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根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

更新时间:2022-12-11 14:15

卢永根(1930年12月2日-2019年8月12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祖籍广东省花县,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曾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系中国著名的水稻遗传学家。

卢永根师承“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著名昆虫学家赵善欢、“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著名蔬菜育种学家李鹏飞、著名植物病理学家范怀忠等老一辈科学家,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他主持完成的《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019年8月,卢永根在广州市逝世,享年89岁。

2017年,中共广东省委授予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院士“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3月,卢永根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019年11月,被中宣部追授为“时代楷模”;2020年12月,被中共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0年12月2日,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卢国棉是一家律师行的高级职员。少年的卢永根,也曾是一个出行有汽车、家中有电话的“香港阔少”,从小衣食无忧,接受了良好教育。

1936年,他入读著名的香港粤华中学附属小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为了躲避战乱,时年11岁的卢永根被父亲送回花县老家避难。在乡下时,他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残暴,体味到沦为亡国奴的痛苦。返回香港就读岭英中学时,卢永根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语文老师、共产党员林莽中(萧野),后经其介绍转入香港培侨中学读高中,这里成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参加革命

1946年,16岁的卢永根以笔名“平原”写下诗篇《假如那么的一天到来哟》,将其对全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诉诸笔端。1947年12月,卢永根瞒着家人,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并以“平原”为代号开展地下活动,不久便当选为香港培侨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

1949年8月9日,19岁的卢永根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加入中共地下党。同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他谢绝了家人的挽留,放弃香港安逸生活,奉命回到内地,进入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

1950年9月,卢永根开始担任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岭南大学团总支书记。1952年11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卢永根随之转到华南农业大学学习。

扎根泥土

1953年8月,卢永根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在华南农学院,卢永根结识了恩师、“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院士。在丁颖“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的影响下,卢永根自此走上了稻作研究之路;在卢永根的鼓励支持下,1956年,丁颖以68岁的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卢永根奉命到北京农业大学参加为期两年的“全国作物遗传选种进修班”,期间因反对全盘以伊万·米丘林遗传学作为业务指导,主张借鉴学习美国路易斯·摩尔根遗传学的学术观点,于1958年整风运动中被认定为政治上的重大问题,受到了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

1961年,中央决定为老专家配备科研助手,丁颖院士再次选择了卢永根。次年八月,卢永根赴中国农业科学院任职,直至丁颖院士1964年逝世,卢永根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工作。正是基于这一宝贵机遇,使得卢永根有了到全国各地考察研究水稻的机会。那时的卢永根,一边积累经验一边收集稻种,由此奠定了他一生的研究基础。

丁颖去世后,卢永根回到华南农业大学,继续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的教学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初期,卢永根因个人学术主张问题,又遭遇了“死不改悔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的10年冤陷,被下放至广东翁城干校,直至1978年恢复工作。同年8月,卢永根接受国家有关部委的派遣,远赴菲律宾参加了为期4个月的“水稻遗传评价与利用”培训学习,并以第一名的成绩结业,此后又留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做了2个月的访问学者

20世纪70年代末,卢永根再次投身教育科研事业,先后对水稻的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定为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

1983年11月至1995年5月,卢永根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86年7月,卢永根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院士金善宝向中央推荐卢永根,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享受副部级待遇。但卢永根不忍离开水稻研究事业,一再恳切推辞,他说“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我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 1993年11月,卢永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卢永根抱病住院,丁颖生前留下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资源,业已被他扩充成了拥有1万多份野生稻种的硕大基因库,为中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厚重基础。

逝世

2017年3月,卢永根病重住院期间,决定捐出880余万元的毕生积蓄,成立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积极支持国家农业教育事业。2019年8月12日4时41分,卢永根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市逝世,享年89岁。根据他本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遗体也无偿捐给了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离世后,其夫人又代捐党费1万元。

科研成就

研究综述

卢永根长期致力于稻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创新利用以及水稻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基础性研究, 他主持完成的《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一书,成为中国水稻育种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20世纪60年代,卢永根成功划分了中国水稻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的品种分型。

20世纪70年代末期,卢永根开始对水稻矮生性遗传规律展开系统性研究,在将中国现有水稻矮秆品种划分为矮生性和半矮生性两类四群的基础上,提出了半矮生性稻种较为符合中国育种需求的新学术见解,从而奠定了稻作界矮源利用和人工创造新矮源的理论基础。随后赴美留学期间,他进一步将研究领域拓展至细胞生物学层面,继而在探究水稻诱导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败育机理过程中,证明了胞核雄性不育性与明显染色体畸变的高度相关性。

20世纪80年代,他和助手基于水稻的杂种不育性研究,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定为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系统的新认知;由此成功培育出的“珍汕97A”等基因恢复系,被作物遗传学界评价为研究胞质雄性不育性分子基础的理想材料。随后,卢永根又基于细胞遗传学对栽培稻种的起源问题展开探究,并首次建构了中国三个原生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从细胞遗传学角度证实了野生稻是中国栽培稻近缘祖先的事实。

经过长期的系统性研究,卢永根团队厘清了多胚水稻多胚发生、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和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细胞学机理,发掘了一批携带有胚囊和花粉育性基因的新种质,培育了一大批同源四倍体水稻等新种质,他所选育出的33个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在华南地区完成推广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和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

学术论文

卢永根一生发表论文160余篇,现摘选10篇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论文如下:

社会职务

人才培养

自1983年起,卢永根担任了12年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培养了一大批的高水平优秀人才。

1987年前后,华农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困局,卢永根便亲自参与到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大胆启用青年才俊,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打开了人才培养的新局面。受到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们,后来也都成了政学两界的佼佼者,其中就包括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富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病毒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中农业大学原校长骆世明等。

为了培养和引进人才,卢永根常常一边积极推荐学生出国深造,一边又不断感召他们学成归国,甚至不惜接二连三的亲自写信力邀。自1985年起,在他的积极感召下,先后有温思美刘耀光彭新湘邓诣群等一大批青年科学家回国效力。

奖励与荣誉

经典论述

卢永根生前曾三次赴美探亲访学,期间有美国移民局官员问他:“你具备移民条件,为什么还要留在中国?”他的答案是“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1994年7月,为驳斥留学生中盛行的“不愿回国论”,卢永根在一封公开信中正色道“连为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服务都不愿意,还奢谈什么为全人类服务?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人物评价

时代楷模发布厅如是评价说:

国台办特约研究员李仕燕认为“卢永根院士的一生中,至少有四次重大选择:第一次是在中学时期,他选择了一种信仰;第二次是在考大学时,他选择了一个国家;第三次是工作之后,他选择了一份事业;第四次是生命最后,他选择了一种告别。”卢永根院士用他一生的选择,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表示“卢永根院士心系教育,为人师表,是我国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他认为卢永根的崇高理想、科学精神、治学风范和人生态度,生动诠释了当代科技价值观。

2019年11月,《人民日报》刊文介绍卢永根事迹,称“‘布衣院士’卢永根走了,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他不留财产、不留遗体、不留墓碑,但是,他却留下了很多很多……”

延伸阅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