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草木犀 :豆科草木犀属的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3:07

印度草木犀,学名 Melilotus indicus,豆科草木樨属植物。

形态特征

植株为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系细而松散。茎直立,作之字形曲折,自基部分枝,圆柱形,初被细柔毛,后脱落。羽状三出复叶;托叶披针形,边缘膜质,长4-6毫米,先端长,锥尖,基部扩大成耳状,有2-3细齿;叶柄细,与小叶近等长,小叶倒卵状楔形至狭长圆形,近等大,长10-25 (-30) 毫米,宽8-10毫米,先端钝或截平,有时微凹,基部楔形,边缘在三分之二处以上具细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被贴伏柔毛,侧脉7-9对,平行直达齿尖,两面均平坦。总状花序细长,长1.5-4厘米,总梗较长,被柔毛,具花15-25朵;苞片刺毛状,甚细;花小,长约2.2-2.8毫米;花梗短,长约1毫米;萼杯状,长约1.5毫米,脉纹5条,明显隆起,萼齿三角形,稍长于萼筒;花冠黄色,旗瓣阔卵形,先端微凹,与翼瓣、龙骨瓣近等长,或龙骨瓣稍伸出;子房卵状长圆形,无毛,花柱比子房短,胚珠2粒。荚果球形,长约2毫米,稍伸出萼外,表面具网状脉纹,橄榄绿色,熟后红褐色;有种子1粒。种子阔卵形,径1.5毫米,暗褐色。花期3-5月,果期5-6月。

分布范围

华中地区、西南、华南各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中东欧洲均有分布。

生长环境

印度草木犀生于旷地、路旁及盐碱性土壤。

繁殖方法

种子处理:印度草木樨种子约有60%硬籽,种皮致密坚硬,不易吸水,直接播种发芽率很低,当年收的种子不经脱荚的仅3.5%,脱荚不擦种的7.5%,进行擦种的提高到80%(全部吸水膨胀,没有硬粒);隔年种子的发芽率则分别为53.7%、70.7%、75%。为促进种子发芽,必须在播前进行擦种。方法是先洒种2-3小时,搓去荚壳,或按种子五份混细沙一份,在雄臼中轻冲10分钟,筛去沙及荚壳,种子浸水12小时,捞起催芽至露白。

拌根瘤菌剂:印度草木樨为豆科,有根瘤共生,在未种过印度草木樨的新地种植,必须用根瘤菌剂拌种。印度草木樨根瘤菌剂拌种与印度草木樨迹地表土拌种比较观察,前者出苗后12天可看到根瘤,后者22天结瘤,所以最好用草木樨根瘤菌剂接种。有印度草木樨生长,土中已有该属根瘤菌,故用印度草木樨地的表土拌种亦可。此外还可提前播种建立根瘤菌苗圃,即选较肥的地,整地细碎,增施磷肥和草木灰,播印度草木犀种子,经常保持湿润,生长30-40天后,挖取根连根瘤剪下,稍加水捣烂拌种播,每亩用100-200株。

水分管理:印度草木樨种子小,稻底播种种子撒露在地表,如土壤干燥则扎根生长困难,故应根据不同土壤,控制适量的水分,以湿润较好,种子发芽扎根后,忌有水层。粘土田播前要适当晒田,使田土稍沉实而不稀烂,催芽的保持田面湿润而没有水层,不催芽的或透水较快的砂土田要复浅水播种,播后2-3天自然落干,收稻后天旱要灌跑马水,使土壤保持湿润状态,即土壤水分在30-45%较好。故应在播前开好排水沟,便于排灌,开沟与一般苔子绿肥田相同。

施用磷肥:印度草木樨有根瘤共生,能利用空中氮素,不需追施氮肥,但施磷肥可促进根系生长和根瘤形成,使其发育良好,鲜苗和种子高产,故在缺磷的土壤要注意磷肥的施用,一般在收稽后亩施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15-20千克。此外,播期一般在晚稻勾头时,稻底期掌握20天左右。压青用的亩播去荚种子1.5-2千克,留种的0.75-1千克。

留种:印度草木樨留种容易,种子产量高,虽生育期较长,但适应性广,可利用坡地、路旁沟边、果园及各种空隙地,撒播或间套种留种,不必占用耕地。旱地播种除种子处理、拌菌、施磷肥与稻底播相同外,整地要细碎,进行条播,行距33-50厘米,播量0.75千克(天气干早或种子发芽率低应酌情增加),种子拌些灰肥混合播下,播种要浅播,不复土或薄盖细土,有条件的可适当灌水。

栽培技术

在苗高13-17厘米时,结合中耕除草和追肥进行匀苗,即将过密的穴或行锄去多余植株,减少对土壤水肥的竞争和不必要的损失。第二次中耕除草,灌水和施肥应在草群未封垄前进行。当70%左右的种荚由绿变为黄褐色时,即可及时收获种子。如作割草利用时,宜在现蕾开花前收获,收割的留茬高度以10厘米为好,以利再生草的生长。

用途

印度草木樨通常作保土植物,改良后也用作牧草。印度草木樨喂猪,可切碎或打浆喂,也可晒成干草,制成草粉,与其他饲料配成混合饲料。它是马,牛、羊的好饲料,可以放牧、青饲,亦可晒制青干草青贮饲料,作为冬春饲料。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