技术晶体材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960年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并兼省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

1972年起,卢嘉锡开始恢复福建物构所的科研团队和设施,他关注并指导该所的结构化学、晶体材料、催化学及金属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使之成为一家具有明显特色的综合性结构化学研究机构,特别是在原子簇化学和新型技术晶体材料科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1973年卢嘉锡在国际上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型,以及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他为中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研究身世界前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78年卢嘉锡以台湾省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全国科学大会。1978年,他在中国国内最早倡导开展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研究,并抓住这一方向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工作。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1年卢嘉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领导中国科学院进行了系列的重要改革,其中包括提出建立同行评议制度来审核科研课题;实施择优支持的财政管理方法;建立开放性研究所和开放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设立青年科学基金;加强与外部的交叉联系,组织全国联合攻关项目;保障我国基本研究工作发展等。1988年3月卢嘉锡当选为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任华侨委员会主任。1984年当选欧洲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院外域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担任第三世界科学院理事会理事、副院长等职。1987年不再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后,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主席团名誉主席;同年获伦敦都会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1988年起担任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卢嘉锡是担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后促成了第三世界科学院第二次大会在北京召开。

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4月根据全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了题为《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长篇讲话,不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1998年3月当选为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为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1999年因在结构化学研究中的杰出成就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人物逝世

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在福州市病逝,终年8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卢嘉锡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从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等,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较早应用结构化学理论于新技术晶体材料研究。

结构化学

过氧化氢分子结构的研究:卢嘉锡和P.A.盖古勒(Giguere)巧妙地用尿素(0=C、)和过、NH2氧化氢(H202)作用生成用氢链连结起来的一过氧化氢加合物,并培养出这种加合物的单晶。接着,他和E.w.休斯(Hu出es)合作完成了晶体结构测定,证实了w.彭尼(Penny)和G.萨塞兰(sutherland)对过氧化氢分子结构所做的理论分析。

科研指导思想:卢嘉锡在领导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和发展中国结构化学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科研指导思想——五重双结合:一是“实验与理论相结合,以实验为主;二是化学与物理及其他学科相结合,以化学为主;三是结构与性能相结合,以结构为主;四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以静态为主;五是基础与应用相结合,以基础为主。”

晶体材料研究:卢嘉锡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照相的倒易L-P因子图,被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用表(第二卷)》,被称为“卢氏图表”。早年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被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

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模型:卢嘉锡提出了络合活化氮分子的必要条件为:侧基加端基络合;多核原子簇;具有可变交替氧化态;有一个合适的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的初步模型即福州模型工,它是一种能实现投网式络合活化还原氮分子的铁硫MoFe;S四核网兜结构,以后又进一步推演出孪合双网兜福州模型Ⅱ。卢嘉锡提出的模型所反映的结构特点,得到顺磁、穆斯鲍尔能谱和超精细表面结构分析对固氮酶钼铁硫蛋白和铁钼辅基进行研究所得的结果的支持。模型曾以“M2S2”的局部结构形式出现在后来其他科学家提出的模型之中。

原子簇化学

新型簇合物研究:卢嘉锡为首的研究集体在合成和表征了200多种新型簇合物的基础上总结和发现的两个重要规律,一是“活性元件组装”;二是“类芳香性”。该规律对国际原子簇化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活性元件组装:卢嘉锡提出:复杂的原子簇合物可由较简单的原子簇“元件”通过活化成为“活化元件”而组装起来。这一理论设想下,合成出了许多新型类立芳型簇合物。 对于具有二中心双电子定义域的簇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元件组装设想吸收和应用了霍夫曼等瓣相似原理,并推广到满足9N—L的金属簇合物和符合4n—e的碳烷等瓣相似,从而寻找有特定结构的簇合物碎片的合成途径。

“类芳香性”本质的研究:卢嘉锡指出了在[M03S4]。’簇合物中的[M03S3]非平面折叠六元环具有类芳香性。从而把有机化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传统概念之一——芳香性,引伸到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中来。从理性上系统地认识了某些金属原子簇合物的特殊反应性能和物理性质,有利于新型簇合物的合成进入分子设计的新阶段。

主要论著

主要论文

卢嘉锡发表论文300多篇。

出版著作

卢嘉锡共出版专著多部。

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卢嘉锡一手恢复建设厦门大学化学系,亲自创办福州大学化学学科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先后培养了一大批物理化学相关专业顶级人才。已培养了15批博士生、硕士生以及许多青年学者,如田昭武、张乾二、梁敬魁、吴新涛、黄金陵、黄锦顺、潘克桢等。1950年在中国国内高校中第一次创办了以结构化学为主的化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招收了以结构化学为主的物理化学研究生。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科研获奖

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人物关系

影响与后世纪念

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06年,旨在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中的前沿项目,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

小行星3844号被命名为卢嘉锡星,该小行星发现于1966年1月30日。

卢嘉锡的事迹于2016年5月11日登上《大家》栏目。

人物评价

《新华每日电讯》表示:“卢嘉锡同志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为发展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献出全部智慧和精力的一生。他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学风严谨,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他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为科学研究竭智尽力,追求不懈,奋斗不息。”

何梁何利基金奖表示:“卢嘉锡是我国最早从事结构化学研究并为该学科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被学术界公认为我国结构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卢嘉锡长子卢嵩岳表示:“在学习上,父亲勤奋细致,常说学无止境,勤学苦练才能学有所成,主张多读多写多练习,而且做一道题就要能举一反三。父亲讲课非常风趣,他不写详细的教案,有时只是随手把大纲写在日历纸的反面,课堂上临场发挥,就能把枯燥的化学课讲得生动活泼,听课的人从不打瞌睡。他演讲时,学校最大的教室往往不够用,门口都挤满了人。”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表示:“卢老的一生是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一生,是敢于担当、不断开拓的一生,是坦荡磊落、为人师表的一生。他的爱国情怀、高尚品德、民主作风和人格魅力,为我国科技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卢老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杰出贡献、卢老的海纳百川的胸襟、卢老的科学精神,永远留存在中国科学院人的记忆中,永远镌刻在中国科技事业的丰碑上,永远传颂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民中间。”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百年院庆】缅怀先驱,展望未来——学院举行向卢嘉锡先生铜像敬献花篮仪式》一文表示:“卢嘉锡先生高尚的爱国热诚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世人学习、尊敬和怀念。”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